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民族地区小学汉语教学

【作者】 才让卓玛

【机构】 (青海省同德县河北乡河秀逸夫学校)


【正文】  摘 要:少数民族人民的汉语学习,主要在学校完成,而小学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时期。小学生正处于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汉语教学要符合语言自然习得规律;针对民族小学汉语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找到解决方案;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民族地区;藏语;汉语教学;问题;对策
  少数民族只有掌握和使用好国家通用的汉语,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国家的文化和经济建设中来。然而,汉语属于表意体系语言系统,不仅是单个的文字数量多,字的形体变化复杂,而且词汇量庞大,学习汉语对于汉民族学生来说,都不是一件易事,更何况是少数民族学生。因而,加强藏族学生学习汉语的教学研究更显得更为重要。
  国家在一些民族自治区提出了“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目标,即在民族学生中大力推进“双语”教学,要求学中生达到“民汉兼通”。“民汉兼通”也就是少数民族学生除了学习使用本民族母语还要学习和掌握好汉语,并且达到能够随意使用任何一种语言,在生产、生活中自由沟通。政府还将汉语确定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语言。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所有的藏族学校都在使用藏、汉两种语言进行教学,最少的每周也要开几节汉语课。虽然政府有决心,但由于历史和文化等原因,汉语教学的问题仍然存在。
  一、畏惧心理:学习非本民族语言时,一般都会产生畏惧心理,再加上藏族语言本身的局限——词汇量匮乏。特别是某些常用词的语汇量远不如汉语丰富,这给民族地区学生学习汉语竖起了一道高高的屏障,久之,畏惧心理就自然产生。因而,对于相当多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学习汉语的难度可想而知了。同时,因为学生个体由于常常不能达到学习预期目标或不能克服相应障碍的威胁,使得他们自尊心、自信心受挫,或使内疚感和失败感增强而使这种恐“汉语”心理不断强化。这是影响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言学习诸因素中的首要因素。
  二、交际环境的影响:语言习得理论告诉我们,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交际的环境。影响藏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交际环境主要有哪些?一是家庭环境的影响。调查发现,70%的学生回到家里,就不再使用汉语,多数是因为家长不会说汉语,会说汉语的家长也缺乏意识,引导孩子说汉语,还有的是怕邻居笑话子女说汉语,更有甚者,极少数家长反感子女说汉语。二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一些藏民族聚居地,社会交往的通用语是藏语,这对学生学习汉语有决定性的影响。三是在民汉合校的学校中,校园内公共场合都要求用汉语交流,这对提高藏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有极大的帮助。但是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他们只要一到自己的圈子,基本上就不再使用汉语。新的文化要求学习者转变原有的交流方式,使学习者在新文化环境里无法像在原有文化环境里一样活动,从而使藏族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主动性等下降,进而产生畏惧心理,学习效率下降。
  三、负面评价的影响:负面评价指学习者对他人评价的担忧,对评价场合的逃避以及对可能面临的负面评价的心理期望。对于在校学生而言,负面评价主要来自外部教师、同学和考试结果等的评估所引起的伤害评价,以及自己对以往经历的消极归因,如交际无能评价和对预期结果的威胁评价,担心考试会再次失败等。同时由于学生缺乏汉语学习元认知能力,对读和听中的模糊与歧义缺乏耐心,不能正确自评某些学习现象,如遗忘、高原期现象等,会导致自我否定现象的生成。教师、同学之间的不当评价与学生自我负评价,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汉语言的积极性、主动性、忍耐性、持久性,削弱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四、针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找到解决方案。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前提,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得不到激发,就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虽然说学生的语言学习主要靠习得,但藏族学生学习汉语毕竟是学习第二种语言,必定是外在条件不足以提供能自己习得的环境下。所以,作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汉语的语言基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听说读写的技能外,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学习汉语的兴趣,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语言学习兴趣的提高,很难想象失去了兴趣还能怎样培养交际能力。抽象说教教学或单调叙述的教学不适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而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主导因素,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2.采取激励措施,营造学习环境:学生中积极推进“双语”教学,要求学生达到“民汉兼通”。大力营造学习汉语的大环境,校园内公共场合都要求用汉语交流,培养藏族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主动性,消除学生学习汉语的畏惧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这对提高藏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有极大的帮助。严禁进行交际无能评价和对预期结果的威胁评价。同时由于学生缺乏汉语学习元认知能力,对读和听中的模糊与歧义缺乏耐心,不能正确自评某些学习现象,如遗忘、高原期现象等,会导致自我否定现象的生成,因此,激励学生学习汉语言的积极性,主动性,忍耐性,持久性,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3.采用正确的评价方式:教师要有一定的双语教育理论知识,正确对待学习者母语对第二语言语习得的正负迁移,充分利用正迁移,避免负迁移,扬长避短。发挥学生母语的积极促进作用,分析习得偏误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养成使用汉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鼓励学生学习汉语言的积极性、主动性、忍耐性、持久性,教师、同学之间杜绝不当评价与学生自我负评价。
  总之,少数民族小学生学习汉语比成人有优越性,儿童正处于汉语学习的关键期,抓住关键期,有针对的开展汉语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明确小学儿童的年龄特征,了解少数民族小学汉语教学的特点,并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民族小学汉语教学的途径与管理模式,为民族汉语教学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为学校对汉语教学的组织管理提供依据推动民族地区汉语教学改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