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质量信息技术教育的策略探究

【作者】 才项俄日

【机构】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完全民族中学)


【正文】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不断推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对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性问题进行自主、协作、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可用性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解决假设性的、没有意义的无用习题已势在必行。师生围绕项目化学习、综合性学习、网络协作学习的学习策略开展教学活动,最终体验乐教乐学乐创,实现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是新时代特色办学、特长育人的目标,也是推动高质量信息技术教育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息技术;新课改环境;学生自主学习
  乐教乐学乐创的高质量学科教育应该每一个学科教师毕生的追求,而高质量的学科教育与环境理念、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教学评价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这就要求学科教师要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求新求变,迅速积累信息技术教育文化。这为我们开展高质量的信息技术学科教育设下了悬念,也促成学科教师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一、开展快乐教研、集体教研共研讨
  集体教研是教师共享集体智慧,分享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也是开展同伴互助,合作交流的关键。
  (一)营造以教研促提高的教师乐学环境、以教研促教学的教师乐教环境。学科专业知识的集体学习探讨活动,由教研组成员轮流为组内教师就某一领域、某一专题或最新技术进行讲授,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坚持集体备课,强化增强集体备课意识。
  (二)搞好两个专题的实践和研究:关于各学段信息技术的衔接问题,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与信息核心素养达成的问题。
  (三)搞好每学期的课堂教学大练兵活动,通过学科教师间的相互观摩、听评课、说课等活动促进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提高。
  二、让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别开生面,提高教学实效性
  (一)注重课堂“成功”教学,享受课堂40分钟
  1.充分利用课前准备3分钟和课堂导入,这是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2.规范行为养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多运用激励性语言,适时的激发灵感。
  4.倡导合作、互助学习,有针对性的座位混排(不是绝对的)。
  (二)将学生的兴趣延续在整个课堂
  毫无疑问,学生都很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每次上课他们几乎是“冲锋陷阵”地跑向机房,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当然是一节课的良好开端。但是老师能否以一节精心设计的课将学生的兴趣延续在整节课中?
  1.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设计要有新意、有层次
  一个好的任务必须能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兴趣,而分层的任务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掌握教学的内容,并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持续到下课。
  2.解决好优等生的兴趣问题,对差生及时辅导,实施“分层”教学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对象是全体学生,因此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优等生“吃不饱”,差生“吃不完”而“消化不良”的现象,为了真正落实关注每一位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在教学中应尽量为优等生创造条件,为他们开“小灶”,让他们都能得到十足的发展,避免出现“厌学”的情况。也应该及时发现基础较差的学生,同样为其开“小灶”,让他们都能亲自感受成功的喜悦,享受“学在乐中,在乐中学”的美好体验。还可以让优等生和后进生进行结对,在帮辅的过程中,实现“双赢”,自然会学到更多更完整更系统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3.做一个会“化繁为简”的“导师”
  信息技术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教师应会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
  4.课堂语言力求“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有人曾用“五个不”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语言表达提出要求──凡是学生能够看懂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得出结论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不做;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不说。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让信息技术课精彩在40分种以外
  (一)了解熟悉自己的学生
  “了解学生”这可能对其他学科的教师来讲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了,但作为信息技术老师,都可能有一个共同的尴尬:可能过了半学期,还叫不出大部分同学的名字,更别说对学生具体的了解了,因材施教也根本无从谈起。如果我们能更多地了解、熟悉自己的学生,那就又向成功迈进了一步,这是信息技术学科高质量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信息技术课也需要课外作业
  在注重布置“信息技术作业就是做作品”的传统作业的同时,应该有效地把信息技术作业延伸到课堂外,使其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亮点。在教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数字化方法去解决其他学科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额外”作业,让他们把不懂或有疑难的问题写在一个本子上面,然后课余上交,教师再审阅这些“秘密”作业,找机会在课堂内单独给予解决,或者直接在作业上加注批语,让学生自主去解决问题,这种方式也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一些缺陷。
  四、构建信息技术学科文化
  (一)根据各学段学生的心理、教学目标的差异,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促成他们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的提高,同时设法解决好学业水平考试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问题,实现学业水平考试与信息能力全面提高的完美结合。
  (二)开展丰富的信息技术活动、组建一支训练有素的班级电教员队伍、组织学有余力、兴趣浓厚的学生参加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活动。
  (三)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
  我们不但要大胆实践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整合,而且重视如何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文化,像德育、美育一样整合于各学科教学过程当中。信息技术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事实,信息素养作为一个高素质社会人不可忽视的能力的事实,使我们不能把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单独的工具割裂于各学科教学之外,而是应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必须传承、必须发展的文化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融合、渗透。同时,通过课程整合,开发校本课程,达成从信息技术环境下走向信息技术文化,从信息技术工具论走向信息技术方法论,同时也注重对信息技术道德伦理的学习。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知识紧密相连,将对生活的研究和其他知识的学习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整理、提炼、发布,从中学会学习和研究。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开发
  利用开发学校、家庭、社区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学科注重通过加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和体验,增强学生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主张将“课程生活化,生活课程化”。实践性学习成了信息技术课程有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主要标志之一。首先,其选题源于实践,学生在接触社会、认识自然、感受自我过程中,生成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其次,必须让学生进入实际的情境中实践、研究,寻求问题的解决方式,以习得研究方法,获得对社会、自然及自我的基本认识、感受与经验,培养提高对社会、自然及自我的整体认识与责任感。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资源开发时,要鼓励学生参与实践。
  五、解决好如何评价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是否合理,其实际效果如何,它的功能是否得到发挥?这些必须通过科学的评价,且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活动成果进行评价。通过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成果展示、师生民主评议等评价方法和过程,将“乐教乐学乐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课程评价体系作为教学中的激励导向,不仅要服务于教学中的教,更要服务于教学中的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全面信息能力评价的结果,更要注重评价过程对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激励作用。
  总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达成,适应新时代高质量教育的需要,促进信息技术教师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大胆创新实践,开发出适合本校、本班的高效教育教学资源,真正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极大地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