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以朗读训练提升少数民族小学生语文能力

【作者】 苏彩云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第三小学)


【正文】摘 要: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进行语文训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本文论述在语文课堂进行“朗读训练”的实践,建议教师从“读出节奏”、“读准轻声词”、“读好情感”三个方面入手训练,旨在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少数民族;朗读训练;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学语文教材精选的读篇大都是名家名著,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朗读好课文,更有助于学生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学生增强语感,以声传情。
  名师窦桂梅说:“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该力求丰富自己的感情,锤炼自己的语言,积淀自己的文学素养,站在传承文明的高度,以心向真善美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大声朗读。”由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读熟是关键。
  一、反思农村小学生朗读存在的弊端和原因
  笔者所在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地处滇、黔、桂三省(自治区)交界处,生活着壮、汉、苗、彝、化佬族等民族,当地语言种类主要有苗语、壮语、彝语、仡佬语、高山汉族的“桂柳话”语。大部分学生朗读能力较弱、语感较差,具体表现在朗读时有不流利、无情感、无节奏、停顿不恰当,朗读时“多字、漏字”、朗读时“唱读”、“一字一顿”等问题。针对此种状况,笔者尝试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读出节奏”、“读准轻声词”、“读好情感”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朗读训练。
  二、指导学生的朗读方法 
  (一)读出节奏
  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断句法”训练学生的朗读节奏感。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古诗《静夜思》可指导学生划分节奏为: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比如教学部编版课文《小小的船》一课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学习划分节奏: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划分好节奏之后,教学生慢慢打拍子,按“断句”的节奏进行朗读。利用早读的时间,让学生同桌互读、小老师带读,读多了,学生便慢慢产生“词”的感觉,能够正确分清“词语”,改掉胡乱断句的毛病。这样划分好节奏,反复读反复训练,以此加强语感的朗读练习。
  (二)读准轻声词
  对于少数民族小学生来说,轻声词最难读,为了把句子“读得正确”,笔者是这样教学的:
  首先,教会轻声音节在长短上的读法。
  课文里的轻声词大多是双音节词,若按两拍时值计算,前一个音节读一拍半,后一个音节(即读轻声的音节)读半拍。我们在教学中,可借用音乐中的节奏“X.X”,让学生两手拍一下的同时读前一字,右手食指在左手掌心点一下的同时读后一字。后来,练得多了,学生即使两手不打节奏,他们照样也能准确地把握轻声音节在长短上的读法。
  第二,教会轻声音节在调值上的读法。
  普通话轻声音节的调值有两种形式:⑴当前一音节是上声时,则轻声音节调值为“44”,是短促的半高平调,如“我的”、“姐姐”、“马虎”。⑵当前一音节是非上声时,则轻声音节调值为“31”,是短促的低降调,如“先生”、“婆婆”、“困难”。教师只有教会学生轻声音节在长短、调值上的读法,学生才能真正地会读轻声。
  (三)读出情感
  训练学生读准节奏,达到“正确、流利”的基本要求后,教师便可以开始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音韵、意境和情感。笔者在教学时采用“声气传情”的方法教学生读出情感。所谓“声气传情”的朗读方法,就是运用不同的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表达不同的语意和感情。
  比如“喜”的语气一般是“气满声高”的。教师范读时,音调略高,激情洋溢,给人以兴奋感。
  “怒”的语气一般是“气粗声重”。语调力度加大,气息纵放不收,给人以震动感。
  “哀”的语气一般是“气沉声缓”的。朗读语调郁闷沉静,欲言又止,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给人迟滞感。
  “爱”的语气一般是“气徐声柔”的,给人以温和感,出语轻软。
  “恨”的语气一般是“气足声硬”的,似忍无可忍,咬牙切齿,给人以挤压感。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走月亮》“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笔者引导学生:在迷人的月下,阿妈拉着“我”的手,“我”感到阿妈的手越来越温暖了。我们贴得很近,“我”都闻得到阿妈身上那熟悉的气息,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所以要读得轻柔、温暖。老师慢慢地引导,学生静静地听,悄悄地读,通过“一扶一放”,学生读出了个性,读出了特色,读出了情感。
  总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学生完成阅读学习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接受优秀作品的美好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风采格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习得语言的表达方式,培养良好的语言感觉,进而提升语文能力,形成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玉华《谈朗读的方式及策略》
  [2]刘照雄主编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