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几点做法

【作者】 王冬梅

【机构】 (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肇兴镇学校)


【正文】我是一名农村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发现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致不高,刚参加工作时不知道怎么办好,现在在教学路上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了,怎样才能让我的农村弟子们对数学有兴趣?我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被孩子喜欢,亲近,成为他们的朋友,绝非容易之事。需要用心地去思考,去琢磨。因为只有我们之间亲密无间了,孩子才会听我的话,跟我学。还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活跃,孩子的学习才有兴致。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此在教学中,只要孩子们肯于答出问题,哪怕是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我都会竖起大拇指给予肯定,并送给他们鼓励的眼神和激励的话语,不会严厉地批评,不让学生在大家面前感到不好意思。有时为了缓解学生们课上紧张气氛,我总会说上几句幽默的话逗大家开心,所以孩子们愿意上我的课,我的课堂总是笑声不断。为了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我经常在孩子们的作业本、作文本、日记本等处写下我对他们的评价、期待,甚至还要画上一只大鸟、一个笑脸,这样的交流加深了我们之间的感情,下课了,陪孩子们玩他们喜欢的游戏,丢手绢、打口袋、老鹰捉小鸡等。上课我们是师生,下课我们是伙伴,在陪伴中孩子们也深深感受到我每时每刻对他们的关注,没有在任何时候忽略他们,孩子们也因此在遇到难事时愿意和我说,特别信任我。学困生更是我的牵挂,无论课上课下我都给予更多的关爱,上课多给他发言的机会,当我看到他们一天一天在成长,在进步,我都会通过各种通讯信息对孩子进行微信表扬,使孩子在自信中成长,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因为我善待每一个学生,陪伴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学生非常喜欢和我接近,我的课也深受学生喜爱,我才得以实现了自己教育生涯的最大的人生价值。
  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我们都知道,若是一个孩子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他就会自主地进行学习,主观能动性将被激发,学习动力越来越足,觉得学习有意思,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觉得学习有用,孩子的热情就被点燃,就不会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而是学有所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为孩子们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给孩子展示自己,树立自信的机会,孩子们才能爱上这门学科。所以我在课上力争做到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如在教《周长的认识》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制作各种规则和不规则的图形的贺卡,问学生;谁能量出这些漂亮的贺卡的一周有多长,就把这张贺卡送给谁。话音刚落,教师里就沸腾了,有的说:用格尺一段一段的量,然后把他们加起来。这个方法遭到了孩子们的反对,一致认为这样做不准确,误差太大。大家通过讨论,研究出用绳子测量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然后再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就会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打开了他们的思路,比起直接向学生灌输更好。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学堂里的主要人物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加入就相当于独角戏,没有交流,没有共鸣,没有求知路上的磕磕绊绊,完全颠覆了师生的地位,更不可能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会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学习,让他们摔跤,失败,然后在困难中为他们指明方向,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体验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手、脑、口同时得以训练,完成了由未知到已知的知识建构过程,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活动
  小学生喜欢动,不能长时间专注去做事,因此我们要让孩子在课堂上做自己喜欢的活动,让他们经历体验,享受乐趣。如“左右”这个看起来不难的学习内容,可是孩子们的认知是不同的,使得学习的掌握水平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现象。于是我就领孩子门玩起对口令的游戏,谁反应快谁就能得到一面小红旗。荣誉是孩子们渴望的,游戏又是他们喜欢的。游戏有效的激发了这些小精灵的兴致,各个精气神十足,“左右”知识很快便掌握了,课堂气氛也因此高潮不断。孩子们在指、摸、拍、跺脚等实践活动中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爱动是低年级孩子的天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就利用孩子们这一特点,在学习“角的认识”这一课时,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画、量、拼、摆、比等动手操作,让孩子们都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踏实地掌握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过程,加速了对知识的消化过程,在动手活动中获取了知识,解决了问题,引发了兴趣,体验到了参加的欢愉。
  在用书本上的东西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往往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作为老师,孩子成长路上的领路人,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些生活实例,灵活运用学习的知识,实际上是对书本上数学知识的一种深刻理解。
  例如,要给敬老院的桌子做桌布,需要买多少布料?
  这是一道典型的求面积的应用题,学生自然会想到要测量桌面的长和宽,操作也不麻烦,比较容易拿到数据,但是必须要考虑的是桌布的大小要比桌面大一点,这是主要的。这里涉及到的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的不同。孩子在操作中可以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是不可小视的。
  还有,我讲解完统计图后,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开放性的作业:调查一个学年同学每天平均玩手机的时间,绘制成统计图。第二天,孩子们把完成在统计图展现在我面前,并对自己绘制在统计图进行了分析,有的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这种有实际操作的作业,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深刻的,在其中自己也受到了教育。还有生活中很多例子是数学的应用:如大家知道你家里的油桶为什么都是圆柱体的吗?那是因为在周长一定的条件下,圆的面积是最大的,使用圆柱形做油桶不仅可以使容量最大,还可以节省材料,在搬运的时候可以滚动,比较省力,所以,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如买、卖东西,度量长度;搞科学研究也离不开数学。如发射卫星。国防也离不开数学。在教学中,教材是根本,离开教材的实践活动只能是一纸空文,因此两者必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第三册书中的统计,这部分内容经常出现在生活中,但统计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完全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孩子必须要经历统计在过程,老师为学生创设活动在情景,让他们去经历是非常必要的。我是这样做的:我在班上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数出自己组里独生子女的人数,并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同学们算出全班独生子女的人数。如此一来,同学们很快就明白什么是统计了,完成课本上的作业也就得心应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