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管理
【作者】 聂艺彬
【机构】 (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第二小学)
【正文】摘 要:目前我们信息技术课“耗时多,效率低”的状况在教学中普遍存在。而如何上好这门课就成为众多教师努力探索的方向。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管理,让信息技术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呢?本文从教学管理实践出发,对信息技术课堂中一些比较有效的教学管理方法作了粗浅的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管理
在信息技术课程交流会上我听到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评论:信息技术课堂管理太难了!讲理论时,学生常会抢着说话或大叫听不懂,没意思,不认真听课。机房中的管理更是难以控制,电源声、击键声、移凳声、讨论声不绝于耳。时时有人讲话,时时有人喊机子坏了,时时有人在走道中走动,时时有人偷玩游戏与聊天。管得过严,学生不喜欢上课;管得不严,一片混乱,无法教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教学和管理一直是所有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难题,课堂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我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已有多年了,对于如何使课堂教学顺利有序地进行下去,并且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想谈谈个人的一点体会和看法。
一、端正态度,立足本职
小学的信息技术课有一定的特殊性,即上课的时候离不开计算机。有了计算机又出现了新矛盾——“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永远要比对老师的兴趣要高”。因此,教师怎样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就成了所有信息技术教师最大的难题,如果这个难题解决不好,也就谈不上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了。对于课堂管理,许多教师往往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有些教师甚至就得过且过了,觉得信息技术课又不像语文、数学等学科,学不好家长也不会有意见,从而疏于管理,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愈来愈差。如果一名教师自己都对所教的学科抱着这种观念,那么,又怎能让学生重视起这一学科来呢?因此,我认为,改善课堂管理的第一点就是——“教师首先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
二、完整制约机制,实行评分制教学
1.上好第一堂课。在每个学期的第一堂课上,我都会用来上学前教育课。课上,我会着重强调机房上机守则和机器的开关机顺序,让他们知道在机房内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比如,不能带流质液体和有磁性的物体进机房;在机房上课有问题时须举手向教师示意;不能离开座位、大喊大叫等,让他们在机房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为了爱护机器,我还按学号给学生分配座位,落实责任到人。由此,他们就会在上课时间保管好自己的机器,而不会随意去网上下载游戏,使自己的机器感染病毒了。
2.“任务驱动”的课堂评分制教学。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的另一个不同点就是——“信息课不能像别的学科一样留课后作业”。因此,所有的练习就都必须在课堂上完成。由于学生完成作业时教师可能没有足够时间逐一检查,而造成个别同学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可能出现“上课不听讲、下课交白卷”的情况。为此,我尝试在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设计课程,采用课堂评分制的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所谓课堂评分制,是指教师在每一堂课为学生每次作业打分并所做的记录。所谓“任务驱动”,要求教师精心准备每堂课,为学生布置任务,并制定与每一个任务相应的评分机制。由于任务中涉及到新的教学内容,教师又要进行打分,因此,他们肯定会认真听讲。学生对每堂课完成作业情况的记录就是信息技术课的平时成绩,把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挂钩,注重平时的积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也无暇去光顾那些与上课无关的游戏,从而慢慢形成了一种相互探讨、公平竞争的氛围。
三、认真备课,抓好教学过程
备课对于每一学科的教学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也不例外。有些教师认为,自己对所要教授的计算机知识很熟练,不用备课,这就形成了错误的观念。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所要讲授的知识进行全面的研究、归纳、总结,还要根据所教对象的不同特点,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方式方法。而信息技术课程的备课并不仅局限于此,教师还要将所有备课内容在计算机上逐一进行推敲、验证、演练,使枯燥的知识具备可操作性;同时,还要将每个知识点构造成一个个操作实例,通过对实例的演练,让学生对知识点产生准确、完整的认识,并由此得出相关的学习结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备课是对人、书、机三者进行有机结合的备课,更应当引起信息技术课教师的重视。我认为,教学过程抓得好不好,是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
首先,合理安排内容的讲授顺序。我们可以摒弃传统的先从计算机原理入手讲解,后到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我认为,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可以先让学生接触计算机,以进行一些实际操作,从而提高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再向学生讲授一些有关原理方面的内容,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既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
其次,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实践知识的演示。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尽可能地把操作步骤演示给学生看。这样比单纯地告诉学生步骤再让他们去练效果更好。因为在老师演示时,学生不仅看到了操作的整个过程,还可以看到计算机运行的结果,这比纸上谈兵要有效得多。
再次,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正所谓“百看不如一练”,学生亲自动手练习又要比只听、只看有效得多。教师通过对知识的讲解、演示,只能帮助学生把一个模糊的概念转化为其思维体系中的一个模糊认识,而要将这个认识清晰化,关键的一步就要靠学生去动手、去实践,在实践中把握真知,在实践中创造成果。
最后,要加强学生的上机引导,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学生在上机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能在发现问题时及时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就会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教师有时忙不过来,就可能挫伤了未能辅导到的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笔者采用“小助手”的办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即在示范操作后,一边巡视辅导,一边注意观察哪些学生能顺利完成任务。然后,再运用广播系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并予以表扬。此外,还宣布由他们作为老师的“小助手”,辅导其他进度慢的同学,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了。
四、提升教师素质,拉近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些无意识的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声小小的问候就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教师要做到学习上对学生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做到既严厉又平易近人,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可接受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管理以学习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仅要在对学生管理的方式方法上下功夫,更要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针对不同的年级段、不同性格的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这样才能全面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管理
在信息技术课程交流会上我听到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评论:信息技术课堂管理太难了!讲理论时,学生常会抢着说话或大叫听不懂,没意思,不认真听课。机房中的管理更是难以控制,电源声、击键声、移凳声、讨论声不绝于耳。时时有人讲话,时时有人喊机子坏了,时时有人在走道中走动,时时有人偷玩游戏与聊天。管得过严,学生不喜欢上课;管得不严,一片混乱,无法教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教学和管理一直是所有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难题,课堂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我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已有多年了,对于如何使课堂教学顺利有序地进行下去,并且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想谈谈个人的一点体会和看法。
一、端正态度,立足本职
小学的信息技术课有一定的特殊性,即上课的时候离不开计算机。有了计算机又出现了新矛盾——“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永远要比对老师的兴趣要高”。因此,教师怎样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就成了所有信息技术教师最大的难题,如果这个难题解决不好,也就谈不上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了。对于课堂管理,许多教师往往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有些教师甚至就得过且过了,觉得信息技术课又不像语文、数学等学科,学不好家长也不会有意见,从而疏于管理,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愈来愈差。如果一名教师自己都对所教的学科抱着这种观念,那么,又怎能让学生重视起这一学科来呢?因此,我认为,改善课堂管理的第一点就是——“教师首先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
二、完整制约机制,实行评分制教学
1.上好第一堂课。在每个学期的第一堂课上,我都会用来上学前教育课。课上,我会着重强调机房上机守则和机器的开关机顺序,让他们知道在机房内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比如,不能带流质液体和有磁性的物体进机房;在机房上课有问题时须举手向教师示意;不能离开座位、大喊大叫等,让他们在机房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为了爱护机器,我还按学号给学生分配座位,落实责任到人。由此,他们就会在上课时间保管好自己的机器,而不会随意去网上下载游戏,使自己的机器感染病毒了。
2.“任务驱动”的课堂评分制教学。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的另一个不同点就是——“信息课不能像别的学科一样留课后作业”。因此,所有的练习就都必须在课堂上完成。由于学生完成作业时教师可能没有足够时间逐一检查,而造成个别同学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可能出现“上课不听讲、下课交白卷”的情况。为此,我尝试在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设计课程,采用课堂评分制的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所谓课堂评分制,是指教师在每一堂课为学生每次作业打分并所做的记录。所谓“任务驱动”,要求教师精心准备每堂课,为学生布置任务,并制定与每一个任务相应的评分机制。由于任务中涉及到新的教学内容,教师又要进行打分,因此,他们肯定会认真听讲。学生对每堂课完成作业情况的记录就是信息技术课的平时成绩,把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挂钩,注重平时的积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也无暇去光顾那些与上课无关的游戏,从而慢慢形成了一种相互探讨、公平竞争的氛围。
三、认真备课,抓好教学过程
备课对于每一学科的教学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也不例外。有些教师认为,自己对所要教授的计算机知识很熟练,不用备课,这就形成了错误的观念。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所要讲授的知识进行全面的研究、归纳、总结,还要根据所教对象的不同特点,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方式方法。而信息技术课程的备课并不仅局限于此,教师还要将所有备课内容在计算机上逐一进行推敲、验证、演练,使枯燥的知识具备可操作性;同时,还要将每个知识点构造成一个个操作实例,通过对实例的演练,让学生对知识点产生准确、完整的认识,并由此得出相关的学习结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备课是对人、书、机三者进行有机结合的备课,更应当引起信息技术课教师的重视。我认为,教学过程抓得好不好,是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
首先,合理安排内容的讲授顺序。我们可以摒弃传统的先从计算机原理入手讲解,后到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我认为,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可以先让学生接触计算机,以进行一些实际操作,从而提高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再向学生讲授一些有关原理方面的内容,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既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
其次,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实践知识的演示。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尽可能地把操作步骤演示给学生看。这样比单纯地告诉学生步骤再让他们去练效果更好。因为在老师演示时,学生不仅看到了操作的整个过程,还可以看到计算机运行的结果,这比纸上谈兵要有效得多。
再次,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正所谓“百看不如一练”,学生亲自动手练习又要比只听、只看有效得多。教师通过对知识的讲解、演示,只能帮助学生把一个模糊的概念转化为其思维体系中的一个模糊认识,而要将这个认识清晰化,关键的一步就要靠学生去动手、去实践,在实践中把握真知,在实践中创造成果。
最后,要加强学生的上机引导,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学生在上机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能在发现问题时及时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就会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教师有时忙不过来,就可能挫伤了未能辅导到的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笔者采用“小助手”的办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即在示范操作后,一边巡视辅导,一边注意观察哪些学生能顺利完成任务。然后,再运用广播系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并予以表扬。此外,还宣布由他们作为老师的“小助手”,辅导其他进度慢的同学,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了。
四、提升教师素质,拉近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些无意识的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声小小的问候就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教师要做到学习上对学生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做到既严厉又平易近人,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可接受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管理以学习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仅要在对学生管理的方式方法上下功夫,更要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针对不同的年级段、不同性格的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这样才能全面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