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中学困生的认知与应对策略分析
【作者】 黄思宇
【机构】 (四川省成都市人北小学华侨城校区)
【正文】摘 要: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在教学中属于弱势群体。经过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努力,学习成绩仍停滞不前,他们属于学习的“落伍者”。这些学生中,有的是某一学科较差,有的学困生所有学科都处于下游水平。借助认知诊断,判断学困生的症结所在。结合针对性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本文就此进行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认知诊断;干预措施
1、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基本含义
学困生的智力与常人相比差异不大,但因学习能力缺损造成学习效果明显落后于同龄人。由于缺损原因存在较大差异,故学困生表现在不同学科上。数学课程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具有系统性、结构性、逻辑性等典型特征。小学数学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面对很多困难,同样,生活中也会遇到常人无法理解的挑战,由此阻碍了学困生的身心健康。有研究证实,学困生的成因较为复杂,主要因素包括:遗传、个人认知、生活环境等等。数学学困生问题一直是心理学及数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受不同因素影响学困生的表现形式也有较大差异。
研究证明,通过系统的辅导后,有关学习要素方面会有如下表现形式:第一,记忆效果方面。记忆效果与记忆策略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如:多使用形象的记忆符号(如:数字辅以某种动物图片),学困生的记忆效果会发生显著变化。第二,视觉与空间言语。通过针对性辅导,在视觉、空间言语等方面学困生未发生明显变化。第三,注意力方面。通过针对性辅导,数学学困生的注意抑制能力未发生明显变化。这也证明,学困生通过人为干预后仅在记忆方面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其他方面的变化,还需进一步研究。
2、小学数学学困生界定的误区
多年以来应试教育以“考试定成败”的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升学、能力测评等方面。在小学教学中,一些数学教师往往用一次或几次考试成绩来作为权衡小学生的标尺。但无论哪种考试都具有阶段性特征,仅代表该段时间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而言,所有学科成绩都存在波动变化,这主要受学习效果、学习状态、学生情绪、考试难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单纯依据考试成绩评判学生的学习能力既不科学,也不客观。诊断学困生数学学习能力应保证评价的准确性,考量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诊断学生是否存在解题困难,还需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而非唯一的解题结果。通过分析学生的认知过程,可以科学的发现解题困难的症结,并由此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
3、如何有效解决学困生问题
3.1情境模式的应用
小学阶段,学生们心智处于发育之中。学困生对于知识和事物的理解难度更大。为此,我们应考虑到学困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际生活创设有效的情境问题,保证问题的典型性。多项研究证明,生活化数学题目是构建数学模型的基础,借助生活情境能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一般生活情境需具备如下因素:故事背景、时间限制、元素之间具有关联性、一般解法(可接受)、能激发学生解题意愿。虽然情境具有生活化特征,但问题需与某个专业领域结合,如:农业、生活、生产、动物、植物等。这些情境数学题目需要“接地气”,为学生所熟知,以避免出现“伪应用”或“伪情境”错误。且学习活动层次与学生的认知相吻合,避免出现“小儿科”的不当应用。
3.2问题的巧妙应用
情景化问题的出现应恰到好处,避免产生突兀感。课堂教学中“隐性”出现的问题,可以拉近学生与问题之间的距离,并帮助学困生逐渐形成合理的解题思路。授课过程中,数学教师切忌粗暴的将问题直接推送给学生,应做到“边讲边做”,解决问题阶段以“隐性”的形式与解题过程结合起来。通过多次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解题习惯,并培养出科学的解题思维模式。
3.3恰当的提示
当学生解题遇到问题时,应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这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深入思考仍无结果时,教师应及时介入并给与关键性的提示。由此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学生会快速发现解题方法,并准确完成计算。
3.4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习数学知识,不仅要掌握简单的公式和计算,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以及坚韧的学习毅力。实践证明,很多学困生都存在书写潦草凌乱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他们放慢速度,从追求书写质量开始,改变不良学习习惯。此外,数学解题属于意志教育的重要部分,这有助于纠正学困生不当的信念与态度。在日常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将意志力培养融入教学计划之中,从小培养学生的优秀人格。
在教学、提问环节需巧妙的应用相关规则。学生在长期听课、交流、实践、观察中,会提升自我,勇于挑战,战胜学习上的困难。一旦遇到超出自己能力的题目时,会全力以赴、败而不馁。
结论
学困生是教学中必须面对的“特殊”群体。受不同因素影响,学困生存在学习质量不高,学习效率较低等突出问题。在教学干预过程中,既要考虑学困生的共性,还要考虑到个性。通过改变学困生的记忆方法,结合有效的情境问题,能够有效提升学困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吴井芳.基于掌握学习理论,改进小学数学学困生教学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20,000(007):P.39-40.
[2]孟蕊.刍议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J].学周刊,2020(26).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认知诊断;干预措施
1、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基本含义
学困生的智力与常人相比差异不大,但因学习能力缺损造成学习效果明显落后于同龄人。由于缺损原因存在较大差异,故学困生表现在不同学科上。数学课程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具有系统性、结构性、逻辑性等典型特征。小学数学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面对很多困难,同样,生活中也会遇到常人无法理解的挑战,由此阻碍了学困生的身心健康。有研究证实,学困生的成因较为复杂,主要因素包括:遗传、个人认知、生活环境等等。数学学困生问题一直是心理学及数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受不同因素影响学困生的表现形式也有较大差异。
研究证明,通过系统的辅导后,有关学习要素方面会有如下表现形式:第一,记忆效果方面。记忆效果与记忆策略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如:多使用形象的记忆符号(如:数字辅以某种动物图片),学困生的记忆效果会发生显著变化。第二,视觉与空间言语。通过针对性辅导,在视觉、空间言语等方面学困生未发生明显变化。第三,注意力方面。通过针对性辅导,数学学困生的注意抑制能力未发生明显变化。这也证明,学困生通过人为干预后仅在记忆方面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其他方面的变化,还需进一步研究。
2、小学数学学困生界定的误区
多年以来应试教育以“考试定成败”的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升学、能力测评等方面。在小学教学中,一些数学教师往往用一次或几次考试成绩来作为权衡小学生的标尺。但无论哪种考试都具有阶段性特征,仅代表该段时间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而言,所有学科成绩都存在波动变化,这主要受学习效果、学习状态、学生情绪、考试难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单纯依据考试成绩评判学生的学习能力既不科学,也不客观。诊断学困生数学学习能力应保证评价的准确性,考量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诊断学生是否存在解题困难,还需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而非唯一的解题结果。通过分析学生的认知过程,可以科学的发现解题困难的症结,并由此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
3、如何有效解决学困生问题
3.1情境模式的应用
小学阶段,学生们心智处于发育之中。学困生对于知识和事物的理解难度更大。为此,我们应考虑到学困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际生活创设有效的情境问题,保证问题的典型性。多项研究证明,生活化数学题目是构建数学模型的基础,借助生活情境能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一般生活情境需具备如下因素:故事背景、时间限制、元素之间具有关联性、一般解法(可接受)、能激发学生解题意愿。虽然情境具有生活化特征,但问题需与某个专业领域结合,如:农业、生活、生产、动物、植物等。这些情境数学题目需要“接地气”,为学生所熟知,以避免出现“伪应用”或“伪情境”错误。且学习活动层次与学生的认知相吻合,避免出现“小儿科”的不当应用。
3.2问题的巧妙应用
情景化问题的出现应恰到好处,避免产生突兀感。课堂教学中“隐性”出现的问题,可以拉近学生与问题之间的距离,并帮助学困生逐渐形成合理的解题思路。授课过程中,数学教师切忌粗暴的将问题直接推送给学生,应做到“边讲边做”,解决问题阶段以“隐性”的形式与解题过程结合起来。通过多次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解题习惯,并培养出科学的解题思维模式。
3.3恰当的提示
当学生解题遇到问题时,应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这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深入思考仍无结果时,教师应及时介入并给与关键性的提示。由此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学生会快速发现解题方法,并准确完成计算。
3.4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习数学知识,不仅要掌握简单的公式和计算,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以及坚韧的学习毅力。实践证明,很多学困生都存在书写潦草凌乱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他们放慢速度,从追求书写质量开始,改变不良学习习惯。此外,数学解题属于意志教育的重要部分,这有助于纠正学困生不当的信念与态度。在日常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将意志力培养融入教学计划之中,从小培养学生的优秀人格。
在教学、提问环节需巧妙的应用相关规则。学生在长期听课、交流、实践、观察中,会提升自我,勇于挑战,战胜学习上的困难。一旦遇到超出自己能力的题目时,会全力以赴、败而不馁。
结论
学困生是教学中必须面对的“特殊”群体。受不同因素影响,学困生存在学习质量不高,学习效率较低等突出问题。在教学干预过程中,既要考虑学困生的共性,还要考虑到个性。通过改变学困生的记忆方法,结合有效的情境问题,能够有效提升学困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吴井芳.基于掌握学习理论,改进小学数学学困生教学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20,000(007):P.39-40.
[2]孟蕊.刍议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J].学周刊,20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