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重视朗读指导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
【作者】 林洪萍
【机构】 (广西北流市大坡外镇北容小学)
【正文】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关键词:语文;教学;重视;朗读
朗读不仅是一项基本的语文能力,也是最能反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将阅读理解的情感表达出来,新课程也特别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阅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情感的朗读”不管什么样的课文,朗读指导中都要考虑语言所描述的情境,所表达的情感,那怎样才能指导学生恰到好处地读出文本体现的情感,真正读得有感情呢?其训练的主要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充分认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是沟通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纽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就是从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教学不应该只顾念书本,单单讲习书面上、文字上的东西,而应当同样重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朗读教学正可以沟通口头的和书面的语言,达到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
朗读有助于理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朗读是有声的语言艺术的再创造。它可以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内在的情感变化,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表达得淋漓尽致,以补充文字上的不足。学生听了那些有感情的朗读,不仅可以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逐渐掌握有声语言表情达意的规律。如果能把这种规律运用到无声的阅读中去,就可以使书面上的文字变成头脑中的形象,从而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
朗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多练习朗读,可以反复接触到学过的词语,进而准确理解词义,熟悉词的各种用法,记住各种句子的格式。对高年低的学生来说,生动的朗读能把课文中各式各样的人物、事件以及自然景色等展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了解到平日里难以接触到的不熟悉的人物、事件以及各种环境,从而开阔眼界,丰富语汇。多听和多练习朗读,还可以了解各类文章选择材料、确定中心和组织篇章结构的特点,学会组织材料、积句成段、积段成篇的方法。学生只有熟读、精读、读入了门、读上了道,才有可能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做到“出口成章”。
朗读有助于记忆。朗读的过程,是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过程。朗读时,眼看、耳听、心想、口念,通过各种感官通道,把同一意义的信息同时传递到大脑皮层,从而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
二、激发朗读兴趣
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在教学《秋天到》:“秋天到,秋天到,田里庄稼长得好。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饱,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秋天到,秋天到,园里果子长得好,枝头结柿子,架上挂葡萄,黄橙橙的是梨,红彤彤的是枣。”可以先让学生大声地朗读,通过一遍一遍的朗读,再展示出一副副欣欣向荣的田野画卷,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欣赏图片,雪白的棉花,翠绿的大豆,红红的高粱,金黄的稻子……一切是那么的和谐,美丽和自然。伴随着审美的愉悦,学生的思维在美的情境中自由驰骋,处于最佳状态。这时,就要适时引导,让学生把这一切用自己的画笔描绘下来,这样,不需要老师多费口舌,学生已经沉浸在儿歌所描绘的景象中,这时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激起了他们朗读的兴趣。
三、读为抓手,明确训练目的
朗读训练要做到准确、清晰,并能声情并茂,使听者感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印”使读者感到“耳濡目染,心领神会。”这样的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有挑战性的。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因素作细致而科学安排。此外,还要把握住朗读训练的恰到时机。这种训练过程,就要以各种形式的读为抓手,比如齐读,单个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老师范读,引读,轮读,赛读,配乐读,配动画读,配视频读等等,每一遍读都要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在教学中就会有的放矢,学生在每一次的朗读中也就有了不同的收获。
四、教师范读,引领学生读出情感
要进行朗读教学,首先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范读。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范读还可以帮助学生正字音、明词义并了解词句的感情色彩。范读可根据具体课文的不同情况来进行。可范读全文——叙事性课文有时放在解题后范读,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时放在阅读后范读,以帮助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时讲完课文后进行总结性范读,可给学生完整的印象,使其融会贯通全文。可范读重点段落——有些课文的重点段落,朗读时语调、语速较难处理,比如那些衬托人物内心活动的文字。老师就选择这样的段落进行范读。可范读重点语句和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难句。另外,有些课文可让朗读技巧好的学生范读,以学生促学生。
语文朗读教学的具体程序和方法是:①学新课前,学生的预习读。学生利用工具书弄懂生字词,了解课文梗概,说出朗读基调。②第一课时中的试读。检查预习情况——多音字处理,难字生字正音,了解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③讲课中的导读。有的课文用“引读”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文章思路,有的课文用学一段指导一段的方法,使学生细细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练习读。一般在讲课中间进行,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中语气词“啊”的音变较多,就重点指导这一项的训练;比喻句排比句多,就重点指导朗读比喻和夸张的段落。⑤一课讲完后要有总结读,也可叫作考查读,从中可检查师生教与学的质量。
总之,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感染,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叶老也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程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黎海英《小学教学参考》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2011年4月号总第609期
[3]杨映华《小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培养》《甘肃教育》 2006(08)
关键词:语文;教学;重视;朗读
朗读不仅是一项基本的语文能力,也是最能反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将阅读理解的情感表达出来,新课程也特别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阅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情感的朗读”不管什么样的课文,朗读指导中都要考虑语言所描述的情境,所表达的情感,那怎样才能指导学生恰到好处地读出文本体现的情感,真正读得有感情呢?其训练的主要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充分认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是沟通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纽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就是从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教学不应该只顾念书本,单单讲习书面上、文字上的东西,而应当同样重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朗读教学正可以沟通口头的和书面的语言,达到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
朗读有助于理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朗读是有声的语言艺术的再创造。它可以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内在的情感变化,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表达得淋漓尽致,以补充文字上的不足。学生听了那些有感情的朗读,不仅可以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逐渐掌握有声语言表情达意的规律。如果能把这种规律运用到无声的阅读中去,就可以使书面上的文字变成头脑中的形象,从而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
朗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多练习朗读,可以反复接触到学过的词语,进而准确理解词义,熟悉词的各种用法,记住各种句子的格式。对高年低的学生来说,生动的朗读能把课文中各式各样的人物、事件以及自然景色等展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了解到平日里难以接触到的不熟悉的人物、事件以及各种环境,从而开阔眼界,丰富语汇。多听和多练习朗读,还可以了解各类文章选择材料、确定中心和组织篇章结构的特点,学会组织材料、积句成段、积段成篇的方法。学生只有熟读、精读、读入了门、读上了道,才有可能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做到“出口成章”。
朗读有助于记忆。朗读的过程,是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过程。朗读时,眼看、耳听、心想、口念,通过各种感官通道,把同一意义的信息同时传递到大脑皮层,从而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
二、激发朗读兴趣
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儿童对于从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在教学《秋天到》:“秋天到,秋天到,田里庄稼长得好。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饱,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秋天到,秋天到,园里果子长得好,枝头结柿子,架上挂葡萄,黄橙橙的是梨,红彤彤的是枣。”可以先让学生大声地朗读,通过一遍一遍的朗读,再展示出一副副欣欣向荣的田野画卷,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欣赏图片,雪白的棉花,翠绿的大豆,红红的高粱,金黄的稻子……一切是那么的和谐,美丽和自然。伴随着审美的愉悦,学生的思维在美的情境中自由驰骋,处于最佳状态。这时,就要适时引导,让学生把这一切用自己的画笔描绘下来,这样,不需要老师多费口舌,学生已经沉浸在儿歌所描绘的景象中,这时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激起了他们朗读的兴趣。
三、读为抓手,明确训练目的
朗读训练要做到准确、清晰,并能声情并茂,使听者感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印”使读者感到“耳濡目染,心领神会。”这样的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有挑战性的。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因素作细致而科学安排。此外,还要把握住朗读训练的恰到时机。这种训练过程,就要以各种形式的读为抓手,比如齐读,单个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老师范读,引读,轮读,赛读,配乐读,配动画读,配视频读等等,每一遍读都要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在教学中就会有的放矢,学生在每一次的朗读中也就有了不同的收获。
四、教师范读,引领学生读出情感
要进行朗读教学,首先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范读。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范读还可以帮助学生正字音、明词义并了解词句的感情色彩。范读可根据具体课文的不同情况来进行。可范读全文——叙事性课文有时放在解题后范读,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时放在阅读后范读,以帮助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时讲完课文后进行总结性范读,可给学生完整的印象,使其融会贯通全文。可范读重点段落——有些课文的重点段落,朗读时语调、语速较难处理,比如那些衬托人物内心活动的文字。老师就选择这样的段落进行范读。可范读重点语句和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难句。另外,有些课文可让朗读技巧好的学生范读,以学生促学生。
语文朗读教学的具体程序和方法是:①学新课前,学生的预习读。学生利用工具书弄懂生字词,了解课文梗概,说出朗读基调。②第一课时中的试读。检查预习情况——多音字处理,难字生字正音,了解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③讲课中的导读。有的课文用“引读”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文章思路,有的课文用学一段指导一段的方法,使学生细细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练习读。一般在讲课中间进行,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中语气词“啊”的音变较多,就重点指导这一项的训练;比喻句排比句多,就重点指导朗读比喻和夸张的段落。⑤一课讲完后要有总结读,也可叫作考查读,从中可检查师生教与学的质量。
总之,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感染,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叶老也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程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黎海英《小学教学参考》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2011年4月号总第609期
[3]杨映华《小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培养》《甘肃教育》 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