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半寄班小学生教育教学策略探讨
【作者】 张洪菊
【机构】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永北镇第一小学)
【正文】今年,在教育扶贫的大环境下,我应支教的要求,来到永胜县仁和镇中心小学支教。虽然是在本镇最好的小学,但我所任的班级是本镇来自偏远山区的半寄班学生。这些学生在本村小学读完四年级后全部集中到仁和镇中心小学就读五、六年级。通过家访,与学生、老师们的交流,我对这些学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摸索到了一些适宜半寄班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
一、半寄班小学生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从学生到家长,教育观念普遍存在偏差。
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闭塞,信息落后,人们思想观念落后。一些家长自身素质低下,总觉得祖祖辈辈都是靠种地养家糊口,只要孩子不冷着,不饿着,会写名字,认得一些字,会算帐就行了。至于学生读得怎样,要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等似乎与他们毫不相干。有些孩子哪怕考试只考十来分,从孩子到家长依然乐呵呵的,无所谓成绩的好坏!
2、家庭经济状况差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班上许多学生家庭还在温饱线上徘徊。因而,有些家长常常为了生计问题,让孩子请假在家干农活。有家长假期间居然让孩子外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由于忽视了孩子的学习,让孩子成绩越来越差,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还有极少数无知的父母为了一己私利,将自己未成年的女儿通过提前收取聘礼的方式承诺给男方,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摧残,给孩子的学习带来了极其不良的影响。
3、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到六年级了,有近一半多的学生还不清楚自己坐在课堂里应该做些什么。他们在课堂里虽然不吵不闹,一节课下来可以一无所获;有些学生上课从不会动脑思考,要么只会照着老师写的抄下来,要么连照着抄都不会抄;有些学的生书写让老师无法考古……
二、半寄班小学生教育教学的策略
1、通过家访,与当地村委会领导密切联系,与学生个别交流等方式逐步转变家长、学生的思想观念。
虽然近年来山区的扶贫工作做得有条不紊,但是偏远山区的很多人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思想还不能完全的改变。为了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学校特组织全校老师进行家访。老师们分组到不同学生家中,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孩子在家的表现,与家长真诚交流,让家长能多关注一下孩子的学习。对于路途较远,老师开车去不了的学生家,则请家长送孩子来学校时找老师沟通交流。通过家访,更让我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家访只能起到让家长尽量不要耽误孩子的学习,多给孩子一点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多的只能靠老师在学校的付出!
我们班有一位同学是仁和镇朝阳撒巴的,周末回一趟家除了乘车外,还要走四、五个小时的山路,这对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确实不易。更糟糕的是:她的父亲天天醉酒,母亲精神有问题。该女生经常两三个星期不来上学,家里电话也没有,着实让人着急。我们只好请校长联系当地村委会的负责人到该生家中走访、劝说,终于让孩子回到了学校。待该生到校后,我又找她个人谈话,帮助她认识到逃课的害处,让她明白读书会给她带来的命运的改变,从而让她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2、充分利用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刚开始接这个班时,课堂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神让我对学生信心满满。可是,学生完成课堂作业的结果让我大失所望:如果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大部分同学的作业错题连天。有些难一点的题是我讲了带着做的,居然有同学连照抄都没有抄下来,交给我个空白,弄得我一头雾水。
课后,我通过与教过半寄班的老师交流,向学生询问等方式,了解了这些学生学习状况后,精心设计了学生既喜欢,又容易接受的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我在家的苦恼》《我来学校干什么》《幻想我的未来》《帮我找找毛病》《我进步了》等。学生在交流中逐步树立了人生的目标,学习的积极性再一次被点燃,课堂上也逐步学会了听课、思考。
3、构建灵动的教学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半寄班的孩子大部分由于从一年级开始就养成了懒散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低下并不是因为智力差,而是因为不会听课。因此,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必须从让学生喜欢学习开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运用具有亲和力的语言,使用形象生动的比喻等方式,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自然而然地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时,针对曾经教过的学生易出现约分不全,或是错将整数与分子约分等问题,我除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外,还利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记住算法:我将一个分数的分数线比喻为敌我双方的分界线,将分母比喻为我军,分子比喻为敌军,约分就是敌我双方激战的过程,约分完成,乘完收兵就是战斗结束。因此,每次约完分都要指导学生认真看看敌人消灭完了没有再收兵,决不能乐极生悲,遭了暗枪。在计算分数乘整数时,因为整数不在我军的界限内,让人分不清是敌是友,我就提醒学生注意:他可是敌军派来的奸细哦,千万不要让他混入我军阵地,还是要擦亮眼睛狠狠地打哦。这样一来学生学得有兴趣,掌握得也牢固,也不会再将分子与整数约分(敌军打敌军)了。
又如:在上圆柱体时,我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将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两个内容融在一起来上:指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①指导学生画两个同样大小的圆(原则上半径不超4厘米),量出圆的半径,直径,算出圆的周长和面积,写在圆上;②找一张长方形的纸,卷成圆筒状,刚好能围住剪好的圆就行,多余的部分剪掉,不够的部分用胶水粘了补上让学生在围的过程中思考:怎么才能刚好围住呢?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较直观地感知到了长方形纸的一条边必须等于圆的周长,才能围住圆。接着让学生量出长方形纸的长和宽,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写在长方形上。③思考并讨论:刚才我们剪好的几个图形,他们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圆的周长与长方形有什么联系?会计算他们的总面积吗?④指导学生将剪好的两个圆和一个长方形拼组成一个圆柱,再一次指导学生描述圆柱的特点,在回顾表面积的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由于学生从学过的图形入手,在动手操作中经历了把熟悉的平面图形转化为立体图形的过程,参与了观察、思考、计算、交流等探究知识、获取知识全过程,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开心,也容易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总之,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半寄班学生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逐步找到适合半寄班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让这些孩子也能得到最优的发展。
一、半寄班小学生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从学生到家长,教育观念普遍存在偏差。
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闭塞,信息落后,人们思想观念落后。一些家长自身素质低下,总觉得祖祖辈辈都是靠种地养家糊口,只要孩子不冷着,不饿着,会写名字,认得一些字,会算帐就行了。至于学生读得怎样,要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等似乎与他们毫不相干。有些孩子哪怕考试只考十来分,从孩子到家长依然乐呵呵的,无所谓成绩的好坏!
2、家庭经济状况差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班上许多学生家庭还在温饱线上徘徊。因而,有些家长常常为了生计问题,让孩子请假在家干农活。有家长假期间居然让孩子外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由于忽视了孩子的学习,让孩子成绩越来越差,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还有极少数无知的父母为了一己私利,将自己未成年的女儿通过提前收取聘礼的方式承诺给男方,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摧残,给孩子的学习带来了极其不良的影响。
3、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到六年级了,有近一半多的学生还不清楚自己坐在课堂里应该做些什么。他们在课堂里虽然不吵不闹,一节课下来可以一无所获;有些学生上课从不会动脑思考,要么只会照着老师写的抄下来,要么连照着抄都不会抄;有些学的生书写让老师无法考古……
二、半寄班小学生教育教学的策略
1、通过家访,与当地村委会领导密切联系,与学生个别交流等方式逐步转变家长、学生的思想观念。
虽然近年来山区的扶贫工作做得有条不紊,但是偏远山区的很多人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思想还不能完全的改变。为了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学校特组织全校老师进行家访。老师们分组到不同学生家中,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孩子在家的表现,与家长真诚交流,让家长能多关注一下孩子的学习。对于路途较远,老师开车去不了的学生家,则请家长送孩子来学校时找老师沟通交流。通过家访,更让我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家访只能起到让家长尽量不要耽误孩子的学习,多给孩子一点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多的只能靠老师在学校的付出!
我们班有一位同学是仁和镇朝阳撒巴的,周末回一趟家除了乘车外,还要走四、五个小时的山路,这对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确实不易。更糟糕的是:她的父亲天天醉酒,母亲精神有问题。该女生经常两三个星期不来上学,家里电话也没有,着实让人着急。我们只好请校长联系当地村委会的负责人到该生家中走访、劝说,终于让孩子回到了学校。待该生到校后,我又找她个人谈话,帮助她认识到逃课的害处,让她明白读书会给她带来的命运的改变,从而让她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2、充分利用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刚开始接这个班时,课堂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神让我对学生信心满满。可是,学生完成课堂作业的结果让我大失所望:如果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大部分同学的作业错题连天。有些难一点的题是我讲了带着做的,居然有同学连照抄都没有抄下来,交给我个空白,弄得我一头雾水。
课后,我通过与教过半寄班的老师交流,向学生询问等方式,了解了这些学生学习状况后,精心设计了学生既喜欢,又容易接受的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我在家的苦恼》《我来学校干什么》《幻想我的未来》《帮我找找毛病》《我进步了》等。学生在交流中逐步树立了人生的目标,学习的积极性再一次被点燃,课堂上也逐步学会了听课、思考。
3、构建灵动的教学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半寄班的孩子大部分由于从一年级开始就养成了懒散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低下并不是因为智力差,而是因为不会听课。因此,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必须从让学生喜欢学习开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运用具有亲和力的语言,使用形象生动的比喻等方式,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自然而然地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时,针对曾经教过的学生易出现约分不全,或是错将整数与分子约分等问题,我除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外,还利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记住算法:我将一个分数的分数线比喻为敌我双方的分界线,将分母比喻为我军,分子比喻为敌军,约分就是敌我双方激战的过程,约分完成,乘完收兵就是战斗结束。因此,每次约完分都要指导学生认真看看敌人消灭完了没有再收兵,决不能乐极生悲,遭了暗枪。在计算分数乘整数时,因为整数不在我军的界限内,让人分不清是敌是友,我就提醒学生注意:他可是敌军派来的奸细哦,千万不要让他混入我军阵地,还是要擦亮眼睛狠狠地打哦。这样一来学生学得有兴趣,掌握得也牢固,也不会再将分子与整数约分(敌军打敌军)了。
又如:在上圆柱体时,我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将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两个内容融在一起来上:指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①指导学生画两个同样大小的圆(原则上半径不超4厘米),量出圆的半径,直径,算出圆的周长和面积,写在圆上;②找一张长方形的纸,卷成圆筒状,刚好能围住剪好的圆就行,多余的部分剪掉,不够的部分用胶水粘了补上让学生在围的过程中思考:怎么才能刚好围住呢?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较直观地感知到了长方形纸的一条边必须等于圆的周长,才能围住圆。接着让学生量出长方形纸的长和宽,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写在长方形上。③思考并讨论:刚才我们剪好的几个图形,他们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圆的周长与长方形有什么联系?会计算他们的总面积吗?④指导学生将剪好的两个圆和一个长方形拼组成一个圆柱,再一次指导学生描述圆柱的特点,在回顾表面积的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由于学生从学过的图形入手,在动手操作中经历了把熟悉的平面图形转化为立体图形的过程,参与了观察、思考、计算、交流等探究知识、获取知识全过程,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开心,也容易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总之,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半寄班学生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逐步找到适合半寄班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让这些孩子也能得到最优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