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论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
【作者】 谭陈英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球溪镇葵花小学)
【正文】 摘 要:不论课前、课中还是课后,教材对教师和学生都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教育教学不断改革的进程中,语文教材已由传统的单一的只注重“教育性”特征,逐渐过渡到多维度、多功能的立足小学生的心理、生理、核心素养等特征,而且加入了更多“趣味性”的学习内容,这不仅有效地让小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还大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既有了质量上的提高,又有效率上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趣味性
语文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的不断优化,为语文教材改革提供了依据。过去,语文教学侧重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并不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小学生处于好奇心极强的阶段,对很多新奇的事物都充满了兴趣,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特别重视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提升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参与感和收获感,不仅有利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更多问题,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趣味性”的重要性,利用教学设计,教学情境的设置巧妙地将“趣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科学地培养学生。
一、简述:小学语文教材的特征
1.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
作为教材,最基本的属性便是教育性。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分别体现在培养学生拼音、识字、写作、阅读等能力上。除了要让小学生学到基础知识之外,小学语文教材还注重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感知、理解、分析,形成自己的思考,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高尚的品格,并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等。如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笋芽儿》,就是通过笋芽儿的故事,培养小学生的情操,让他们体会大自然的丰富多彩。
2.小学语文教材的“趣味性”
小学语文教材的“趣味性”,能更好地帮助小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在教材的不断改革中,已经能从多个方面看到“趣味性”的影子。首先是在语言文字方面,部编版语文教材加入了许多趣味性十足的诗歌、绕口令等内容,极大地活跃了教材内容;其次是在表达形式上,部编版语文教材有很多能让学生体会到游戏性的内容,如猜谜语、儿歌、趣味问答;最后,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加入了许多能激发学生思考和想象的内容。除此之外,文学作品的人物角色也与小学生更贴切,以熟悉的形象出现的人物,也更能激发小学生的兴趣。
二、简析:可行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的融合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巧妙地将两者进行结合,以便达到语文教材的教学目的。从具体实践来说,有以下几个途径。
1.创造性地使用教学设备
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拥有非常充足的设备支持,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加以创造性地利用。在准备课件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加入一些灵动的、趣味的、他们熟悉的元素或音效,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比如在讲解编版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时,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色彩丰富的视频。在课文讲解环节,如遇到比较难懂的内容,可以使用思维导图工具为学生梳理情节,还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将课文的内容具体化,给学生更直观的体验,便于学生去理解和消化。除了科技化的教学设备之外,还可以利用一些真实的物品来丰富课堂讲解形式,比如在讲解部编版二年级下册《中国美食》时,可以在课堂展示一些实实在在的食物,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印象;在讲解编版三年级下册《昆虫备忘录》时,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昆虫的标本。教师要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兴趣特点,结合教材的教育目标,为他们准备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参与状态和学习效果,不断优化教学方式。
2.拓展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更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缺乏立体化的体验,不仅感觉枯燥无味,而且很难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要想在满足“教育性”的前提下,兼顾“趣味性”,可以尝试拓展课堂教学方式。拓展教学方式,课堂不仅限于“老师讲、学生听”,还可让学生自己讲,比如开展“今天我是老师”的活动,让学生体验老师的角色,为全班讲解课程。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交流、分享活动,比如在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习作:我来编童话”环节,先在全班组织轻松愉悦的交流活动,让学生分享各自心中的童话。教学的地点也可以创造性地选择,可以在某个晴朗的日子,带学生到操场进行课程教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亲近花草树木,听风声雨声鸟叫声,丰富学生的感知。此外,还可以围绕教材内容开展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情景剧等活动。
3.合理权衡“教育性”与“趣味性”
“教育性”与“趣味性”是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同时考虑的两个因素,但是并非所有课堂教学都适合这两点,教师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非每次都要依据相同的比例,切忌将“教育性”与“趣味性”进行机械性的结合。学生的年龄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低年级的学生与高年级的学生相比,对“趣味性”的依赖程度更高,“趣味性”教学对他们也更有用;课程的题材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基础知识讲解类、价值观培养类的课程就应当更加注重“教育性”;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缺陷等特点,要在准备充分、有把控的前提下开展“趣味性”教学,不能为了趣味性而趣味性。总之,小学语文教材中“教育性”与“趣味性”的融合是为了更好地为学生传承语文知识,让学生更高效地了解、吸收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思维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和价值。教师开展任何教学方式,都务必要以此为目的。
结束语: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的融合,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革新自己教学理念,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深入理解“教育性”与“趣味性”的意义和内涵,在立足于小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为实现语文教学目的寻找更多的出路。同时,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井遐龄.论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2):17-18.
[2]于海昕,周春玲.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结合的原因与实施途径[J].中外企业家,2018(14):115-116.
[3]刘玉玲.浅析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J].吉林教育,2016(0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趣味性
语文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的不断优化,为语文教材改革提供了依据。过去,语文教学侧重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并不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小学生处于好奇心极强的阶段,对很多新奇的事物都充满了兴趣,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特别重视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提升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参与感和收获感,不仅有利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更多问题,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趣味性”的重要性,利用教学设计,教学情境的设置巧妙地将“趣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科学地培养学生。
一、简述:小学语文教材的特征
1.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
作为教材,最基本的属性便是教育性。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分别体现在培养学生拼音、识字、写作、阅读等能力上。除了要让小学生学到基础知识之外,小学语文教材还注重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感知、理解、分析,形成自己的思考,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高尚的品格,并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等。如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笋芽儿》,就是通过笋芽儿的故事,培养小学生的情操,让他们体会大自然的丰富多彩。
2.小学语文教材的“趣味性”
小学语文教材的“趣味性”,能更好地帮助小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在教材的不断改革中,已经能从多个方面看到“趣味性”的影子。首先是在语言文字方面,部编版语文教材加入了许多趣味性十足的诗歌、绕口令等内容,极大地活跃了教材内容;其次是在表达形式上,部编版语文教材有很多能让学生体会到游戏性的内容,如猜谜语、儿歌、趣味问答;最后,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加入了许多能激发学生思考和想象的内容。除此之外,文学作品的人物角色也与小学生更贴切,以熟悉的形象出现的人物,也更能激发小学生的兴趣。
二、简析:可行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的融合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巧妙地将两者进行结合,以便达到语文教材的教学目的。从具体实践来说,有以下几个途径。
1.创造性地使用教学设备
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拥有非常充足的设备支持,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加以创造性地利用。在准备课件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加入一些灵动的、趣味的、他们熟悉的元素或音效,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比如在讲解编版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时,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色彩丰富的视频。在课文讲解环节,如遇到比较难懂的内容,可以使用思维导图工具为学生梳理情节,还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将课文的内容具体化,给学生更直观的体验,便于学生去理解和消化。除了科技化的教学设备之外,还可以利用一些真实的物品来丰富课堂讲解形式,比如在讲解部编版二年级下册《中国美食》时,可以在课堂展示一些实实在在的食物,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印象;在讲解编版三年级下册《昆虫备忘录》时,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昆虫的标本。教师要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兴趣特点,结合教材的教育目标,为他们准备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参与状态和学习效果,不断优化教学方式。
2.拓展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更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缺乏立体化的体验,不仅感觉枯燥无味,而且很难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要想在满足“教育性”的前提下,兼顾“趣味性”,可以尝试拓展课堂教学方式。拓展教学方式,课堂不仅限于“老师讲、学生听”,还可让学生自己讲,比如开展“今天我是老师”的活动,让学生体验老师的角色,为全班讲解课程。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交流、分享活动,比如在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习作:我来编童话”环节,先在全班组织轻松愉悦的交流活动,让学生分享各自心中的童话。教学的地点也可以创造性地选择,可以在某个晴朗的日子,带学生到操场进行课程教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亲近花草树木,听风声雨声鸟叫声,丰富学生的感知。此外,还可以围绕教材内容开展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情景剧等活动。
3.合理权衡“教育性”与“趣味性”
“教育性”与“趣味性”是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同时考虑的两个因素,但是并非所有课堂教学都适合这两点,教师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非每次都要依据相同的比例,切忌将“教育性”与“趣味性”进行机械性的结合。学生的年龄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低年级的学生与高年级的学生相比,对“趣味性”的依赖程度更高,“趣味性”教学对他们也更有用;课程的题材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基础知识讲解类、价值观培养类的课程就应当更加注重“教育性”;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缺陷等特点,要在准备充分、有把控的前提下开展“趣味性”教学,不能为了趣味性而趣味性。总之,小学语文教材中“教育性”与“趣味性”的融合是为了更好地为学生传承语文知识,让学生更高效地了解、吸收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思维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和价值。教师开展任何教学方式,都务必要以此为目的。
结束语: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的融合,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革新自己教学理念,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深入理解“教育性”与“趣味性”的意义和内涵,在立足于小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为实现语文教学目的寻找更多的出路。同时,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井遐龄.论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2):17-18.
[2]于海昕,周春玲.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结合的原因与实施途径[J].中外企业家,2018(14):115-116.
[3]刘玉玲.浅析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J].吉林教育,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