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认识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作者】 孙 华
【机构】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平山镇寄宿制小学)
【正文】摘 要: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是一个全球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其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以及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暴力的程度越来越重,尤其是在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极为严重。
关键词:校园欺凌;暴力;农村;寄宿制;原因分析
目前预防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一个放在世人面前的大难题。在国外,校园暴力事件的情节更加严重,涉枪案件增多,单次事件的死亡人数不断增加,暴力事件制造者和受害者的年龄越来越小。在我国,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暴力的程度越来越重,尤其是在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极为严重,如:以大欺小的行为明显,逼迫他人帮打饭、洗衣服、写作业,使得别人无可奈何,更为严重的是强行要别人的饭卡、水卡,勒索,结帮打架……像这种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现象还是层出不穷,致使被欺凌学生的心理产生忐忑不安之感,对其学习和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也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一、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定义
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是一个全球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其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以及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的稳定。但它们的定义是有所区别的。校园欺凌是指一种发生在校园中,由于欺凌角色间存在力量关系不均衡,所引发的弱小者长期、持续遭受恶意欺负和凌辱(包括肢体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强索欺凌、地位欺凌、应激性欺凌、性欺凌、网络欺凌等)的行为。校园暴力指的是发生在校园内,对学生的身体甚至生命造成侵害的行为。它主要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按程度的不同,分为轻度校园暴力行为、中度校园暴力行为和重度校园暴力行为。
二、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以下是我们寄宿制小学的三个案例:
案例一:某天,我校六(5)班的梁某辱骂黄某为“越南婆”,还造谣黄某和其他人有不正当关系,黄某也用语言反击梁某,梁某就给黄某一拳。据了解,梁某在其他同学那得知黄某的妈妈是越南人,就经常辱骂黄某。
案例二:我校六(7)班周某和六(11)班王某两人在宿舍走廊能作滚倒在地,挡住了六(5)班黄某返回宿舍的路,而黄某没等他们让路便从周某的身体上跨过回到宿舍。周某觉得受辱,便和王某去宿舍找黄某理论,三人一言不合打起架来,王某用力掐黄某的脖子,周某狠狠地咬黄某的手腕,导致黄某被咬的手不停颤抖,血流不止。
案例三:我校六(11)班王某,在一个下雨天,因为(3)班的叶某同学不小心把水弄到王某的课桌上,他竟然跑到三班的教室对叶某拳打脚踢。
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从几个方面分析以上案例,得出以下结论:
1.从社会方面分析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社会上的消极因素,严重腐蚀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在社会方面的因素主要有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暴力信息的影响、校园周边环境的影响、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媒体的不良宣传的影响……例如:我校案例一的梁某的行为是属于言语欺凌,这样的现象在我们农村很多地方都有存在,如歧视越南人,觉得他们的身份非常卑微低贱,就经常辱骂他们是“越南佬”“越南婆”,甚至拐卖越南妇女等。而梁某一直看黄某不顺眼,受到社会的不良风气影响,梁某得知黄某的妈妈是越南人,又在其他同学的怂恿之下更是变本加厉,常常辱骂黄某“越南婆”还造谣与其他人有不正当关系,对黄某造成了心理伤害。据了解,案例二的周某和王某两人以及案例三的王某,他们都是在学校外结交了些不良的朋友,经常上网打游戏,在家常常看手机玩游戏,受到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以及受一些不良的网络知识和负面的信息的影响,导致他们遇事好冲动、易走极端。
2.从家庭方面分析
家庭是孩子受到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基础作用。黄某在忍无可忍时就用语言反击他,但是在家霸道惯的梁某竟然用起拳头来打黄某,据了解梁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由他的伯母代为照看,对他缺乏责任、义务和爱心等方面的教育,导致他是非不分,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能考虑他人的感受,性格上偏执、冷酷。而周某和王某两人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周某托付给他外公照顾,王某的由爷爷照顾,他们得不到父母的管教,在生活中放任成性,性格暴燥,有暴力的倾向。王某父母忙于生计对孩子疏于管教,对他缺乏责任、义务和爱心等方面的教育,导致他是非不分,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能考虑他人的感受,性格上偏执、冷酷。且在其家中排行老大,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从小过分溺爱,造成他自私自利,唯吾独尊的心态,喜欢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因此,这次叶某只不过是不小心把水弄到他的课桌上,他就对叶某进行拳打脚踢。
3.从学校教育方面分析
近年来,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在国内外频繁发生,越来越多的校园暴力事件被媒体所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我们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多次进行宣传预防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教育,但对于言语欺凌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力度还是不够,造成有部分同学认为给同学取绰号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从而导致了案例一的梁某对黄某进行了言语欺凌。
4.从学生自身原因分析
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多发生在中小学校园中,学生年龄小,心理发育相对还不成熟,各种行为习惯还没有养成,还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嫉妒心。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小学,往往更容易出现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行为。据了解,在以上案例中周某和王某两人的自控能力和法律意识薄弱,在处理问题时极端冲动,没有意识到施暴行为的后果和危害,平时容易把小事放大化,把别人对他的不满和批评等当做一种恶意的诋毁,从而产生的报复心理,甚至是暴力,从而导致了他们经常用暴力欺凌其他同学或解决问题。
三、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带来的危害
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校园,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一个隐患。寄宿制小学本就是一个特殊的教育机构,学生年龄小,各种行为习惯还没有养成,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小学,往往更容易出现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行为,这种欺凌和暴力行为腐蚀的不仅是施暴者,其对受害者的影响或将持续一生。施暴者对自己的暴力行为要承担治疗赔偿费用,受到严肃批评,无法完成学业,难以获得社会认可,走上犯罪道路,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拘留或坐牢。而受害者的肉体损伤甚至残疾;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气;造成心灵的阴影和伤害、厌学、辍学,甚至导致他们最终都走上犯罪道路。四、遇到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对策
(1)气势不能输。当自己受到欺凌时,最好不要表现出害怕或者哭泣,这会让欺负你的人觉得你很好欺负而继续欺负你。
(2)寻机逃跑,及时求助。遇事沉着冷静,不能激怒对方,找机会逃跑,及时向老师、家长、警察求助。
(3)大声地呼救。
(4)宽容忍让。与人有矛盾时,要主动化解矛盾,不与同学积怨,避免发生暴力冲突,更不要以暴制暴
(5)不能视而不见,及时求助。发现他人遭受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时,不要害怕、顾虑,不要忍气吞声,一定要及时向老师、家长或警察求助。你的恐惧和沉默只会助长校园暴力之风,令更多的同学受到伤害。
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行为给社会带来危害,影响社会的稳定繁荣,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加强法制教育,规范学生行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发生。预防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校园暴力控制研究》 主编:姚建龙 复旦大学出版社
[2]《校园暴力心理机制研究》支愧云著重庆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校园欺凌;暴力;农村;寄宿制;原因分析
目前预防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一个放在世人面前的大难题。在国外,校园暴力事件的情节更加严重,涉枪案件增多,单次事件的死亡人数不断增加,暴力事件制造者和受害者的年龄越来越小。在我国,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暴力的程度越来越重,尤其是在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极为严重,如:以大欺小的行为明显,逼迫他人帮打饭、洗衣服、写作业,使得别人无可奈何,更为严重的是强行要别人的饭卡、水卡,勒索,结帮打架……像这种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现象还是层出不穷,致使被欺凌学生的心理产生忐忑不安之感,对其学习和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也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一、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定义
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是一个全球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其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以及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的稳定。但它们的定义是有所区别的。校园欺凌是指一种发生在校园中,由于欺凌角色间存在力量关系不均衡,所引发的弱小者长期、持续遭受恶意欺负和凌辱(包括肢体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强索欺凌、地位欺凌、应激性欺凌、性欺凌、网络欺凌等)的行为。校园暴力指的是发生在校园内,对学生的身体甚至生命造成侵害的行为。它主要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按程度的不同,分为轻度校园暴力行为、中度校园暴力行为和重度校园暴力行为。
二、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以下是我们寄宿制小学的三个案例:
案例一:某天,我校六(5)班的梁某辱骂黄某为“越南婆”,还造谣黄某和其他人有不正当关系,黄某也用语言反击梁某,梁某就给黄某一拳。据了解,梁某在其他同学那得知黄某的妈妈是越南人,就经常辱骂黄某。
案例二:我校六(7)班周某和六(11)班王某两人在宿舍走廊能作滚倒在地,挡住了六(5)班黄某返回宿舍的路,而黄某没等他们让路便从周某的身体上跨过回到宿舍。周某觉得受辱,便和王某去宿舍找黄某理论,三人一言不合打起架来,王某用力掐黄某的脖子,周某狠狠地咬黄某的手腕,导致黄某被咬的手不停颤抖,血流不止。
案例三:我校六(11)班王某,在一个下雨天,因为(3)班的叶某同学不小心把水弄到王某的课桌上,他竟然跑到三班的教室对叶某拳打脚踢。
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从几个方面分析以上案例,得出以下结论:
1.从社会方面分析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社会上的消极因素,严重腐蚀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在社会方面的因素主要有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暴力信息的影响、校园周边环境的影响、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媒体的不良宣传的影响……例如:我校案例一的梁某的行为是属于言语欺凌,这样的现象在我们农村很多地方都有存在,如歧视越南人,觉得他们的身份非常卑微低贱,就经常辱骂他们是“越南佬”“越南婆”,甚至拐卖越南妇女等。而梁某一直看黄某不顺眼,受到社会的不良风气影响,梁某得知黄某的妈妈是越南人,又在其他同学的怂恿之下更是变本加厉,常常辱骂黄某“越南婆”还造谣与其他人有不正当关系,对黄某造成了心理伤害。据了解,案例二的周某和王某两人以及案例三的王某,他们都是在学校外结交了些不良的朋友,经常上网打游戏,在家常常看手机玩游戏,受到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以及受一些不良的网络知识和负面的信息的影响,导致他们遇事好冲动、易走极端。
2.从家庭方面分析
家庭是孩子受到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基础作用。黄某在忍无可忍时就用语言反击他,但是在家霸道惯的梁某竟然用起拳头来打黄某,据了解梁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由他的伯母代为照看,对他缺乏责任、义务和爱心等方面的教育,导致他是非不分,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能考虑他人的感受,性格上偏执、冷酷。而周某和王某两人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周某托付给他外公照顾,王某的由爷爷照顾,他们得不到父母的管教,在生活中放任成性,性格暴燥,有暴力的倾向。王某父母忙于生计对孩子疏于管教,对他缺乏责任、义务和爱心等方面的教育,导致他是非不分,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能考虑他人的感受,性格上偏执、冷酷。且在其家中排行老大,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从小过分溺爱,造成他自私自利,唯吾独尊的心态,喜欢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因此,这次叶某只不过是不小心把水弄到他的课桌上,他就对叶某进行拳打脚踢。
3.从学校教育方面分析
近年来,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在国内外频繁发生,越来越多的校园暴力事件被媒体所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我们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多次进行宣传预防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教育,但对于言语欺凌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力度还是不够,造成有部分同学认为给同学取绰号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从而导致了案例一的梁某对黄某进行了言语欺凌。
4.从学生自身原因分析
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多发生在中小学校园中,学生年龄小,心理发育相对还不成熟,各种行为习惯还没有养成,还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嫉妒心。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小学,往往更容易出现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行为。据了解,在以上案例中周某和王某两人的自控能力和法律意识薄弱,在处理问题时极端冲动,没有意识到施暴行为的后果和危害,平时容易把小事放大化,把别人对他的不满和批评等当做一种恶意的诋毁,从而产生的报复心理,甚至是暴力,从而导致了他们经常用暴力欺凌其他同学或解决问题。
三、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带来的危害
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校园,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一个隐患。寄宿制小学本就是一个特殊的教育机构,学生年龄小,各种行为习惯还没有养成,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小学,往往更容易出现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行为,这种欺凌和暴力行为腐蚀的不仅是施暴者,其对受害者的影响或将持续一生。施暴者对自己的暴力行为要承担治疗赔偿费用,受到严肃批评,无法完成学业,难以获得社会认可,走上犯罪道路,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拘留或坐牢。而受害者的肉体损伤甚至残疾;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气;造成心灵的阴影和伤害、厌学、辍学,甚至导致他们最终都走上犯罪道路。四、遇到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对策
(1)气势不能输。当自己受到欺凌时,最好不要表现出害怕或者哭泣,这会让欺负你的人觉得你很好欺负而继续欺负你。
(2)寻机逃跑,及时求助。遇事沉着冷静,不能激怒对方,找机会逃跑,及时向老师、家长、警察求助。
(3)大声地呼救。
(4)宽容忍让。与人有矛盾时,要主动化解矛盾,不与同学积怨,避免发生暴力冲突,更不要以暴制暴
(5)不能视而不见,及时求助。发现他人遭受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时,不要害怕、顾虑,不要忍气吞声,一定要及时向老师、家长或警察求助。你的恐惧和沉默只会助长校园暴力之风,令更多的同学受到伤害。
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行为给社会带来危害,影响社会的稳定繁荣,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加强法制教育,规范学生行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发生。预防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校园暴力控制研究》 主编:姚建龙 复旦大学出版社
[2]《校园暴力心理机制研究》支愧云著重庆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