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读写结合教学模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 陈雪明
【机构】 (广西容县县底镇大坡中心小学)
【正文】摘 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两者只有充分结合才可以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我们可以阅读课本上的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我们写作能力;我们可以在写作的同时,提高我们对于课本的阅读能力。我们从牙牙学语到可以自己清楚地表述我们想要说的话,这一个过程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说,我们从刚出生下来开始说话,就已经在学习语文知识。家长们买各种图画书,故事书,让我们去读、去看、去想象的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学习能力。语文,是唯一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科目,我们既可以在生活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又可以在语文课本中感受到生活所带来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小学语文教学也面临了许多挑战,需要达到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作为最初步也是最重要的阶段,老师、学生、家长都不能放松警惕,应该加以重视。如何使我们的汉字学起来更有乐趣?如何使语文课堂变得充满生机与活泼?针对于目前语文教学现状,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面对改革与发展,我们应该加以创新,为同学们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应得到推广和应用。
一、语文教学现状
(一)教师的教学方式
学生真正受教育的阶段是小学,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目的十分重要,虽然随着教育事业不断的完善与发展,课堂教学方式也有了明显的突破。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仍旧存在于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所带给学生们的思想便是:学生们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成绩而学习,为了工作而学习,而不能更好地将语文知识所去应用、去实践。所处在教育机构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当前教学的发展与推广,如何符合当代发展需要?如何增强学生们学习语文的有效性?这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去实践和创新。
(二)学生的学习方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只是初步的认识语文,了解语文,并不会涉及到很难的知识与难点。小学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因此,老师们要教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在语文中发现生活。学生们在这一阶段的主要表现为,学习意识不够强烈,对外界好奇心大。因此极有可能引发对外界事物的过度热爱,从而导致学习语文知识能力的下降。与此同时,家长为了给孩子们奠定更好的基础,在小学就为孩子们报各种补习班,目的只是为了提高成绩而忽略了孩子们的学习现状。
二、读写结合教学的重要性
(一)提高阅读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
最好的课堂来源于生活,使同学们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向生活。拓宽他们学习知识的领域与眼界,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多与外界接触,可以增强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若在语言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那么学生们在接触语文课本时,便可以逐渐的提高阅读能力。在阅读文章时,老师要极力倡导同学们打开正确的阅读方式。我们并不要求字字达到正确,句句达到流畅,只要求学生们在阅读文章时,大声朗读;在遇到问题时,与小组成员进行分析探讨;在老师提问时,踊跃回答问题。这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同时也增加了与同学们交流的空间,促进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奠定写作基础,提升学习有效性
当我们在阅读水平时达到一定能力时,我们便可以根据我们所读写出我们所想,所念,所困惑。我们在写出一个字时,会想到它能组合的词组,联想到它所含的意思,甚至可以知道它的创作背景。在步入小学阶段时,老师们开始培养学生们写日记的习惯,逐渐地,老师会将所学课文进行讲解,让学生们进行朗读,在知识进行讲解完毕后,要求学生们写出读后感,以此提高写作能力。这个过程便是提高我们写作水平的最基础阶段。
(三)课本练习生活,丰富生活趣味性
小学语文课本教材更贴近于生活,因此教师们应重点观察学生们在学习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微表现与小活动,使教材讲解内容可以充分的融合到学生们的实际生活中,更好的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正确引导学生们学会阅读,学会写作。这两者是基础,只有充分掌握,学生们才会学会表达内心想法。小学知识并没有过于难懂的知识点,因此,教师们要教会学生们如何表达对父母的爱,对父母的关心。对父母的辛勤付出,可以说一句谢谢也可以写一张贺卡,来表达内心的感谢。在融入生活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将读写结合模式灌输到学生们的思想中,使他们从小便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三、如何更好发展读写结合模式
应该正确遵循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原则:主体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读写有效结合,促进学生成长。老师的教学方法对于整个班级的学生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一个学生自身学习能力与条件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老师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科学性的教学方法。不能产生只重视优等学生,而忽略差等学生的想法。在现代教育水平下,应该实现公平教育,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一)课文仿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会有一定的教学目标,这时教师需要尽量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对课文中作者的表达的方式有所感悟。在学习文章时,教师应该就文章中作者所用的表达方式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去学习模仿这样的句子,根据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去做出相应的模仿,把文章中的表达方式变成自己的。比如,在上到《荔枝》一文时,其中有很多感人至深的语句的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联想,如生活中母亲的一些情感、动作,等等,要求学生模仿课文中所用的表达方式进行描写,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写作做出相应的评价与指导。这样的不断练习,学生不仅可以对文章内容了如指掌还能学以致用。
(二)根据课文内容写读后感
读后感主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抒发出来,让学生从自己学的课文中得到一种感悟。在进行读后感训练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真实想法和内心的波动进行书写。比如,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中有一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学习中,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的阅读方式,运用教师阅读、学生齐读、学生单独读的方式,让学生内心充满情感,之后再让学生谈谈自身的想法,或者进行小组讨论,听过讨论之后把自己的内心想法通过读后感的方式写下来,说说自己在文中学到了些什么?有什么新的感想,等等。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势必再会遇到一些爱国题材的阅读,在这一次认真的阅读之后,学生对于爱国题材中令人动容的爱国情感就会有相对准确的把握。
(三)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转换教学模式
现在我国很多小学均有写作课,写作课的基本安排也是教师自行安排,一般的形式就是安排一个题目让学生自行写作,下课就交。教师在课上和学生没有多少的交流。这是我国现今的作文课现状。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学生不能有充分的思考。为了下课完成,就只有几流水账。对于这样的状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导入一些图片或者是影响,给学生一个鲜明的例子,让他们展开想象来写。这样,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思维活跃,写作便一气呵成。
结语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需要老师的积极配合与同学们的踊跃参与,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更加有效地去培养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以现代的教育方式的不断地完善,更贴切地结合实际生活,在教师、家长、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共同促进未来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桂萍.小学语文四年级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的渗透[J].语文教学研究,2018(18):7834
[2]赵晶晶.试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学周刊,2019(32):12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小学语文教学也面临了许多挑战,需要达到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作为最初步也是最重要的阶段,老师、学生、家长都不能放松警惕,应该加以重视。如何使我们的汉字学起来更有乐趣?如何使语文课堂变得充满生机与活泼?针对于目前语文教学现状,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面对改革与发展,我们应该加以创新,为同学们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应得到推广和应用。
一、语文教学现状
(一)教师的教学方式
学生真正受教育的阶段是小学,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目的十分重要,虽然随着教育事业不断的完善与发展,课堂教学方式也有了明显的突破。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仍旧存在于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所带给学生们的思想便是:学生们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成绩而学习,为了工作而学习,而不能更好地将语文知识所去应用、去实践。所处在教育机构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当前教学的发展与推广,如何符合当代发展需要?如何增强学生们学习语文的有效性?这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去实践和创新。
(二)学生的学习方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只是初步的认识语文,了解语文,并不会涉及到很难的知识与难点。小学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因此,老师们要教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在语文中发现生活。学生们在这一阶段的主要表现为,学习意识不够强烈,对外界好奇心大。因此极有可能引发对外界事物的过度热爱,从而导致学习语文知识能力的下降。与此同时,家长为了给孩子们奠定更好的基础,在小学就为孩子们报各种补习班,目的只是为了提高成绩而忽略了孩子们的学习现状。
二、读写结合教学的重要性
(一)提高阅读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
最好的课堂来源于生活,使同学们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向生活。拓宽他们学习知识的领域与眼界,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多与外界接触,可以增强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若在语言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那么学生们在接触语文课本时,便可以逐渐的提高阅读能力。在阅读文章时,老师要极力倡导同学们打开正确的阅读方式。我们并不要求字字达到正确,句句达到流畅,只要求学生们在阅读文章时,大声朗读;在遇到问题时,与小组成员进行分析探讨;在老师提问时,踊跃回答问题。这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同时也增加了与同学们交流的空间,促进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奠定写作基础,提升学习有效性
当我们在阅读水平时达到一定能力时,我们便可以根据我们所读写出我们所想,所念,所困惑。我们在写出一个字时,会想到它能组合的词组,联想到它所含的意思,甚至可以知道它的创作背景。在步入小学阶段时,老师们开始培养学生们写日记的习惯,逐渐地,老师会将所学课文进行讲解,让学生们进行朗读,在知识进行讲解完毕后,要求学生们写出读后感,以此提高写作能力。这个过程便是提高我们写作水平的最基础阶段。
(三)课本练习生活,丰富生活趣味性
小学语文课本教材更贴近于生活,因此教师们应重点观察学生们在学习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微表现与小活动,使教材讲解内容可以充分的融合到学生们的实际生活中,更好的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正确引导学生们学会阅读,学会写作。这两者是基础,只有充分掌握,学生们才会学会表达内心想法。小学知识并没有过于难懂的知识点,因此,教师们要教会学生们如何表达对父母的爱,对父母的关心。对父母的辛勤付出,可以说一句谢谢也可以写一张贺卡,来表达内心的感谢。在融入生活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将读写结合模式灌输到学生们的思想中,使他们从小便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三、如何更好发展读写结合模式
应该正确遵循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原则:主体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读写有效结合,促进学生成长。老师的教学方法对于整个班级的学生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一个学生自身学习能力与条件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老师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科学性的教学方法。不能产生只重视优等学生,而忽略差等学生的想法。在现代教育水平下,应该实现公平教育,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一)课文仿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会有一定的教学目标,这时教师需要尽量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对课文中作者的表达的方式有所感悟。在学习文章时,教师应该就文章中作者所用的表达方式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去学习模仿这样的句子,根据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去做出相应的模仿,把文章中的表达方式变成自己的。比如,在上到《荔枝》一文时,其中有很多感人至深的语句的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联想,如生活中母亲的一些情感、动作,等等,要求学生模仿课文中所用的表达方式进行描写,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写作做出相应的评价与指导。这样的不断练习,学生不仅可以对文章内容了如指掌还能学以致用。
(二)根据课文内容写读后感
读后感主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抒发出来,让学生从自己学的课文中得到一种感悟。在进行读后感训练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真实想法和内心的波动进行书写。比如,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中有一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学习中,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的阅读方式,运用教师阅读、学生齐读、学生单独读的方式,让学生内心充满情感,之后再让学生谈谈自身的想法,或者进行小组讨论,听过讨论之后把自己的内心想法通过读后感的方式写下来,说说自己在文中学到了些什么?有什么新的感想,等等。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势必再会遇到一些爱国题材的阅读,在这一次认真的阅读之后,学生对于爱国题材中令人动容的爱国情感就会有相对准确的把握。
(三)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转换教学模式
现在我国很多小学均有写作课,写作课的基本安排也是教师自行安排,一般的形式就是安排一个题目让学生自行写作,下课就交。教师在课上和学生没有多少的交流。这是我国现今的作文课现状。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学生不能有充分的思考。为了下课完成,就只有几流水账。对于这样的状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导入一些图片或者是影响,给学生一个鲜明的例子,让他们展开想象来写。这样,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思维活跃,写作便一气呵成。
结语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需要老师的积极配合与同学们的踊跃参与,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更加有效地去培养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以现代的教育方式的不断地完善,更贴切地结合实际生活,在教师、家长、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共同促进未来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桂萍.小学语文四年级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的渗透[J].语文教学研究,2018(18):7834
[2]赵晶晶.试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学周刊,2019(3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