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作者】 黄春园
【机构】 (广西那坡县百都乡初级中学)
【正文】摘 要:培养语感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探索了在语文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方法,并强调语感培养应与思想教育、审美陶冶、语言知识相结合。
关键词:语感;培养方法
语感是一种直觉的语言思维现象,是人头脑中深层言语结构水平的“外化”表现,是在长期的阅读活动和规范的语言训练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的综合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吕叔湘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见,培养语感,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应当是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怎样培养语感呢?我认为:
一、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
有较强语感的人,可以不依靠中介思维,不经过严密精细的分析和论证,只需要运用已知的知识经验识别知觉中的类似语言现象,然后条件反射式地为其归档,做出判断,从而获得对言语的模糊的认识理解。因此,积累语言材料,是培养语感的基础。
积累语言材料,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也是为现代心理学所充分肯定的一种语言学习方法。通过读书积累起来的语言材料不是静止的、孤立的,而是处于一-种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不仅易于理解其含义,还可以熟悉其用法,需要时就会脱口而出,落笔成文。
这里所说的读,不是一味地放任自读,教师要在其中发挥引导的作用,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读的水平,做到读必有所得。指导的方法一般有:1、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语言文字内。2、指点技巧,揣摩感情。朗读不仅有理解和感情的问题,还有技巧运用的问,教师适时地指点朗读技巧,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3、适时范读,领悟文章旨趣。有些课文的教学目的是学习它的写作方法,然而方法并不是告诉他就能学会并加以运用的。同时,要让学生多读必须留出练读的时间,让学生读懂、读透、读会,以真正达到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的目的。
二、适时比较归纳,训练语感
训练语感,必须让学生了解字词的意义和情味,懂得赏析。叶圣陶说,语文教学不应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字句、研究文法辞法,最紧要的还是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
教学中有的老师从课文中抽出一句,讲这句在文章中如何重要,作者写得如何精妙,或从句中找出一个词,分析作者用词如何恰当,学生往往是听听而已,过后不会自己体会并应用。若将句中的两个词交换位置,或用别的词代替这个词,或增删课文原句,然后将改变后的句子与课文原句进行比较,无须讲解,学生就会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匠心。通常采用的方法有:1、换位比较,了解句义变化。有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即使在同一个句子中,交换词的位置,调整词序,语句的含义也与原来截然不同。将其在句中交换位置,让学生体会词义的变化,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遭闻造句时不仅要推敲字词,挑选词语,而且要选择词语在句中的最佳位置。2、换词比较,体会用词准确。将句中的关键词换成与其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再与原句比较,可发现它们表达的意思的微妙差异,体会出祖国语言的丰富及作者用词的准确。3、增删比较,发现规律。在文章的重点部分或需要教给基础知识的地方,增添词语,两相对比,可加深理解将课文句子中的修饰语删去,然后与原句比较,可感受修饰语的作用,发现其中的规律。
三、拓展思维训练,发展语感
语感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相统一的产物,它既有逻辑理智的成分,又具有理性功能的感性形态的领悟和意会,它从感性直接了解到本质,表面上跨越了思维过程。而实际必须以良好的思维做基础,因而进行必要的思维训练才可能进一步提高语感能力。
拓展思维训练,首先要扩充内容,也就是将教材中需要深入理解及向纵深开掘的部分设计扩充训练,使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即将作者浸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用学生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将作者想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由学生直抒出来,从而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架起了理解的金桥。这较直插教材深部的思考题,扩充更易于学生接受,可使学生在扩充中不知不觉地由字面钻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里,达到对教材深部问题的理解。其次是发挥想象,有些词语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往往包含着多种意思,还有些词在文中表达的意思远远超出了词义本身,须让学生或沿着作者思想感情的脉博,或纵观全文将思路引入深层,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和重点词的理解。
四、语感培养与思想教育、审美陶冶、语言知识相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受50年代传入我国的前苏联教学法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分地看重内容,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位置,忽视语言文字的训,无法探究培养学生的语感。当意识到这种状况之后,又提出,语文课必须要突出语文课的特点,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即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课。我认为,这两种思想都是极端片面的。一篇好文章,不仅是因为它遣词造句优美,还因为它反应了作者对所述的人、事或物的丰富的思想情感,因此,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的同时应当注重与思想教育、审美陶冶、语言知识相结合。
总而言之,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方向和策略问题。这个根本问题解决好了,势必推动语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带来语文教学的新局面和高效率。
关键词:语感;培养方法
语感是一种直觉的语言思维现象,是人头脑中深层言语结构水平的“外化”表现,是在长期的阅读活动和规范的语言训练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的综合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吕叔湘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见,培养语感,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应当是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怎样培养语感呢?我认为:
一、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
有较强语感的人,可以不依靠中介思维,不经过严密精细的分析和论证,只需要运用已知的知识经验识别知觉中的类似语言现象,然后条件反射式地为其归档,做出判断,从而获得对言语的模糊的认识理解。因此,积累语言材料,是培养语感的基础。
积累语言材料,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也是为现代心理学所充分肯定的一种语言学习方法。通过读书积累起来的语言材料不是静止的、孤立的,而是处于一-种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不仅易于理解其含义,还可以熟悉其用法,需要时就会脱口而出,落笔成文。
这里所说的读,不是一味地放任自读,教师要在其中发挥引导的作用,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读的水平,做到读必有所得。指导的方法一般有:1、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语言文字内。2、指点技巧,揣摩感情。朗读不仅有理解和感情的问题,还有技巧运用的问,教师适时地指点朗读技巧,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3、适时范读,领悟文章旨趣。有些课文的教学目的是学习它的写作方法,然而方法并不是告诉他就能学会并加以运用的。同时,要让学生多读必须留出练读的时间,让学生读懂、读透、读会,以真正达到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的目的。
二、适时比较归纳,训练语感
训练语感,必须让学生了解字词的意义和情味,懂得赏析。叶圣陶说,语文教学不应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字句、研究文法辞法,最紧要的还是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
教学中有的老师从课文中抽出一句,讲这句在文章中如何重要,作者写得如何精妙,或从句中找出一个词,分析作者用词如何恰当,学生往往是听听而已,过后不会自己体会并应用。若将句中的两个词交换位置,或用别的词代替这个词,或增删课文原句,然后将改变后的句子与课文原句进行比较,无须讲解,学生就会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匠心。通常采用的方法有:1、换位比较,了解句义变化。有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即使在同一个句子中,交换词的位置,调整词序,语句的含义也与原来截然不同。将其在句中交换位置,让学生体会词义的变化,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遭闻造句时不仅要推敲字词,挑选词语,而且要选择词语在句中的最佳位置。2、换词比较,体会用词准确。将句中的关键词换成与其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再与原句比较,可发现它们表达的意思的微妙差异,体会出祖国语言的丰富及作者用词的准确。3、增删比较,发现规律。在文章的重点部分或需要教给基础知识的地方,增添词语,两相对比,可加深理解将课文句子中的修饰语删去,然后与原句比较,可感受修饰语的作用,发现其中的规律。
三、拓展思维训练,发展语感
语感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相统一的产物,它既有逻辑理智的成分,又具有理性功能的感性形态的领悟和意会,它从感性直接了解到本质,表面上跨越了思维过程。而实际必须以良好的思维做基础,因而进行必要的思维训练才可能进一步提高语感能力。
拓展思维训练,首先要扩充内容,也就是将教材中需要深入理解及向纵深开掘的部分设计扩充训练,使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即将作者浸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用学生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将作者想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由学生直抒出来,从而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架起了理解的金桥。这较直插教材深部的思考题,扩充更易于学生接受,可使学生在扩充中不知不觉地由字面钻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里,达到对教材深部问题的理解。其次是发挥想象,有些词语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往往包含着多种意思,还有些词在文中表达的意思远远超出了词义本身,须让学生或沿着作者思想感情的脉博,或纵观全文将思路引入深层,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和重点词的理解。
四、语感培养与思想教育、审美陶冶、语言知识相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受50年代传入我国的前苏联教学法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分地看重内容,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位置,忽视语言文字的训,无法探究培养学生的语感。当意识到这种状况之后,又提出,语文课必须要突出语文课的特点,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即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课。我认为,这两种思想都是极端片面的。一篇好文章,不仅是因为它遣词造句优美,还因为它反应了作者对所述的人、事或物的丰富的思想情感,因此,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的同时应当注重与思想教育、审美陶冶、语言知识相结合。
总而言之,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方向和策略问题。这个根本问题解决好了,势必推动语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带来语文教学的新局面和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