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处理好初中化学教学内容的三对关系
【作者】 易秀英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凤翔中学)
【正文】摘 要:初中化学课程肩负着小学科学与高中化学课程衔接的使命,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掌控上,要结合不同的校情、班情、学情以及教师自身的“教情”,妥善处理好“宽与窄”“深与浅”“对与错”等三个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内容;教学理念
初中化学课程位处小学科学课程和高中化学课程之间,肩负着课程衔接的使命。对于小学科学而言,初中化学应体现出一定的提升性;对于高中化学而言,初中化学又要体现出必要的基础性。“两重性”的课程定位提醒我们,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控上,应处理好“宽与窄”“深与浅”“对与错”等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宽与窄
初中化学不仅与公民的日常生活相关,也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可见,初中化学与其他科学的联系是广泛的,课堂教学理应呈现出一定的宽度。然而,当前的初中化学教学却因为升学考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考什么教什么”的现象,教学内容有着向狭窄方向转化的倾向。
适当放宽教学内容,并不意味着教学要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而是要求我们把平时教学中易淡化、易忽略却拥有教学价值的内容(如化学史、物质用途、物质物理性质、化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等)与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主线的确立、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机融合起来。
以化学史的教学素材为例。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实验方法测定空气组成的这段化学史实,教学中通常是一带而过。如果我们能够从以下几个角度有选择地去加以使用,课堂教学就会呈现出一定的宽度。
1.创设教学情境。学习“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时,可以这样把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他是一位十分富有的法国人,他可以用当时最先进的实验仪器进行最前沿的研究,他用定量的实验方法揭开了空气组成的面纱,他是谁呢?请同学打开化学教材……”
2.确立教学主线。拉瓦锡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教材中用红磷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学术期刊中用铁生锈的原理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该实验中可以用普通铁粉也可以使用纳米铁粉),彼此构成了一条认识主线,沿着这条线,学生可以看清这个重点实验的“前世今生”以及其中的科学原理。
3.设计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向学生详细介绍200多年前拉瓦锡用汞、曲颈瓶、火炉做的经典实验,并提出“汞的光辉为何迷人”的探究性话题,引导学生找出汞“迷人”的理由:①易气化,气相反应充分,有助于耗尽氧气;②生成的氧化汞密度小于汞的密度,彼此容易分离;③氧化汞受热分解后又能释放出氧气。
4.渗透思想方法。教师向学生介绍化学家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在1774年之前就分别制得了氧气,然而,他们却没能够发现空气的组成,原因在哪里?在于他们没能冲破当时“燃素说”的束缚,迷信权威使得他们都与真理擦肩而过。拉瓦锡之所以能抓住机遇,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敢破敢立不盲从”。通过对拉瓦锡求真精神的介绍,让学生形成求真品质以及创新精神。
二、深与浅
初中化学教学内容过深,会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过浅,又会导致化学课堂教学的“科普化”,学生学不到应有的知识,学不到应有的方法,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自然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笔者以为,教学内容深度的把握,要弄清两个问题:有没有必要深究?用什么方法深究?如果有必要、有方法,我们就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加深。
例如,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离子的形成、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化学性质这四者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有助于其他相关知识的教学,因此,教学时教师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适当加以介绍是有必要的。具体的教学路径是:要求学生记住1-20号元素的核电荷数(可以以化学“绝句”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不介绍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指导学生根据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推测离子的结构、带电情况以及元素化合价的数值(限于1-18号元素中的常见离子和常见元素)。
再如,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一定是纯氧吗?如果不是,纯度至少要达到多少?过量的红磷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火焰熄灭时,集氣瓶中的氧气真的耗尽了吗?如果没有,残留气体中的含氧量又是多少?这些很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以前往往因为仪器不够先进而探究不了。随着数字传感器的普及,如今完全可以探出一个究竟。实验表明:即使是过量的红磷在集气瓶中充分燃烧,也会留下7%左右的氧气。苏州市立达中学有老师还借助数字传感器,探测到了木炭、蜡烛、硫粉、白磷等可燃物在集气瓶中燃烧后所留氧气的含量分别为8.4%、15.3%、10.1%、3.1%。上述探究活动的出现,加深了学生对燃烧的认识,是初中化学“深度学习”的典型案例。
还有,教材中对复分解反应的梳理,主要是从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层面去进行的,可不可以引领学生从离子反应关系的角度去归纳呢?(不要求学生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多年的教学尝试表明,这一设想是可行的。
三、对与错
在初中化学教师学科素养专题培训活动中,经常会听到一些专家对教材内容科学性的质疑。质疑的声音听多了,一线教师的疑惑也随之增多。上述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线教师对教学内容“对与错”的无奈,更反映了他们在处理相关教学内容时的无措。
其实,教材中有些教学内容的“错”是有原因的:限于初中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在描述某些比较复杂的化学知识时往往采取模糊性表达,而不苛求知识的精确性。实际上这也是教材编写的一种策略。但作为教师,此时不应将认识停留在教材显浅的表观水平,不能仅满足于理解上的模糊性,应对知识的来龙去脉做到心中有数,在准确、深刻地理解知识基础上恰当的把握教学过程。
必须指出的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控,离不开具体的校情、班情、学情以及教师自身的“教情”(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等)。将上述三个维度的掌控建议和具体情况结合起来,我们就有可能找到适切的内容定位,寻得相应的教学策略,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内容;教学理念
初中化学课程位处小学科学课程和高中化学课程之间,肩负着课程衔接的使命。对于小学科学而言,初中化学应体现出一定的提升性;对于高中化学而言,初中化学又要体现出必要的基础性。“两重性”的课程定位提醒我们,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控上,应处理好“宽与窄”“深与浅”“对与错”等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宽与窄
初中化学不仅与公民的日常生活相关,也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可见,初中化学与其他科学的联系是广泛的,课堂教学理应呈现出一定的宽度。然而,当前的初中化学教学却因为升学考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考什么教什么”的现象,教学内容有着向狭窄方向转化的倾向。
适当放宽教学内容,并不意味着教学要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而是要求我们把平时教学中易淡化、易忽略却拥有教学价值的内容(如化学史、物质用途、物质物理性质、化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等)与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主线的确立、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机融合起来。
以化学史的教学素材为例。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实验方法测定空气组成的这段化学史实,教学中通常是一带而过。如果我们能够从以下几个角度有选择地去加以使用,课堂教学就会呈现出一定的宽度。
1.创设教学情境。学习“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时,可以这样把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他是一位十分富有的法国人,他可以用当时最先进的实验仪器进行最前沿的研究,他用定量的实验方法揭开了空气组成的面纱,他是谁呢?请同学打开化学教材……”
2.确立教学主线。拉瓦锡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教材中用红磷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学术期刊中用铁生锈的原理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该实验中可以用普通铁粉也可以使用纳米铁粉),彼此构成了一条认识主线,沿着这条线,学生可以看清这个重点实验的“前世今生”以及其中的科学原理。
3.设计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向学生详细介绍200多年前拉瓦锡用汞、曲颈瓶、火炉做的经典实验,并提出“汞的光辉为何迷人”的探究性话题,引导学生找出汞“迷人”的理由:①易气化,气相反应充分,有助于耗尽氧气;②生成的氧化汞密度小于汞的密度,彼此容易分离;③氧化汞受热分解后又能释放出氧气。
4.渗透思想方法。教师向学生介绍化学家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在1774年之前就分别制得了氧气,然而,他们却没能够发现空气的组成,原因在哪里?在于他们没能冲破当时“燃素说”的束缚,迷信权威使得他们都与真理擦肩而过。拉瓦锡之所以能抓住机遇,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敢破敢立不盲从”。通过对拉瓦锡求真精神的介绍,让学生形成求真品质以及创新精神。
二、深与浅
初中化学教学内容过深,会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过浅,又会导致化学课堂教学的“科普化”,学生学不到应有的知识,学不到应有的方法,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自然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笔者以为,教学内容深度的把握,要弄清两个问题:有没有必要深究?用什么方法深究?如果有必要、有方法,我们就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加深。
例如,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离子的形成、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化学性质这四者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有助于其他相关知识的教学,因此,教学时教师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适当加以介绍是有必要的。具体的教学路径是:要求学生记住1-20号元素的核电荷数(可以以化学“绝句”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不介绍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指导学生根据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推测离子的结构、带电情况以及元素化合价的数值(限于1-18号元素中的常见离子和常见元素)。
再如,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一定是纯氧吗?如果不是,纯度至少要达到多少?过量的红磷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火焰熄灭时,集氣瓶中的氧气真的耗尽了吗?如果没有,残留气体中的含氧量又是多少?这些很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以前往往因为仪器不够先进而探究不了。随着数字传感器的普及,如今完全可以探出一个究竟。实验表明:即使是过量的红磷在集气瓶中充分燃烧,也会留下7%左右的氧气。苏州市立达中学有老师还借助数字传感器,探测到了木炭、蜡烛、硫粉、白磷等可燃物在集气瓶中燃烧后所留氧气的含量分别为8.4%、15.3%、10.1%、3.1%。上述探究活动的出现,加深了学生对燃烧的认识,是初中化学“深度学习”的典型案例。
还有,教材中对复分解反应的梳理,主要是从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层面去进行的,可不可以引领学生从离子反应关系的角度去归纳呢?(不要求学生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多年的教学尝试表明,这一设想是可行的。
三、对与错
在初中化学教师学科素养专题培训活动中,经常会听到一些专家对教材内容科学性的质疑。质疑的声音听多了,一线教师的疑惑也随之增多。上述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线教师对教学内容“对与错”的无奈,更反映了他们在处理相关教学内容时的无措。
其实,教材中有些教学内容的“错”是有原因的:限于初中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在描述某些比较复杂的化学知识时往往采取模糊性表达,而不苛求知识的精确性。实际上这也是教材编写的一种策略。但作为教师,此时不应将认识停留在教材显浅的表观水平,不能仅满足于理解上的模糊性,应对知识的来龙去脉做到心中有数,在准确、深刻地理解知识基础上恰当的把握教学过程。
必须指出的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控,离不开具体的校情、班情、学情以及教师自身的“教情”(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等)。将上述三个维度的掌控建议和具体情况结合起来,我们就有可能找到适切的内容定位,寻得相应的教学策略,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