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作者】 更登卓玛
【机构】 (青海省同德县第一民族中学)
【正文】 摘 要:初中道德法治课程对于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有以下几种培养策略,老师提高自身素养,改变教学方法,加强情感交流和开展丰富的学习活动。
关键词:初中;道德法治;核心素养
随着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也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而近年来,对于教育事业来说,不光光要求这需要进行知识的传递,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和法制观念。而老师在课堂上也应当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也是课堂上的最终目标。在初中阶段,这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科目,而老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素养,则可以插入不同的教学形式来完成这一目标。
1、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
1.1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
素养是一个人的核心道德体现,而核心素养则是最关键的素养,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应当是核心道德素养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现在的社会是进步的社会,只有拥有着良好道德观念与自主发展的人才能够在这个社会立足。而素养又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对应的是知识能力与精神,自主学习和责任担当与实践能力。对于学生来说,这些方面对应的则具体落到了学科上,表现为了学科上的核心素养。初中时的学生大多是青少年,青少年则是人生观念形成的主要阶段。因此,初中时期的道德课程则任重道远,需要立足于具体生活,同时又要引导和培育学生良好的素养。而目前来说,这一门学科的核心素养仍在开拓时期仍未有找到一个良好的,可复制的模式予以推广。
1.2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任何一种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着这个社会合格的接班人,因此,学生的要求是一定要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法治观念。对于现阶段来说,教育部所制定的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正是这一方向的体现。而道德与法治课程是直接教授相关内容的课程之一,而课堂也同样是培养学生良好素养的地点之一。学生拥有着良好的道德与法治观念,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也是对学生有利,是学生良好发展的前提之一。而教师同样可以使在这个过程中受益,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也使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道德法制相关内容,以身作则,引领学生。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策略
2.1 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无论在哪门科目和哪个阶段上,老师都是学习的核心之一。还承担了这一责任的老师,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我素养,以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此外,还需要进行定期主动的培训,以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老师想要完成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目标,同样需要做到以上几点。同时,老师在进行教学时,也应当拥有着良好的道德观念,并且是道德观念实时的应用与教学生活之中,与学生的相处之中,以言行影响学生。同样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以身作则,给学生做个良好的榜样,又可以进一步影响学生的三观。
2.2 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与传统意义上的课程不同,它是一门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科目,因此也是一门应用实践类的科目。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结合生活实际,积极奖科目与现实联系起来,这样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果。同时,老师同样可以不断开拓创新,想出新的教学方法,而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或者两种,更甚至于仅仅使用传统的方法。比如说可以在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集体观看新闻,或者是提前阅读,然后到课上进行分析。这样既让学生拥有了良好的收集能力,也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了社会,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可谓是一举多得的举措。同时,为了更好的使学生积极互动,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新闻的分享,轮流阐述最近国际国内的新闻,让学生了解的同时,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转化并输出自己的观点。
2.3 采用情感交流的互动方法。
情感可以使学生更加投入于课堂,是课堂提高效率,而老师想要造成课堂上的情感互动,第一,可以在备课时,对于这部分教学内容有所针对性,以方便在课堂上能具有情感性的氛围。比如说在道德法治的课堂上可以不仅仅讲解基础知识还可以,就基础知识延伸到社会现象和传统背景,仔细讲解后,让学生产生共情,竟然让他们了解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拥有着良好的道德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是可以拥有着有利于课堂的正面作用的。第二,在进行课堂的导入时,可以用能够激发学生充分感情的实例进行导入,是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对道德法制教育拥有着更高的热情。这样既为下一步进行铺垫,也让学生对道德和法制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印象,让他们觉得道德法制不仅仅是刻板教条的,这同样有利于教学效果。第三,在真正进入教学后,同样需要老师充分的投入感情,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和老师的关系较为融洽,也能达到道德法治课的教学目标。最后一点,哪怕到了该课程结束后,进入到了课外教学活动环节,老师也需要注意情感的融入。简单来说,自始至终,教师应当在道德法治教学中注重情感二字,让它在整个过程中都发挥它应有的效力。特别是最后一步的课外活动,有不少学校都忽视了这一点,甚至完全不举行课外活动,这就无法让课堂内容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2.4 积极开展丰富的学习活动。
正如笔者在上一点最后所述,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课外学习活动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让学生核心素质进一步增强的方法之一。首先它可以也为学生素质的提高提供源泉,因为它让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活动。老师应当注重导致门课程与传统教育课程的不同,积极主动的应用现代教学方法与模式,努力进取,开拓创新,不断丰富教学方法的开展,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最终引导学生拥有良好的核心道德法治素养。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阶段的道德法制课堂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为未来的思想打下良好基础的一门课程。因此,学校和老师应当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养,拓展培养学生素养能力的方式方法。不过目前这些教学目标和内容已经越来越被学校和家长所注重。老师也在一次次的实践着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求找到相对合适日常的初中教学方式,不断创新,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在三方面的不断努力下,教学方式定会不断完善,教学水平和效率也会进一步提高,因此,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必将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刘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探究[J].数码设计(上),2019,(8):216.
[2]李玲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讨[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9):27.
[3]黄梨英.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9,(95):116-117.
关键词:初中;道德法治;核心素养
随着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也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而近年来,对于教育事业来说,不光光要求这需要进行知识的传递,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和法制观念。而老师在课堂上也应当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也是课堂上的最终目标。在初中阶段,这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科目,而老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素养,则可以插入不同的教学形式来完成这一目标。
1、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
1.1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
素养是一个人的核心道德体现,而核心素养则是最关键的素养,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应当是核心道德素养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现在的社会是进步的社会,只有拥有着良好道德观念与自主发展的人才能够在这个社会立足。而素养又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对应的是知识能力与精神,自主学习和责任担当与实践能力。对于学生来说,这些方面对应的则具体落到了学科上,表现为了学科上的核心素养。初中时的学生大多是青少年,青少年则是人生观念形成的主要阶段。因此,初中时期的道德课程则任重道远,需要立足于具体生活,同时又要引导和培育学生良好的素养。而目前来说,这一门学科的核心素养仍在开拓时期仍未有找到一个良好的,可复制的模式予以推广。
1.2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任何一种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着这个社会合格的接班人,因此,学生的要求是一定要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法治观念。对于现阶段来说,教育部所制定的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正是这一方向的体现。而道德与法治课程是直接教授相关内容的课程之一,而课堂也同样是培养学生良好素养的地点之一。学生拥有着良好的道德与法治观念,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也是对学生有利,是学生良好发展的前提之一。而教师同样可以使在这个过程中受益,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也使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道德法制相关内容,以身作则,引领学生。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策略
2.1 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无论在哪门科目和哪个阶段上,老师都是学习的核心之一。还承担了这一责任的老师,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我素养,以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此外,还需要进行定期主动的培训,以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老师想要完成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目标,同样需要做到以上几点。同时,老师在进行教学时,也应当拥有着良好的道德观念,并且是道德观念实时的应用与教学生活之中,与学生的相处之中,以言行影响学生。同样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以身作则,给学生做个良好的榜样,又可以进一步影响学生的三观。
2.2 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与传统意义上的课程不同,它是一门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科目,因此也是一门应用实践类的科目。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结合生活实际,积极奖科目与现实联系起来,这样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果。同时,老师同样可以不断开拓创新,想出新的教学方法,而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或者两种,更甚至于仅仅使用传统的方法。比如说可以在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集体观看新闻,或者是提前阅读,然后到课上进行分析。这样既让学生拥有了良好的收集能力,也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了社会,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可谓是一举多得的举措。同时,为了更好的使学生积极互动,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新闻的分享,轮流阐述最近国际国内的新闻,让学生了解的同时,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转化并输出自己的观点。
2.3 采用情感交流的互动方法。
情感可以使学生更加投入于课堂,是课堂提高效率,而老师想要造成课堂上的情感互动,第一,可以在备课时,对于这部分教学内容有所针对性,以方便在课堂上能具有情感性的氛围。比如说在道德法治的课堂上可以不仅仅讲解基础知识还可以,就基础知识延伸到社会现象和传统背景,仔细讲解后,让学生产生共情,竟然让他们了解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拥有着良好的道德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是可以拥有着有利于课堂的正面作用的。第二,在进行课堂的导入时,可以用能够激发学生充分感情的实例进行导入,是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对道德法制教育拥有着更高的热情。这样既为下一步进行铺垫,也让学生对道德和法制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印象,让他们觉得道德法制不仅仅是刻板教条的,这同样有利于教学效果。第三,在真正进入教学后,同样需要老师充分的投入感情,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和老师的关系较为融洽,也能达到道德法治课的教学目标。最后一点,哪怕到了该课程结束后,进入到了课外教学活动环节,老师也需要注意情感的融入。简单来说,自始至终,教师应当在道德法治教学中注重情感二字,让它在整个过程中都发挥它应有的效力。特别是最后一步的课外活动,有不少学校都忽视了这一点,甚至完全不举行课外活动,这就无法让课堂内容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2.4 积极开展丰富的学习活动。
正如笔者在上一点最后所述,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课外学习活动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让学生核心素质进一步增强的方法之一。首先它可以也为学生素质的提高提供源泉,因为它让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活动。老师应当注重导致门课程与传统教育课程的不同,积极主动的应用现代教学方法与模式,努力进取,开拓创新,不断丰富教学方法的开展,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最终引导学生拥有良好的核心道德法治素养。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阶段的道德法制课堂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为未来的思想打下良好基础的一门课程。因此,学校和老师应当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养,拓展培养学生素养能力的方式方法。不过目前这些教学目标和内容已经越来越被学校和家长所注重。老师也在一次次的实践着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求找到相对合适日常的初中教学方式,不断创新,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在三方面的不断努力下,教学方式定会不断完善,教学水平和效率也会进一步提高,因此,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必将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刘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探究[J].数码设计(上),2019,(8):216.
[2]李玲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讨[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9):27.
[3]黄梨英.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9,(95):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