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画龙点“睛”,“拓”出实效

【作者】 胡 茜

【机构】 (浙江省义乌市前洪小学)


【正文】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用设计”也成了语文课堂上炙手可热的必备环节,却往往会因为不得章法,而陷入“片面追求”的误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长期的探索,紧紧围绕“拓”展环节,找了一些有效落实“语用”训练的途径,提高了课堂实效。
  关键词:拓展;语用训练;课堂教学;实效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前言”部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语用教学呢?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经过长期的探索,紧紧围绕“拓”展环节,找了一些有效落实“语用”训练的有效落脚点。
  语用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灵活恰当的运用语言和文字,也就是说进行语言文字应用的创新。因此,教师在语用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语用的基本知识后,完全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尝试去创作,在创造中进行对比、分析,提升学生对于词句的认识和把握。
  一、 重视“拓”,开门见山有新意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做。”在语文教学时,要善于“知人论世”,联系作家写作的背景和动机、时代以及生活经历等知识进行分析和解读,才能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花不多的几分钟时间却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教学第十一册第25课《七律·长征》,而《七律长征》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篇幅最短,却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要适当的补充一些必要的资料,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
  补充一:解释“七律”,即七言律诗。
  补充二:写作背景。
  补充三:长征路线(线路地图、重要地点文字介绍、图片介绍)
  “万事贵乎始”,课堂伊始,这些内容的补充,将学生引入长征的情境,巧妙地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迅速地将学生带入那段历史,激发学习兴趣,营造了阅读期待,作者所要表达的“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乐观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二、 加强“拓”,钩深致远有深意
  1.首尾呼应,加深主题
  在古诗教学中,往往会以同类的古诗引入,在结尾时,又以古诗来进行拓展收尾,起到首尾呼应,加深主题的效果。例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是这样设计的:
  新课导入时,简介李白,出示李白的诗(人教版小学1-6年级语文教材中出现的)。
  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出示课外的2句送别诗,让学生引用下面古诗中的一句,写一段话。
  (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2)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
  通过练笔,学生不但收获了课外的送别诗句,更加深了对本文主题——送别诗的理解,从读到悟,从悟到补,从补到写,让学生在古诗中走一个来回,扎扎实实地落实了语用训练,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
  2.创设情境,巧妙运用
  创设情境,是语用训练拓展运用的另一个有效方法。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古今经典送别诗后,教师根据课堂即将结束的实际情况,创设离别的情境。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要下课了。我们分别在即,作为朋友,你能不能用上今天学到的或者课外自己积累的关于送别的诗句,来跟老师告别呢?
  生1:老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咋们后会有期!
  这样的练说设计,把学生放置在离别的情境之中,不仅让学生复习了学过的知识,更让学生把这些知识运用于生活之中,“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把知识从课内延伸向了生活,把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用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活,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
  三、 做实“拓”,抽丝剥茧有奇意
  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的运用有着很深的奥妙。《穷人》是第十一册第9课。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的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出示句子: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感受桑娜抱回孩子后的矛盾心理,出示拓展练习:
  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来                      ;如果不把两个孩子抱来                       ;最后,桑娜下定决心                      。
  学生想象说话,从矛盾的聚焦点,感受桑娜从矛盾犹豫到最后的坚定决心,体会了作为穷人的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善良美德,深化了人物形象。
  四、尝试“拓”,意犹未尽有创意
  例如,第八册第23课古诗两首中的《乡村四月》一文,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描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
  出示诗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看图,感受诗中描写的春景美;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些诗句(生齐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抓住“图片欣赏——想象补白——补充诗句”,有条理地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在看、思、读的过程中,不断把文本的内容深化到自己的脑海中,把优美的诗句积累到自己的心中。
  诚然,一堂课的结束,那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中点,而不是终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站在“语用”的高度潜心会文,充分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在课文中找到最适合学生的语用的落脚点,“拓”宽文本的内涵,在画龙点“睛”的训练中,促进文本言语的有效增值,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4]《后现代语境下的传媒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 
  [5]《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