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错题记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作者】 谭少江
【机构】 (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林中学)
【正文】摘 要:在语文作业教学中,为了提高作业的习得效率,老师们采用的方法之一,就是给学生作错题记录。在此过程中,有时记了没有时间往回看,记了变成累赘;有时记此题懂此题,没有达到举一反三。针对这种用处不大的记录情况,我们可以先教会学生作错题记录的方法,指明记录的目的和记录后的应用。经过这样的训导之后,错题记录确实能够发挥应有的效用,使得学生看书学习有了方向,老师教学有了针对性,大大提高了作业的习得效率。
关键词:错题记录;语文教学;应用效率
错题记录是作业教学的一种方法,在语文作业教学中,错题记录的理论层面比较成熟,但是具体的应用操作层面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因而理论很清晰诱人而教学应用效率并不理想。本课题的研究就是以杜威的作业心理学为基础,以平时的教学实践为根据,思考语文作业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错题记录才能使作业的习得量和习得的效率都得到提高。
一、把错题记录的方法教给学生
错题记录的方法有理论层面的,也有具体应用操作层面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讲解理论,让学生懂得,错题记录对提高作业和听课的习得效率都是有好处的,这样学生才心存向往,对具体操作才有促进作用。但我们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具体操作方法,要有活生生的例子,给学生在例子中感受到错题记录确实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一)理论层面
我们要告诉学生,思想上,错题记录不是做错了的那条题目的本身,而是要从错误的做题思维中找到正确的思维规律,再用正确的思维规律去做同类题目,这样就可以避免同类错误了。记录上,怎么去记录?怎么总结规律?教育专家已经给我们总结了方法,我们也要把这些理论教给学生。一般的,错误的题目类型有,“S型错误”(技能型错误),试题内容涉及课本知识的记忆、理解,没有问题;错误的具体表现是:身体错误,推理错误,表述错误,书写错误。“K行错误”(知识型错误),试题涉及课本知识的记忆理解,有问题,也就是不懂那些知识,或者半懂不懂这些知识,记的时候就是要不懂哪点知识点,记下来,找时间去研究,以后看书学习就有方向了。
(二)具体操作层面
错题记录可以用于所有的科目,这里讲的是用于语文作业教学的具体操作。语文科目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方面主要用于思想交流和信息的载体,而不是如数理化生一样直接解决某个具体的技术问题;人文性方面,没有具体的分类,可以载着历史知识跳跃到政治知识,也就是说是综合性的,这就注定作业的错误点是综合性的,错题记录就不能照搬其他科目的方法。比如,数学的错题记录是:试卷是某年某月某日发的;第几题错误,把原题抄下来,把错误的答案抄下来;把错误的类型“S型”或“K型”写在旁边,分析错误的原因。如果是语文照搬数学一样记录,是很费时的,做完一题,其他题可能已经无法记录;还有语文是综合性的,特别“K型”所犯错误的知识点不一定是语文的,有可能是其他科目的,所以语文的错题记录是不一样的。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简单的方法,就是只记题目和错误类型,省去所有的分析。比如有这么一句病句“在此次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们围在一起相互鼓劲并认真总结得失,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这题病句改错,几乎没有学生不敢下手,也就是说,这是一题典型的错题。此题错的原因是末尾的“胜负”为两面词,有“胜利和失败”两个方面的意思,而最末分句的前头“赢得”是单面词,只允许跟“胜利”搭配,因而把“负”去掉,末句意思才平衡,句子才没有病。试想把这么长的内容记录下来,不用说再学其他内容,光是病句的“单面和双面”无法搭配的内容都无法讲明。我就干脆给学生只记最后分句,然后给学生收集尽可能多的“两面”词,如“成败、升降、高低、好坏、优劣、强弱”等等,并要求学生留下五格横线左右的空间,以便以后同类题目做错时也抄到这里来,便于识别归类。
二、给学生指明错题记录的目的
上面第一点是指明怎么记的问题,但记下来目的是什么,也要讲明给学生。实际上,天下题目那么多,做错的也很多,我们不可能每错一题就记录一次,而是记到一定的量而引起质变。我们记的目的就是要归纳总结,找出规律,把一类一类的难题消灭。想要达到归纳寻找规律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练和选讲的方法。平时要多练,多练要有针对性的练,要量的同时,更要质。要做到有目的练,老师也要作错题记录,哪题学生错最多,要把题目记下来,去题库里找同类的题目给学生练。比如:高考题曾经有这么一题,要求赏析《将去洛阳,灯下感赋》,题目的提问是“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首联和颔联回答”,学生答题时,错误点在,一是只回答得“留恋与伤感”,没有给这个感情加了限定语——即将离开洛阳时,原因是学生审题时没有注意“怎样”两字,也就是没有注意感情所在的时间、地点、环境和状态,这就给后面的分析造成了误差。后面作者特别点出“汉苑隋宫、零砧断杵”的意象,就是洛阳所特有的,如果少了“即将离开洛阳”,前面的回答不全面,后面的分析也一样错漏。关于这样的题目,在题库里有多的是,我们可以调出来让学生有目的练。多练的配套是选讲、精讲,选讲题目,还要选讲同题的某个方面。比如,也是这个例子,我们的精讲可以回归课本,关于“砧衣”引起故人的思乡伤感的在必修三的第二单元,杜甫诗的“秋兴八首”有“白帝城高急暮砧”也是表达作者的思乡伤感之情,可见这个意象和这个情感是黏连在一起的。这样精讲,有利于学生对错题的纠错,有利于归纳,还有利于学生知识有了思维的根据地。
三、语文错题记录的应用
有目的有计划的把作业的错题记录下来,没有得到正确的应用,那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甚至变成一种累赘。曾经有人在网上吐槽,说他自己也有计划有步骤的严格按专家的方法,做了一大摞的错题记录,但是收效甚微,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怎么去使用错题记录的问题。
(一)错题记录的应用必须符合德国心理学家塞宾浩斯的记忆规律。
学习要适合人的认知规律,错题记录是作业教学法也应遵循人的认知规律,才能行之有效。塞宾浩斯的记忆曲线为错题记录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智力支持。按照塞宾浩斯的记忆规律,人的记忆刚过的那一刻开始,遗忘马上开始,最初一个小时下降得很快,从100%下降到44.2%,往后虽然慢了点,但在不停的忘记,六天后如果都没有得到有效复习,那就几乎为零了。只有在记忆曲线的y轴的正半轴反复练习和反复琢磨错题,才能归纳总结出规律,如果让记忆已经到y轴的0点,甚至是到了负半轴,再去做练习或琢磨错题,那一切就是重来,收效甚微,甚至由于脑海对重复事物的反感,几乎没有收效。正是如此,我们记录下来的错题,要及时找同类题目来练,或者及时琢磨题目与答案的内涵。不过“及时”又要把握时间节点,最好是天天都拿错题来复习来琢磨,效果是最好的,而我们又不仅仅是学语文,还有其他科,就算是仅仅学语文也不只学错题的内容,这就必须把握时间的利用。如果我们能够保持三天内找到同类型的练习来练,下一回在三到五天内又练,如此连续往复的练三到五个回合,记忆的曲线就成了平直线,到时再要忘记也是很难的。
有人吐槽,记录一大摞,效果不佳,根源是没有根据记忆规律及时跟上练习或复习。我们必须抓住记忆还清晰的时候,加强错题的纠错和练习。
(二)必须树立典型例题。
同类题目有千万题,但规律是相同的,我们要以其中一题最典型的为例,把例题琢磨的滚瓜烂熟,每回做同类题目时就想起例题这样思维就有了根据地。比如:文学类文本的高考题,有这样的一题,“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学生答这条题目时,错漏的原因是“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有那些,常常与其他表现手法混淆,老师讲解这题时,就要告诉学生“刻画人物表现手法”是指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环境描写,这些描写都可以表现人物形象,并要求学生以此为例,每回遇到这样问法就想起这条题目的答法,思维就有根可寻了。
(三)合作学习。
错题记录是作业教学方法,当然可以用合作学习模式,这样可以让错题记录的效用达到更高的层次。操作起来也很简单,就是让同学B对照着同学A的错题本给同学A出题目,最好是故意隔两天才给A同学练,如果还答得条理清晰,思维严密,说明A同学已经纠正了错题。反过来,A同学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给B 出题。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的错题复习是随意性的,头脑对错误知识的纠正不是简单的重复和选择,是被动的,这样纠错是彻底的。
总之,错题记录是作业教学方法,老师必须把它的理论明确告诉学生,让理论先行,指导着实践运作;要求学生懂得记录的目的,以便总结规律,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还要适合教育学和心理学进行应用。经过理论到实践的反复操作,错题记录的应用可以使学生的作业习得效率比原来提高了30%以上,学习的方向也更明确,成为学生平时作业和高考冲刺复习的得力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心理学》第87页德国心理学家“塞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人民教育出版社
[3]《教育研究》2018年第1期。
关键词:错题记录;语文教学;应用效率
错题记录是作业教学的一种方法,在语文作业教学中,错题记录的理论层面比较成熟,但是具体的应用操作层面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因而理论很清晰诱人而教学应用效率并不理想。本课题的研究就是以杜威的作业心理学为基础,以平时的教学实践为根据,思考语文作业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错题记录才能使作业的习得量和习得的效率都得到提高。
一、把错题记录的方法教给学生
错题记录的方法有理论层面的,也有具体应用操作层面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讲解理论,让学生懂得,错题记录对提高作业和听课的习得效率都是有好处的,这样学生才心存向往,对具体操作才有促进作用。但我们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具体操作方法,要有活生生的例子,给学生在例子中感受到错题记录确实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一)理论层面
我们要告诉学生,思想上,错题记录不是做错了的那条题目的本身,而是要从错误的做题思维中找到正确的思维规律,再用正确的思维规律去做同类题目,这样就可以避免同类错误了。记录上,怎么去记录?怎么总结规律?教育专家已经给我们总结了方法,我们也要把这些理论教给学生。一般的,错误的题目类型有,“S型错误”(技能型错误),试题内容涉及课本知识的记忆、理解,没有问题;错误的具体表现是:身体错误,推理错误,表述错误,书写错误。“K行错误”(知识型错误),试题涉及课本知识的记忆理解,有问题,也就是不懂那些知识,或者半懂不懂这些知识,记的时候就是要不懂哪点知识点,记下来,找时间去研究,以后看书学习就有方向了。
(二)具体操作层面
错题记录可以用于所有的科目,这里讲的是用于语文作业教学的具体操作。语文科目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方面主要用于思想交流和信息的载体,而不是如数理化生一样直接解决某个具体的技术问题;人文性方面,没有具体的分类,可以载着历史知识跳跃到政治知识,也就是说是综合性的,这就注定作业的错误点是综合性的,错题记录就不能照搬其他科目的方法。比如,数学的错题记录是:试卷是某年某月某日发的;第几题错误,把原题抄下来,把错误的答案抄下来;把错误的类型“S型”或“K型”写在旁边,分析错误的原因。如果是语文照搬数学一样记录,是很费时的,做完一题,其他题可能已经无法记录;还有语文是综合性的,特别“K型”所犯错误的知识点不一定是语文的,有可能是其他科目的,所以语文的错题记录是不一样的。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简单的方法,就是只记题目和错误类型,省去所有的分析。比如有这么一句病句“在此次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们围在一起相互鼓劲并认真总结得失,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这题病句改错,几乎没有学生不敢下手,也就是说,这是一题典型的错题。此题错的原因是末尾的“胜负”为两面词,有“胜利和失败”两个方面的意思,而最末分句的前头“赢得”是单面词,只允许跟“胜利”搭配,因而把“负”去掉,末句意思才平衡,句子才没有病。试想把这么长的内容记录下来,不用说再学其他内容,光是病句的“单面和双面”无法搭配的内容都无法讲明。我就干脆给学生只记最后分句,然后给学生收集尽可能多的“两面”词,如“成败、升降、高低、好坏、优劣、强弱”等等,并要求学生留下五格横线左右的空间,以便以后同类题目做错时也抄到这里来,便于识别归类。
二、给学生指明错题记录的目的
上面第一点是指明怎么记的问题,但记下来目的是什么,也要讲明给学生。实际上,天下题目那么多,做错的也很多,我们不可能每错一题就记录一次,而是记到一定的量而引起质变。我们记的目的就是要归纳总结,找出规律,把一类一类的难题消灭。想要达到归纳寻找规律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练和选讲的方法。平时要多练,多练要有针对性的练,要量的同时,更要质。要做到有目的练,老师也要作错题记录,哪题学生错最多,要把题目记下来,去题库里找同类的题目给学生练。比如:高考题曾经有这么一题,要求赏析《将去洛阳,灯下感赋》,题目的提问是“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首联和颔联回答”,学生答题时,错误点在,一是只回答得“留恋与伤感”,没有给这个感情加了限定语——即将离开洛阳时,原因是学生审题时没有注意“怎样”两字,也就是没有注意感情所在的时间、地点、环境和状态,这就给后面的分析造成了误差。后面作者特别点出“汉苑隋宫、零砧断杵”的意象,就是洛阳所特有的,如果少了“即将离开洛阳”,前面的回答不全面,后面的分析也一样错漏。关于这样的题目,在题库里有多的是,我们可以调出来让学生有目的练。多练的配套是选讲、精讲,选讲题目,还要选讲同题的某个方面。比如,也是这个例子,我们的精讲可以回归课本,关于“砧衣”引起故人的思乡伤感的在必修三的第二单元,杜甫诗的“秋兴八首”有“白帝城高急暮砧”也是表达作者的思乡伤感之情,可见这个意象和这个情感是黏连在一起的。这样精讲,有利于学生对错题的纠错,有利于归纳,还有利于学生知识有了思维的根据地。
三、语文错题记录的应用
有目的有计划的把作业的错题记录下来,没有得到正确的应用,那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甚至变成一种累赘。曾经有人在网上吐槽,说他自己也有计划有步骤的严格按专家的方法,做了一大摞的错题记录,但是收效甚微,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怎么去使用错题记录的问题。
(一)错题记录的应用必须符合德国心理学家塞宾浩斯的记忆规律。
学习要适合人的认知规律,错题记录是作业教学法也应遵循人的认知规律,才能行之有效。塞宾浩斯的记忆曲线为错题记录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智力支持。按照塞宾浩斯的记忆规律,人的记忆刚过的那一刻开始,遗忘马上开始,最初一个小时下降得很快,从100%下降到44.2%,往后虽然慢了点,但在不停的忘记,六天后如果都没有得到有效复习,那就几乎为零了。只有在记忆曲线的y轴的正半轴反复练习和反复琢磨错题,才能归纳总结出规律,如果让记忆已经到y轴的0点,甚至是到了负半轴,再去做练习或琢磨错题,那一切就是重来,收效甚微,甚至由于脑海对重复事物的反感,几乎没有收效。正是如此,我们记录下来的错题,要及时找同类题目来练,或者及时琢磨题目与答案的内涵。不过“及时”又要把握时间节点,最好是天天都拿错题来复习来琢磨,效果是最好的,而我们又不仅仅是学语文,还有其他科,就算是仅仅学语文也不只学错题的内容,这就必须把握时间的利用。如果我们能够保持三天内找到同类型的练习来练,下一回在三到五天内又练,如此连续往复的练三到五个回合,记忆的曲线就成了平直线,到时再要忘记也是很难的。
有人吐槽,记录一大摞,效果不佳,根源是没有根据记忆规律及时跟上练习或复习。我们必须抓住记忆还清晰的时候,加强错题的纠错和练习。
(二)必须树立典型例题。
同类题目有千万题,但规律是相同的,我们要以其中一题最典型的为例,把例题琢磨的滚瓜烂熟,每回做同类题目时就想起例题这样思维就有了根据地。比如:文学类文本的高考题,有这样的一题,“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学生答这条题目时,错漏的原因是“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有那些,常常与其他表现手法混淆,老师讲解这题时,就要告诉学生“刻画人物表现手法”是指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环境描写,这些描写都可以表现人物形象,并要求学生以此为例,每回遇到这样问法就想起这条题目的答法,思维就有根可寻了。
(三)合作学习。
错题记录是作业教学方法,当然可以用合作学习模式,这样可以让错题记录的效用达到更高的层次。操作起来也很简单,就是让同学B对照着同学A的错题本给同学A出题目,最好是故意隔两天才给A同学练,如果还答得条理清晰,思维严密,说明A同学已经纠正了错题。反过来,A同学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给B 出题。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的错题复习是随意性的,头脑对错误知识的纠正不是简单的重复和选择,是被动的,这样纠错是彻底的。
总之,错题记录是作业教学方法,老师必须把它的理论明确告诉学生,让理论先行,指导着实践运作;要求学生懂得记录的目的,以便总结规律,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还要适合教育学和心理学进行应用。经过理论到实践的反复操作,错题记录的应用可以使学生的作业习得效率比原来提高了30%以上,学习的方向也更明确,成为学生平时作业和高考冲刺复习的得力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心理学》第87页德国心理学家“塞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人民教育出版社
[3]《教育研究》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