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抓语感,重积累,改练法,变题型
【作者】 陈媛媛
【机构】 (浙江省义乌市前洪小学)
——我的“落实语文基础”之常规改进策略
有人会认为:实施语文新课程改革后,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好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到底还需不需要落实?我认为,语文教育仍然姓语名文。尤其在小学,如果弱化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那么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目标的实现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不仅不能弱化,而且应该着力抓好。关键在于教学与训练的方法、形式、手段等要有根本性的改变。要在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渗透落实。
1.增强意识,渗透整合
人教社语文实验教材一方面十分重视语文基础的教学,在编排上得以充分体现,一方面又为教师的教学留下了十分广阔的自主权。我们要求全体实验教师准确把握教材的这两个特点,在坚持课改新理念的前提下,增强落实语文教学基本要求的意识。拼音、识字写字、课文、语文园地等内容的教学都要关注这一点,但又绝对不能像以前一样搞机械性模式化分离式的语言文字训练。强调在课堂、课文的教学中,精心捕捉知识点和技能训练点,在“读”中相机渗透,在“学” 中巧妙整合,在“课”中解决问题。
《我是什么》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在空中飘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小水珠落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雹子”。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管我叫“雪”。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之后,我安排学生分4人小组合作学习:拿出桌上小信封中的6个词语卡片(“小水珠”“小硬球”“小花朵”“落下来”打下来”“飘下来”),让同学们把它们拼组成三个句子,并安排一位学生上台在视屏仪上拼组。由于学生熟读了课文,对词句已有初步感知,都能准确地拼出来。台上的同学拼的顺序是“小水珠落下来”“小硬球打下来”“小花朵飘下来”。这时,教师指着大屏幕说:“我们能不能按照从轻到重的顺序重新排列这三个小句子?于是,台上台下又全动了起来,调整排列的结果非常一致:“小花朵飘下来”“小水珠落下来”“小硬球打下来”。到这里,按说这一“基础性练习”似乎已经完结。可我又出一招:“同学们已经由轻到重排好了这些句子,那么我们能不能读出轻重不同的语气,来感受它们下落时的轻重呢?学生又有滋有味地读起来,能否读到位已不言而喻。
一个小小的教学片段,前后不过几分钟,可熔读词、组句、比较排列句子和运用不同语气朗读于一炉,更为可贵的是学生已充分感知了“飘”“落”“打”这三个表示动作的词语的不同用法。这就是语感的培养,这就是读与练的整合,这就是基础知识的渗透性教学。这样才上出了语文课的特点,才把握住了语文课改的精神实质。
2.注重积累,抓好背记
积累与感悟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教学的两大主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并对各年级的积累背记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在积累背记方面,我们除了落实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之外,还狠抓了一般课文的熟读成诵,结合“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新要求,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多读促进背记,促进良好语感的逐步形成。教师们在教学中创造出了许多引背课文的好方法。如提示法、接句法、填补法等等。如,教《风娃娃》时,课堂上引背课文所设计的“填补法”课件题目是这样的:“风娃娃来到田野上,看见____他_____。风娃娃又来到河边,看见_____他_____。”
为了让学生多背记一些课文中的佳词妙语,开展课改实验以来,我一直保留着一道促进学生背记的传统练习题——“按课文原文填词补句”,即精选课文中的某一个片段,将其中的一些好词好句空着,让学生填补,这一练习坚持两个结合:一是课内与课后结合,以课内为主;二是口头与书面结合,以口头为主。如可以这样设计的练习题(括号里的词语空着由学生填补):小洁看得(入了神)。她吃完面包,(刚)想把面包纸丢进水里,却被湖里(美丽的)景象(吸引)住了。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这样的背记练习费时少,无负担,属于“短平快”战术,可对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却是非常有利的。此外,我都一直坚持“课前背记古诗文”的活动,精选诗文,由浅入深,日积月累,效果很好。
3.活化练习,减负增效
传统的语文练习往往是机械重复的多,动笔抄写的多,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负担重。我一直在思考与探索:能不能改变练法,改变题型,即减轻练的负担,又增强练的效果呢?我在“改练法,变题型”方面想出了许多新招。其中最大的突破是寻求到动口动脑练习与书面笔头练习的结合点。即以书面练习的形式出现,但不再是一味做笔头练习,抄抄写写,而是用口说、用心记、用脑想、用手做,用眼看、用笔写(包括连线、画图、判断、选择)等各种形式并举。请看下面几个二年级上册的题例。
例1.读一读,再补说几个词语。
石一奇石 巨石 玉石( )
海一海岸 海滩 海岛( )
黄一金黄 嫩黄 淡黄( )
例2.读一读,想一想。
稻海——稻子的海洋,一眼望不到边。
人海——人的海洋,多得数不清。
火海——火的海洋,很大一片全是火。
例3.读一读,记一记。
高兴地说 激动地说 自言自语地说 深有感触地说
奇怪地问 亲切地问 莫名其妙地问 迫不及待地问
例4.读一读,注意读出感叹的语气。
多好看啊!多辛苦啊!多有趣呀!
真好听啊!真聪明啊!真美丽呀!
例5.猜谜语,画出谜底。
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
马蹄哒哒提醒你,时间分秒都宝贵。(留出一个大方框让学生画)
上面这些题目的设计大多都是着眼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做这类题学生只需读一读画一画,负担很轻,效果却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