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培养寄宿制小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作者】 邱霞文
【机构】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实验小学)
【正文】摘 要: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家庭一般离学校都比较远,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不同的学生住在一起,由于习惯不同,故组成丰富多彩的小世界。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得学会跟不同的人交往,学会包容不同类型的人。通过对灵山县平山镇寄宿制小学的调查中发现,孩子们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处理寄宿制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对策。
关键词:寄宿制小学;小学生;人际关系
一、引言
我国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的心理病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引发的。”对于寄宿小学生而言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寄宿制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而人际关系紧张将会给寄宿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和精神负担,部分寄宿生无心学习,甚至辍学。
二、寄宿制小学的特点
寄宿制小学是孩子们离开家后的居住地,孩子们将共同在这新学校里生活和学习。寄宿制学校成为他们的第二个家园。大部分孩子是第一次过集体生活,他们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和不同的生活习惯,个性、脾气、爱好千差万别,这就使他们难免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摩擦。孩子们在同一个学校内共同生活一年,每个人都在互相影响着。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养成了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容他人等不良倾向。而且孤僻、不合群的情况也很严重,这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面临很大的问题。如果孩子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全班同学都会共同进步,成人成才;如果钩心斗角,同班同学有几个老死不相往来,甚至互相瞧不起,就会造成心理上的创伤,人际关系紧张;如果某些同学有抽烟、无节制地上网、打架斗殴等不良习惯,在从众心理的驱动下,有些同学不免会效仿,形成不良风气。由此可见,寄宿生活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三、 寄宿制学校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寄宿生活中,学生间的人际交往总会出现紧张、冲突、矛盾的现象,而这些小学生交往的不良行为现在已经日趋严重。课题组对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心理,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学生进行了摸底调查,根据问卷情况,表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有:
1.被动。小学生做事缺乏主动性、缺乏热情。许多事情都要在别人的督促下才能完成,有时需要多次督促。另外,小学生在人际关系中处于被动,还表现在他们一味地迁就别人,附和别人,甚至追随别人,以至于失去自我,失去个性。最常见的就是“随大流”“攀比”。例如:张某自小生活在单亲家庭,父亲常年外出打工,由爷爷抚养。受成长环境的影响,这个学生表现为不愿与他人交往,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是喜欢独来独去,不合群,很少与其他同学交流,不关注集体活动。
2. 攻击。人际关系障碍中的攻击性表现为说话刻薄,出口伤人,自以为是,侮辱或者非难他人,散布流言蜚语,妨碍他人做事。这类小学生的人际关系就十分紧张,很少有同学与之交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被一种强烈的孤独感所围困。所以在小学课堂上经常出现小学生刻意不回答本该回答或者可以回答的问题,这种现象也属于“攻击”范围。例如:邓某这个学生有良好的成长环境。家住在镇上,一到五年级一直在中心小学就读,这一切造成她心理上的优越感,肯定自己,否定他人。总认为自己比别人高一等,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强,权利欲和表现欲极强。喜欢围着老师转,经常用一些不良手段对待比自己强的同学。
3. 固执,不最尊重他人。固执的小学生做事不听从别人的劝阻,一意孤行明知自己错了也仍旧坚持错误,不肯悔改。例如:王某,在宿舍经常故意拿错同学的洗衣粉用,同学们多次提醒无效。他仍然一意孤行,认为就算拿错又怎样,就一点点洗衣粉而已,导致同学们都不愿意跟他交往。
4. 自我表现。自我表现的要害是以“我”为中心,对别人一概加以排斥,往往是“惟我独尊”,其他都不在话下。自我表现的最终结果是导致日益严重的孤独与痛苦。例如:李某,家庭条件优越,不易与他人相处,但自我感觉良好。喜欢抛头露面,经常在宿舍显摆自己的家庭优越,在各种场合都希望自己是中心,同学们都很反感。
5. 自卑。自卑感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做出过低评价,或对自身的智力和能力怀疑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常常表现为抑郁、胆怯、失望、忧伤、害羞、不安和内疚的心理,又称自我否定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一系列日益显著的影响,如智力水平逐渐下降,思维与应变能力的减退,形成孤僻、懦弱、虚伪的性格,甚至走向危险道路。例如:张某,自入学后,由于在学习、经济、家庭乃至相貌方面感到不如人,有强烈的失落感,甚至有在人前抬不起头的感觉,心理压力很大,刚入学时经常在宿舍躲被窝偷偷哭泣,丧失自信心和进取精神。遇事小心翼翼,从不在人前大声喧哗,也不约伴一起打饭、学习,一度产生厌学的心理。
四、 对策
有的同学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想和别人友好相处,但是不知道怎样才能赢得大家的喜爱;朋友之间闹矛盾了,不知道怎样调和;遭到别人误会了,不知道怎样澄清事实……这就牵涉到一个交往技巧的问题,随着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和社会阅历的丰富,人们能逐渐领悟到一些交往技巧并善加运用。但小学生没什么人际交往经验,所以在心理辅导中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
(一) 遵循人际交往“五原则”。
1.真诚原则。与同学的长期交往要建立在诚心诚意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相互理解、信任和接纳,最终在感情上引起共鸣。
2.尊重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你尊重别人,才会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
3.宽容原则。宽容原则表现在生活、学习上不能斤斤计较,尝试着培养自己以德报怨的心胸。
4.沟通原则。争取多沟通、多交流。
5.聆听原则。耐心、虚心、会心的聆听,会使人有心领神会之感。
(二)学会运用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1.学会结交新朋友。鼓励孩子带着真诚的微笑主动与人交往,要相信自己是受人欢迎的,适当的场合表现自己让别人记住你,同时也学会记住别人的名字。美国总统罗斯福知道一个最单纯、最明显、最重要的得到他人好感的方法,就是记住别人的姓名,使别人觉得重要。周恩来总理之所以有人格魅力,其中一条原因就是,凡是和他有过一面之交的人,第二次见面时,他却总能叫出对方的名字。一名政治家或思想工作者所要学习的第一课便是:“记住选民或工作对象的名字就是最大的政治才能,记不住就是心不在焉。”
2.学会倾听和交谈。越是小的孩子越不会倾听,要引导孩子学会倾听,用眼神示意对方“我在专心听你讲话”,不要打断对方的话,适当时抱以肯定的回答。
3.学会赞美和感谢。真诚、适时适当地赞美是于人于己都有利的。当然还要学会感谢,学会感恩,并且要用行动表现出来,即使是一个微笑一句真诚的感谢,你都会令别人愉快令自己也感到幸福。
4.聊别人感兴趣的话题。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要忽视了一点,即满足他人的兴趣。不能只顾自己的喜乐爱好,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一旦你的兴趣与他人产生冲突时,就会给你的社交设置一种障碍。记住:要谈论他人最为重视的事情,谈论别人感兴趣的话题。
5.学会拒绝,消除误会。与人相处中,我们总有说“不”的时候,坦陈自己的困难,学会委婉地拒绝别人,既使自己不为难又使别人心无芥蒂地接受你的拒绝,这就是拒绝的艺术了。如果受到别人的误解,一定要以实际行动消除误会,当语言无效时,要相信时间能证明一切。
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中,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求知活动,而且也是一种陶冶活动,一种融知、情、意、行为一体的活动,和谐融冶的人际关系,会促进群体意识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焦虑情绪的转化,创造民主平等、协调、和谐的心理环境,形成团结互助,积极进取的氛围,令人人感到心情舒畅,精神焕发,人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满足彼此的需要,在多维立体交流中使整体效能提升。因此,教师应注重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袁振国.缩小差距一一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5-15.
[2]胡伶,万恒.农村寄宿制学生社会情感学习能力调查中国教育学刊,2012,99,87-91
[3]陈文彬.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表现及其归因心理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05期
[4]王娟英.《小学生人际交往不和谐的心理症结及矫正策略》宁夏.宁夏教育出版
[5]骆伯巍.《教育心理学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
关键词:寄宿制小学;小学生;人际关系
一、引言
我国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的心理病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引发的。”对于寄宿小学生而言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寄宿制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而人际关系紧张将会给寄宿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和精神负担,部分寄宿生无心学习,甚至辍学。
二、寄宿制小学的特点
寄宿制小学是孩子们离开家后的居住地,孩子们将共同在这新学校里生活和学习。寄宿制学校成为他们的第二个家园。大部分孩子是第一次过集体生活,他们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和不同的生活习惯,个性、脾气、爱好千差万别,这就使他们难免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摩擦。孩子们在同一个学校内共同生活一年,每个人都在互相影响着。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养成了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容他人等不良倾向。而且孤僻、不合群的情况也很严重,这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面临很大的问题。如果孩子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全班同学都会共同进步,成人成才;如果钩心斗角,同班同学有几个老死不相往来,甚至互相瞧不起,就会造成心理上的创伤,人际关系紧张;如果某些同学有抽烟、无节制地上网、打架斗殴等不良习惯,在从众心理的驱动下,有些同学不免会效仿,形成不良风气。由此可见,寄宿生活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三、 寄宿制学校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寄宿生活中,学生间的人际交往总会出现紧张、冲突、矛盾的现象,而这些小学生交往的不良行为现在已经日趋严重。课题组对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心理,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学生进行了摸底调查,根据问卷情况,表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有:
1.被动。小学生做事缺乏主动性、缺乏热情。许多事情都要在别人的督促下才能完成,有时需要多次督促。另外,小学生在人际关系中处于被动,还表现在他们一味地迁就别人,附和别人,甚至追随别人,以至于失去自我,失去个性。最常见的就是“随大流”“攀比”。例如:张某自小生活在单亲家庭,父亲常年外出打工,由爷爷抚养。受成长环境的影响,这个学生表现为不愿与他人交往,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是喜欢独来独去,不合群,很少与其他同学交流,不关注集体活动。
2. 攻击。人际关系障碍中的攻击性表现为说话刻薄,出口伤人,自以为是,侮辱或者非难他人,散布流言蜚语,妨碍他人做事。这类小学生的人际关系就十分紧张,很少有同学与之交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被一种强烈的孤独感所围困。所以在小学课堂上经常出现小学生刻意不回答本该回答或者可以回答的问题,这种现象也属于“攻击”范围。例如:邓某这个学生有良好的成长环境。家住在镇上,一到五年级一直在中心小学就读,这一切造成她心理上的优越感,肯定自己,否定他人。总认为自己比别人高一等,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强,权利欲和表现欲极强。喜欢围着老师转,经常用一些不良手段对待比自己强的同学。
3. 固执,不最尊重他人。固执的小学生做事不听从别人的劝阻,一意孤行明知自己错了也仍旧坚持错误,不肯悔改。例如:王某,在宿舍经常故意拿错同学的洗衣粉用,同学们多次提醒无效。他仍然一意孤行,认为就算拿错又怎样,就一点点洗衣粉而已,导致同学们都不愿意跟他交往。
4. 自我表现。自我表现的要害是以“我”为中心,对别人一概加以排斥,往往是“惟我独尊”,其他都不在话下。自我表现的最终结果是导致日益严重的孤独与痛苦。例如:李某,家庭条件优越,不易与他人相处,但自我感觉良好。喜欢抛头露面,经常在宿舍显摆自己的家庭优越,在各种场合都希望自己是中心,同学们都很反感。
5. 自卑。自卑感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做出过低评价,或对自身的智力和能力怀疑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常常表现为抑郁、胆怯、失望、忧伤、害羞、不安和内疚的心理,又称自我否定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一系列日益显著的影响,如智力水平逐渐下降,思维与应变能力的减退,形成孤僻、懦弱、虚伪的性格,甚至走向危险道路。例如:张某,自入学后,由于在学习、经济、家庭乃至相貌方面感到不如人,有强烈的失落感,甚至有在人前抬不起头的感觉,心理压力很大,刚入学时经常在宿舍躲被窝偷偷哭泣,丧失自信心和进取精神。遇事小心翼翼,从不在人前大声喧哗,也不约伴一起打饭、学习,一度产生厌学的心理。
四、 对策
有的同学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想和别人友好相处,但是不知道怎样才能赢得大家的喜爱;朋友之间闹矛盾了,不知道怎样调和;遭到别人误会了,不知道怎样澄清事实……这就牵涉到一个交往技巧的问题,随着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和社会阅历的丰富,人们能逐渐领悟到一些交往技巧并善加运用。但小学生没什么人际交往经验,所以在心理辅导中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
(一) 遵循人际交往“五原则”。
1.真诚原则。与同学的长期交往要建立在诚心诚意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相互理解、信任和接纳,最终在感情上引起共鸣。
2.尊重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你尊重别人,才会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
3.宽容原则。宽容原则表现在生活、学习上不能斤斤计较,尝试着培养自己以德报怨的心胸。
4.沟通原则。争取多沟通、多交流。
5.聆听原则。耐心、虚心、会心的聆听,会使人有心领神会之感。
(二)学会运用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1.学会结交新朋友。鼓励孩子带着真诚的微笑主动与人交往,要相信自己是受人欢迎的,适当的场合表现自己让别人记住你,同时也学会记住别人的名字。美国总统罗斯福知道一个最单纯、最明显、最重要的得到他人好感的方法,就是记住别人的姓名,使别人觉得重要。周恩来总理之所以有人格魅力,其中一条原因就是,凡是和他有过一面之交的人,第二次见面时,他却总能叫出对方的名字。一名政治家或思想工作者所要学习的第一课便是:“记住选民或工作对象的名字就是最大的政治才能,记不住就是心不在焉。”
2.学会倾听和交谈。越是小的孩子越不会倾听,要引导孩子学会倾听,用眼神示意对方“我在专心听你讲话”,不要打断对方的话,适当时抱以肯定的回答。
3.学会赞美和感谢。真诚、适时适当地赞美是于人于己都有利的。当然还要学会感谢,学会感恩,并且要用行动表现出来,即使是一个微笑一句真诚的感谢,你都会令别人愉快令自己也感到幸福。
4.聊别人感兴趣的话题。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要忽视了一点,即满足他人的兴趣。不能只顾自己的喜乐爱好,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一旦你的兴趣与他人产生冲突时,就会给你的社交设置一种障碍。记住:要谈论他人最为重视的事情,谈论别人感兴趣的话题。
5.学会拒绝,消除误会。与人相处中,我们总有说“不”的时候,坦陈自己的困难,学会委婉地拒绝别人,既使自己不为难又使别人心无芥蒂地接受你的拒绝,这就是拒绝的艺术了。如果受到别人的误解,一定要以实际行动消除误会,当语言无效时,要相信时间能证明一切。
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中,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求知活动,而且也是一种陶冶活动,一种融知、情、意、行为一体的活动,和谐融冶的人际关系,会促进群体意识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焦虑情绪的转化,创造民主平等、协调、和谐的心理环境,形成团结互助,积极进取的氛围,令人人感到心情舒畅,精神焕发,人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满足彼此的需要,在多维立体交流中使整体效能提升。因此,教师应注重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袁振国.缩小差距一一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5-15.
[2]胡伶,万恒.农村寄宿制学生社会情感学习能力调查中国教育学刊,2012,99,87-91
[3]陈文彬.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表现及其归因心理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05期
[4]王娟英.《小学生人际交往不和谐的心理症结及矫正策略》宁夏.宁夏教育出版
[5]骆伯巍.《教育心理学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