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个性化的培养
【作者】 徐海霞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小学)
【正文】 摘 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课堂教学就必须是充满创新的活力教学。教师如能运用培养学生主动发展、实践探索、分层合作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情境;个体差异;个性发展;自主探索与合作;开放式题;分层合作创新意识;创造能力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课堂教学就必须是充满创新的活力教学。
一、鼓励自主探索与合作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1、分组合作,探索规律。
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
2、自主探索,寻求认知。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并没有对如何进行转化作“操作”上的详尽指导,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圆转化成一个你学过的图形?”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学生推到了活动的主体地位上,他们纷纷投入到“如何转化”的学习活动中去,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不少学生找到了不同于教材上的转化方法,表现出了学生良好的思维独创性。
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相互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使他们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自身良好的数学素质并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二、注重开放式题的教学
数学学习已不仅仅是课堂里的事,它应是开放性、大众性和社会性。
1、教学式题形式的开放。
(1)问题的开放
教师在课堂里应有意识地留下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让学生的心理处于暂时的不平衡状态,促使它们课外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让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收到更大的效益。
(2)活动的开放
数学活动也应该从单一的课堂学习活动走向更多维度的社会化数学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开放式的活动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充分的发展。
(3)途径的开放
在组织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那些呢?充分让学生进行讨论调查的内容,相信学生的能力。
2、教学式题结果的开放。
对调查或分组讨论结果,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
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课堂里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能有效地培养起学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深入认识到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形成良好的数学价值观,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1、问题设计的分层
如在课堂提问上: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有意识地把它分成上、中、下三层,其中基础性问题以复习类、基本类的问题,面向学习暂困学生,中档题则面向中等生,难度大的问题,通过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面向优等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司其问,各有所得。
2、情感激励的分层
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评估,教师在情感激励上给予分层对待,当学生作出圆满的、富有创造性的、有独到见解的回答时,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常用“很好”、“真棒”、“好极了”、“很有创见”等言语;对于质量不高的回答则用“好的”、“嗯”、“是吗”等词语来表明还不完全正确,尚有讨论的余地;对不能作出答案或回答有错误的,我则投出期待的眼神,说:“请先坐下,听听别人的意见,好吗?”其他同学回答后,再次请前者重复一遍,大家加深印象。这样做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面向全班同学大胆地答问,增强了他们主动参与的自信心。
3、作业设计的分层
作业的不同层次,不仅体现在量的方面,而且也包含在质的方面。在具体操作中,教师采用两种做法,一种是用同一练习题提不同的要求。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中,教师如能运用培养学生主动发展、实践探索、分层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认知发展与心理学》林崇德,浙江人民出版社。
[2]《数学教育中的建构主义》谢明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小学数学教学论》周玉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郑毓信,上海教育出版社。
[5]《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叶季明,上海教育出版。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情境;个体差异;个性发展;自主探索与合作;开放式题;分层合作创新意识;创造能力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课堂教学就必须是充满创新的活力教学。
一、鼓励自主探索与合作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1、分组合作,探索规律。
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
2、自主探索,寻求认知。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并没有对如何进行转化作“操作”上的详尽指导,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圆转化成一个你学过的图形?”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学生推到了活动的主体地位上,他们纷纷投入到“如何转化”的学习活动中去,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不少学生找到了不同于教材上的转化方法,表现出了学生良好的思维独创性。
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相互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使他们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自身良好的数学素质并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二、注重开放式题的教学
数学学习已不仅仅是课堂里的事,它应是开放性、大众性和社会性。
1、教学式题形式的开放。
(1)问题的开放
教师在课堂里应有意识地留下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让学生的心理处于暂时的不平衡状态,促使它们课外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让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收到更大的效益。
(2)活动的开放
数学活动也应该从单一的课堂学习活动走向更多维度的社会化数学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开放式的活动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充分的发展。
(3)途径的开放
在组织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那些呢?充分让学生进行讨论调查的内容,相信学生的能力。
2、教学式题结果的开放。
对调查或分组讨论结果,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
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课堂里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能有效地培养起学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深入认识到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形成良好的数学价值观,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1、问题设计的分层
如在课堂提问上: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有意识地把它分成上、中、下三层,其中基础性问题以复习类、基本类的问题,面向学习暂困学生,中档题则面向中等生,难度大的问题,通过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面向优等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司其问,各有所得。
2、情感激励的分层
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评估,教师在情感激励上给予分层对待,当学生作出圆满的、富有创造性的、有独到见解的回答时,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常用“很好”、“真棒”、“好极了”、“很有创见”等言语;对于质量不高的回答则用“好的”、“嗯”、“是吗”等词语来表明还不完全正确,尚有讨论的余地;对不能作出答案或回答有错误的,我则投出期待的眼神,说:“请先坐下,听听别人的意见,好吗?”其他同学回答后,再次请前者重复一遍,大家加深印象。这样做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面向全班同学大胆地答问,增强了他们主动参与的自信心。
3、作业设计的分层
作业的不同层次,不仅体现在量的方面,而且也包含在质的方面。在具体操作中,教师采用两种做法,一种是用同一练习题提不同的要求。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中,教师如能运用培养学生主动发展、实践探索、分层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认知发展与心理学》林崇德,浙江人民出版社。
[2]《数学教育中的建构主义》谢明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小学数学教学论》周玉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郑毓信,上海教育出版社。
[5]《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叶季明,上海教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