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善用身边案例教学,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作者】 赵 林
【机构】 (广西柳州市钢一中学)
【正文】 摘 要:分析了基于真实情境进行教学的价值,记录了日常教学中几个案例,通过模拟实验、布置调查任务、巧用手机等方式完成教学,发展了学生地理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的提升了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真实情境;案例教学;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为各类复杂现实的“情境”,包括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地理和生产联系的情境以及地理学术情境。[1]基于真实情境的生成问题,源于对生活的用心观察,具有实践层面的研究价值,符合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围绕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开展教学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发展学生地理思维,提升地理核心素养。[2]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老师要充分挖掘身边的素材,以此为教学题材,让学生真实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和用处,学会观察生活,享受生活。a
笔者列选了平时教学中的几个案例,作为探讨的切口。
一、在高考试题中做实验
2020年全国Ⅲ卷中有这样一道选做题。
“据估计,建筑物的玻璃幕墙每年导致全球数以亿计的鸟儿死亡。某度假村建于燕山南麓沟谷之中,周边树木葱茏,鸟儿啼鸣,环境优美。建筑物整体顺谷地南北向延伸,外立面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剖面如图所示)。该建筑建成初期,清晨和傍晚鸟儿频频撞击玻璃幕墙而死亡,且清晨多发于西侧而傍晚多发于东侧。”
合理解释鸟儿撞击玻璃幕墙“清晨多发于西侧而傍晚多发于东侧”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10分)
本题紧密联系生活,考查了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光照与玻璃幕墙的作用。鸟儿为什么撞墙?那是因为鸟儿误认为前方是山林,还可以飞。为什么会让鸟儿出现这样的幻觉?晚自习时,我跟学生做了一个实验,来模拟玻璃幕墙的作用。
教室和走廊隔着玻璃窗,学生坐在教室内看玻璃窗的变化,实验分为三步。第一步,教室灯和走廊灯都开着,玻璃窗上会有什么变化吗?学生能直接透过玻璃窗看到走廊,基本上不能在玻璃窗上面看到教室内的场景。第二步,关教室内的灯,只亮走廊灯,玻璃窗上有变化吗?学生还是不能在玻璃窗上看到教室内的场景,只能直接透过玻璃窗看到走廊。第三步,关走廊灯,只亮教室内的灯呢?学生在玻璃窗上看到了自己以及教室内的场景。此时玻璃窗就像是镜子,映照出教室内场景。鸟儿撞墙就像是这种情况。清晨阳光从东边升起,先照亮西侧山林,而房屋西边玻璃幕墙内是暗的,此时的玻璃幕墙就充当了镜子的作用,可以映射出西侧山林。飞鸟误认为前方还是山林,继续往前飞就撞墙了。傍晚的情况以此类推。
平时照镜子时也有类似情况,在比较暗的房间,开了灯才能在镜子中看清房间和自己。开了灯,就像是被照亮的山林,鸟儿就像是房间的人。所以高考试题源于生活,要留意和观察身边地理现象。
二、生成问题,调查河流
笔者在执教“河流水文特征”时,结合所在城市柳州进行了介绍。有一学生提出来一个疑问:“广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少雨,所以冬季流量小。但我发现柳江冬季流量还是蛮大的,船只可以自由通行。有年冬天我去桂林象鼻山玩,发现漓江水很浅,几乎可以踩水过河,为什么差异这么大?”我肯定了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利用这个疑问,我布置了一个周末作业: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道。
首先,我设计了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明确调查方向。
柳江流经柳州时多年平均径流量是多少?漓江流经桂林时多年平均径流量是多少?柳江以前是什么样子?柳江附近有没有水电站,带来什么影响?可上网查资料或街头走访。
其中一篇调查报道写着:“经过调查,我认为导致柳江冬季流量比漓江大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柳江流量大。漓江多年平均径流量40.3亿m3,而柳江有410亿m3。二是和修建水库有关,柳州下方有红花水电站,柳州城区是为库区的一部分。根据老人回忆,以前冬季流量比现在小的多,修水库后,水位就升高了。一般情况下,修建水库是为了防洪和发电,那么将红花水电站修在柳州下游,怎么防洪呢?我继续查资料,发现柳州上游有多座水电站,原来上游水电站控制了洪水量,红花水电站在汛期来之前排水防洪,冬季蓄水保持柳州市区的水量,塑造了“百里柳江”美景。”
学生分析的或许不够专业,但是能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去解决问题,这就充分的体现了素质教育,也增强了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地理实践力。
三、手机中的教学素材
手机是学生最熟悉的身边事物,从手机里也能找到教学资源。
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一课中,采用手机投屏技术,结合高德地图,逐步提问,很好的将教学内容与生活事物结合起来了。具体来说,高德地图中有以下地方使用到了3S技术。1.打开高德地图,可直接看到此刻所在位置,体现GPS;2.切换到卫星图层,展示了所在位置航拍图,是RS;3.搜索某个事物(如肯德基),地图上展示很多家,属于GIS;4.打算驾车去最近这家肯德基,地图规划出三种方案,属于GIS;5.选择用时最短路线开始导航,是GPS;6.在地图上还可打开“天气地图”,用分层设色图显示全国气温分布情况,这属于GIS 的应用。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说明了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我们需要将教学和真实情境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去认识和欣赏世界,从而提升学习兴趣和地理核心素养,真正做到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刘忠杰.基于真实情境的生成性问题探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20(6):46-47
关键词:真实情境;案例教学;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为各类复杂现实的“情境”,包括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地理和生产联系的情境以及地理学术情境。[1]基于真实情境的生成问题,源于对生活的用心观察,具有实践层面的研究价值,符合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围绕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开展教学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发展学生地理思维,提升地理核心素养。[2]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老师要充分挖掘身边的素材,以此为教学题材,让学生真实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和用处,学会观察生活,享受生活。a
笔者列选了平时教学中的几个案例,作为探讨的切口。
一、在高考试题中做实验
2020年全国Ⅲ卷中有这样一道选做题。
“据估计,建筑物的玻璃幕墙每年导致全球数以亿计的鸟儿死亡。某度假村建于燕山南麓沟谷之中,周边树木葱茏,鸟儿啼鸣,环境优美。建筑物整体顺谷地南北向延伸,外立面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剖面如图所示)。该建筑建成初期,清晨和傍晚鸟儿频频撞击玻璃幕墙而死亡,且清晨多发于西侧而傍晚多发于东侧。”
合理解释鸟儿撞击玻璃幕墙“清晨多发于西侧而傍晚多发于东侧”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10分)
本题紧密联系生活,考查了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光照与玻璃幕墙的作用。鸟儿为什么撞墙?那是因为鸟儿误认为前方是山林,还可以飞。为什么会让鸟儿出现这样的幻觉?晚自习时,我跟学生做了一个实验,来模拟玻璃幕墙的作用。
教室和走廊隔着玻璃窗,学生坐在教室内看玻璃窗的变化,实验分为三步。第一步,教室灯和走廊灯都开着,玻璃窗上会有什么变化吗?学生能直接透过玻璃窗看到走廊,基本上不能在玻璃窗上面看到教室内的场景。第二步,关教室内的灯,只亮走廊灯,玻璃窗上有变化吗?学生还是不能在玻璃窗上看到教室内的场景,只能直接透过玻璃窗看到走廊。第三步,关走廊灯,只亮教室内的灯呢?学生在玻璃窗上看到了自己以及教室内的场景。此时玻璃窗就像是镜子,映照出教室内场景。鸟儿撞墙就像是这种情况。清晨阳光从东边升起,先照亮西侧山林,而房屋西边玻璃幕墙内是暗的,此时的玻璃幕墙就充当了镜子的作用,可以映射出西侧山林。飞鸟误认为前方还是山林,继续往前飞就撞墙了。傍晚的情况以此类推。
平时照镜子时也有类似情况,在比较暗的房间,开了灯才能在镜子中看清房间和自己。开了灯,就像是被照亮的山林,鸟儿就像是房间的人。所以高考试题源于生活,要留意和观察身边地理现象。
二、生成问题,调查河流
笔者在执教“河流水文特征”时,结合所在城市柳州进行了介绍。有一学生提出来一个疑问:“广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少雨,所以冬季流量小。但我发现柳江冬季流量还是蛮大的,船只可以自由通行。有年冬天我去桂林象鼻山玩,发现漓江水很浅,几乎可以踩水过河,为什么差异这么大?”我肯定了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利用这个疑问,我布置了一个周末作业: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道。
首先,我设计了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明确调查方向。
柳江流经柳州时多年平均径流量是多少?漓江流经桂林时多年平均径流量是多少?柳江以前是什么样子?柳江附近有没有水电站,带来什么影响?可上网查资料或街头走访。
其中一篇调查报道写着:“经过调查,我认为导致柳江冬季流量比漓江大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柳江流量大。漓江多年平均径流量40.3亿m3,而柳江有410亿m3。二是和修建水库有关,柳州下方有红花水电站,柳州城区是为库区的一部分。根据老人回忆,以前冬季流量比现在小的多,修水库后,水位就升高了。一般情况下,修建水库是为了防洪和发电,那么将红花水电站修在柳州下游,怎么防洪呢?我继续查资料,发现柳州上游有多座水电站,原来上游水电站控制了洪水量,红花水电站在汛期来之前排水防洪,冬季蓄水保持柳州市区的水量,塑造了“百里柳江”美景。”
学生分析的或许不够专业,但是能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去解决问题,这就充分的体现了素质教育,也增强了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地理实践力。
三、手机中的教学素材
手机是学生最熟悉的身边事物,从手机里也能找到教学资源。
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一课中,采用手机投屏技术,结合高德地图,逐步提问,很好的将教学内容与生活事物结合起来了。具体来说,高德地图中有以下地方使用到了3S技术。1.打开高德地图,可直接看到此刻所在位置,体现GPS;2.切换到卫星图层,展示了所在位置航拍图,是RS;3.搜索某个事物(如肯德基),地图上展示很多家,属于GIS;4.打算驾车去最近这家肯德基,地图规划出三种方案,属于GIS;5.选择用时最短路线开始导航,是GPS;6.在地图上还可打开“天气地图”,用分层设色图显示全国气温分布情况,这属于GIS 的应用。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说明了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我们需要将教学和真实情境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去认识和欣赏世界,从而提升学习兴趣和地理核心素养,真正做到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刘忠杰.基于真实情境的生成性问题探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20(6):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