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做一个“爱管闲事”的老师
【作者】 陈娜娜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51中学)
【正文】摘 要:其实“爱管闲事”就是一种微德育,微德育是一种渗透式的、生活化的德育方式,正是因为针对的问题小了,细了,才避免了空洞,更多的关注到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学生们才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才能真正养成好思想,好品德。润物无声的“爱管闲事”的“微德育”方式,让“大德育”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了实实在在的、接地气的载体和实施契机。
关键词:爱管闲事;音乐教育;德育
我,是一名中学音乐教师。因为音乐这门学科在很多学生眼里已经被认定为“豆芽学科”,所以总是以不屑的态度来对待。有的孩子喜欢音乐课是因为在音乐课上可以听赏优美的音乐、可以纵情歌唱,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而有的孩子也喜欢音乐课,音乐课就是他们的天堂,因为他们可以在音乐老师眼皮子底下窃窃私语,写其他科目的作业甚至看漫画……认为只要课堂还过得去,老师也不会与他们较真儿。其实孩子们会有这种思想是有原因的,本来做好班级管理是每一位任课老师的基本工作,但有的音乐老师认为:我的这门学科又不重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混混就好了,管严了反倒招学生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那就得过且过吧。这种“堕落”思想使得许多音乐老师不仅没有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甚至到后面课堂纪律混乱,根本管不住学生,使音乐课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我认为体、音、美学科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更重要,甚至更会影响孩子们的一生。因为音乐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实施手段,所以我们发挥着别的学科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作为音乐老师的我们不可妄自菲薄,一定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于是我这个“爱管闲事”的音乐老师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就打破了调皮孩子们这种“美好”的幻想。
一、课上“爱管闲事”
我的课堂要求非常严格,一进班级我就给学生表明了老师的态度、要求、底线。课上睡觉、写别科作业、看课外书籍是肯定不允许的,因为我不能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形成一种松散、自由的意识,而是让他们认识到音乐课堂的轻松与愉悦感的产生一定是要与我们的音乐知识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于是我就努力钻研怎样将一节音乐课上得丰富多彩,能把孩子们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看到有学生上课有些走神儿了,我就一个眼神提醒,或者点起来回答问题,
二、课外“爱管闲事”
在课堂上我认真教学,在课后我依然观察着学生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因为我从来都告诫自己:我是孩子们的“老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职责。“音乐”是学科,“老师”才是我们真正的身份。
一直以来,学生在学校吃零食的现象比较严重,更让人头疼的是走廊道、教室、厕所里随地乱扔的垃圾。一次在校园里看到一个学生走在我前面,一打量就是某班比较调皮的孩子,手里拿着根还未打开的棒棒糖,悠然自得地走着,看上去就要打开的样子,我默默地跟在他后面,想看看他会怎样处理废弃的糖纸,果然不出我所料,这名学生一打开包装纸就潇洒的将垃圾扔在地上走了,看着地上鲜艳的包装纸,它好像在向我示威,一股怒火就在心底熊熊燃起:学校领导、班主任天天强调爱护校园卫生,不要乱扔果皮纸屑,甚至连零食都不让带进校园,这些学生把老师的话都当耳旁风了,如此嚣张。今儿算你倒霉,刚好被我这“爱管闲事”的老师抓个现形儿,看我怎么收拾你。可转念一想,他们都还是孩子啊,对于他们的错误,老师纵然有再大的不满也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好的教育效果才最重要。于是我还是压住内心的愤怒,心平气和地走上前去,轻拍了那位学生的肩膀,学生一看到是老师马上把棒棒糖藏在身后眼睛眯笑着喊:“老师好。”我会意的点点头,顺便指着地上的糖纸问道:“这地上的糖纸……”还没等我说完这学生“蹭”的一下跑过去捡起了地上的垃圾,尴尬的挤出笑容,等待着我的批评,其实我发现这学生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恶”,至少态度还是很端正的,不过我还是把他教育了一番:“老师理解你们在学校吃糖的行为,毕竟天天学习任务重,可能饭也没有吃好,有时会出现低血糖的症状,吃糖有助于补充能量,但乱扔糖纸是不对的,糖纸又不脏,我们为什么不先把糖纸先揣在兜里,到有垃圾桶的地方扔呢?现在正在创建文明城市,我们不说为创文争光添彩,但至少不要抹黑吧。保洁阿姨天天楼上楼下打扫卫生,多辛苦,如果换做是你的家人你还会乱丢乱扔给她添麻烦么……”说着说着我发现这孩子脸上开始挤出来的笑容逐渐消失,慢慢变得严肃起来,甚至有些羞愧,之前高昂的头也渐渐低了下来,随后我让他回到教室把班里的垃圾倒了,以作惩戒。没想到下午放学后我的办公桌上竟放着一张关于乱扔垃圾的检讨书。
无论走在校园里还是校外我都不自觉的发扬着“爱管闲事”的精神,学生匆匆忙忙倒垃圾的时候,垃圾飘在地上,我会喊他们把垃圾捡起来再走并送上一个微笑;在等公交车时,许多孩子都拿着烤肠、包子、零食等,我都会温馨提醒一句:一会儿吃完食物的袋子、竹签一定不要乱扔哦;公交车上有些吵闹喧哗、讲不文明用语的学生,我都会及时制止,并提醒他们在校外代表的是学校形象,一定要谨言慎行
其实“爱管闲事”就是一种微德育,微德育是一种渗透式的、生活化的德育方式,正是因为针对的问题小了,细了,才避免了空洞。更多的关注到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学生们才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才能真正养成好思想,好品德。润物无声的“爱管闲事”的“微德育”方式,让“大德育”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了实实在在的、接地气的载体和实施契机。细想想我们每天管的“闲事”还真不少,作为老师,我们的中心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如今,我们正漫步在教育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怀揣着“爱管闲事”的精神,以“真心”换“真情”,继续演绎着平凡教师最平淡的幸福!
关键词:爱管闲事;音乐教育;德育
我,是一名中学音乐教师。因为音乐这门学科在很多学生眼里已经被认定为“豆芽学科”,所以总是以不屑的态度来对待。有的孩子喜欢音乐课是因为在音乐课上可以听赏优美的音乐、可以纵情歌唱,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而有的孩子也喜欢音乐课,音乐课就是他们的天堂,因为他们可以在音乐老师眼皮子底下窃窃私语,写其他科目的作业甚至看漫画……认为只要课堂还过得去,老师也不会与他们较真儿。其实孩子们会有这种思想是有原因的,本来做好班级管理是每一位任课老师的基本工作,但有的音乐老师认为:我的这门学科又不重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混混就好了,管严了反倒招学生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那就得过且过吧。这种“堕落”思想使得许多音乐老师不仅没有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甚至到后面课堂纪律混乱,根本管不住学生,使音乐课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我认为体、音、美学科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更重要,甚至更会影响孩子们的一生。因为音乐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实施手段,所以我们发挥着别的学科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作为音乐老师的我们不可妄自菲薄,一定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于是我这个“爱管闲事”的音乐老师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就打破了调皮孩子们这种“美好”的幻想。
一、课上“爱管闲事”
我的课堂要求非常严格,一进班级我就给学生表明了老师的态度、要求、底线。课上睡觉、写别科作业、看课外书籍是肯定不允许的,因为我不能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形成一种松散、自由的意识,而是让他们认识到音乐课堂的轻松与愉悦感的产生一定是要与我们的音乐知识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于是我就努力钻研怎样将一节音乐课上得丰富多彩,能把孩子们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看到有学生上课有些走神儿了,我就一个眼神提醒,或者点起来回答问题,
二、课外“爱管闲事”
在课堂上我认真教学,在课后我依然观察着学生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因为我从来都告诫自己:我是孩子们的“老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职责。“音乐”是学科,“老师”才是我们真正的身份。
一直以来,学生在学校吃零食的现象比较严重,更让人头疼的是走廊道、教室、厕所里随地乱扔的垃圾。一次在校园里看到一个学生走在我前面,一打量就是某班比较调皮的孩子,手里拿着根还未打开的棒棒糖,悠然自得地走着,看上去就要打开的样子,我默默地跟在他后面,想看看他会怎样处理废弃的糖纸,果然不出我所料,这名学生一打开包装纸就潇洒的将垃圾扔在地上走了,看着地上鲜艳的包装纸,它好像在向我示威,一股怒火就在心底熊熊燃起:学校领导、班主任天天强调爱护校园卫生,不要乱扔果皮纸屑,甚至连零食都不让带进校园,这些学生把老师的话都当耳旁风了,如此嚣张。今儿算你倒霉,刚好被我这“爱管闲事”的老师抓个现形儿,看我怎么收拾你。可转念一想,他们都还是孩子啊,对于他们的错误,老师纵然有再大的不满也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好的教育效果才最重要。于是我还是压住内心的愤怒,心平气和地走上前去,轻拍了那位学生的肩膀,学生一看到是老师马上把棒棒糖藏在身后眼睛眯笑着喊:“老师好。”我会意的点点头,顺便指着地上的糖纸问道:“这地上的糖纸……”还没等我说完这学生“蹭”的一下跑过去捡起了地上的垃圾,尴尬的挤出笑容,等待着我的批评,其实我发现这学生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恶”,至少态度还是很端正的,不过我还是把他教育了一番:“老师理解你们在学校吃糖的行为,毕竟天天学习任务重,可能饭也没有吃好,有时会出现低血糖的症状,吃糖有助于补充能量,但乱扔糖纸是不对的,糖纸又不脏,我们为什么不先把糖纸先揣在兜里,到有垃圾桶的地方扔呢?现在正在创建文明城市,我们不说为创文争光添彩,但至少不要抹黑吧。保洁阿姨天天楼上楼下打扫卫生,多辛苦,如果换做是你的家人你还会乱丢乱扔给她添麻烦么……”说着说着我发现这孩子脸上开始挤出来的笑容逐渐消失,慢慢变得严肃起来,甚至有些羞愧,之前高昂的头也渐渐低了下来,随后我让他回到教室把班里的垃圾倒了,以作惩戒。没想到下午放学后我的办公桌上竟放着一张关于乱扔垃圾的检讨书。
无论走在校园里还是校外我都不自觉的发扬着“爱管闲事”的精神,学生匆匆忙忙倒垃圾的时候,垃圾飘在地上,我会喊他们把垃圾捡起来再走并送上一个微笑;在等公交车时,许多孩子都拿着烤肠、包子、零食等,我都会温馨提醒一句:一会儿吃完食物的袋子、竹签一定不要乱扔哦;公交车上有些吵闹喧哗、讲不文明用语的学生,我都会及时制止,并提醒他们在校外代表的是学校形象,一定要谨言慎行
其实“爱管闲事”就是一种微德育,微德育是一种渗透式的、生活化的德育方式,正是因为针对的问题小了,细了,才避免了空洞。更多的关注到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学生们才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才能真正养成好思想,好品德。润物无声的“爱管闲事”的“微德育”方式,让“大德育”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了实实在在的、接地气的载体和实施契机。细想想我们每天管的“闲事”还真不少,作为老师,我们的中心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如今,我们正漫步在教育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怀揣着“爱管闲事”的精神,以“真心”换“真情”,继续演绎着平凡教师最平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