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作业不再是顽童的负担

【作者】 骆秋燕

【机构】 (广西灵山县实验小学)


【正文】摘 要:我们常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令人遗憾的是现实情况并不乐观。本该无忧无虑的孩子成了最忙碌的人,大量的作业侵占了他们玩乐的时间,没完没了地抄写、默写、背诵、作文,让他们的脸上失去了由衷的欢笑。其实作为教师也都有矛盾过,苦恼过,生怕作业留少了会影响教学质量。通过平时的观察以及亲朋好友的反馈,绝大多数的孩子对于感兴趣的作业总是抢先完成,乐此不疲。而对于抄写、默写作业却抱着排斥敷衍的态度,结果是做了,效率也不高,尽管是做了,也达不到我们教师想要的效果。而顽童的作业情况,更不用多说。由此,我真正体会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内涵。如果我们能够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作业,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在沟通情感中学习,从而作业不再成为顽童的负担,达到教师所预想的效果。
  关键词:作业;顽童;负担
  我们常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令人遗憾的是现实情况并不乐观。本该无忧无虑的孩子成了最忙碌的人,大量的作业侵占了他们玩乐的时间,没完没了地抄写、默写、背诵、作文,让他们的脸上失去了由衷的欢笑。其实作为教师也都有矛盾过,苦恼过,生怕作业留少了会影响教学质量。通过平时的观察以及亲朋好友的反馈,绝大多数的孩子对于感兴趣的作业总是抢先完成,乐此不疲。而对于抄写、默写作业却抱着排斥敷衍的态度,结果是做了,效率也不高,尽管是做了,也达不到我们教师想要的效果。而顽童的作业情况,更不用多说。由此,我真正体会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内涵。如果我们能够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作业,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在沟通情感中学习,从而作业不再成为顽童的负担,达到教师所预想的效果。
  那何为顽童?顽童就是“顽皮的儿童”,《现代汉语词典》把顽皮解释为“(儿童、少年)爱玩爱闹,不听劝导”,所以,我们可以把顽童理解为爱玩,爱闹而又不太听教师或家长劝导的少年儿童,我们平时说的“淘气鬼”、“调皮大王”、“顽皮”、“机灵鬼”、“调皮鬼”、“小淘气”都属于顽童。顽童经常不写作业,课堂学习的内容得不到练习巩固,学习成绩自然不理想,对顽童自身自然也是百害而无一益。当代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认为,淘气是儿童“智慧的表现”,是儿童“可贵的品质”,如果一个儿童一点儿也不顽皮,就意味着他内在的智慧和创造潜能在沉睡,没有得到发展。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也曾说过:“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在这些赏识的背后,隐藏着完全不同的人性假设,即顽童“性本善”,他们的一切行为并非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不合理的需要,他们同样是努力上进、有雄心壮志和遵纪守法的。
  因此,在我校科研处的指导下,以县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黄容廷为核心,本人与我校其他9位语文教师,组成课题小组,特向自治区教育厅申报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转化顽童的实践与研究》,通过走进顽童的精神世界,本人发现顽童和其他儿童相比,创造性更强,日后成为创造型人才的可能性更大,同时还发现他们的兴趣倾向。鉴于这些认识,本人除采取激励性的教育措施,包容顽童,允许顽童犯错误之外,并以现有的语文教材为范本,在设计作业时尽量从学生角度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水平,对作业的量和难度作出适当的调整,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某一方面的收获,得到情感上的愉悦,满足心理需求。
  一、作业设计多样化
  虽然对于语文学科,适当的重复学习是必要的,但目前许多反复训练已是过度学习,学生失去兴趣,顽童更是以应付姿态来完成,甚至不完成,这就等于没有做作业。作业内容与形式变化的关键是切合学生实际,保证学生在作业中的积极学习态度。 
  语文作业不应单纯停留在书面作业上,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有善于在学生活动中捕捉时机,让听、说、读、写和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更为顽童搭建学习平台。
  ⒈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观察风、雷、雨、星星、月亮、太阳等的特点和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并作观察记录。如在执教习作观察记录一种自然现象变化,我先让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去搜集自己喜欢的一种自然现象的相关资料,上网了解喜欢的自然现象变化的过程,并把收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写出观察记录,这样上课时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很快找到了写作素材。
  在执教《七律 长征》时,由于长征时代离学生较远,这不利于学生与红军进行对话,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课前我先让学生去读有关长征的刊物、电影,了解长征的背景、路线等,并找来地图。所以,学生在上课时争着拿出自己准备的材料边介绍边演示,学生在不知不觉就理解到诗中“暖”、“寒”的意思,教学难点被突破,学生也学得轻松。
  ⒉成立小记者团,为顽童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通过课前两分钟等形式进行新闻交流,训练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并每月评选一次十佳“小记者”。在语文课前两分钟里,我让值日班干组织学生开展“小小新闻发布会”。学生们为了能在大家面前更好展现自己,都能积极主动以各种形式寻找新闻,有的看报,有的上网寻找,有的看电视等等。这种自觉的行为,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更有效地达到了语文阅读的目的,顽童也得到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⒊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谜语、成语接龙、游戏作文等活动。顽童最大的特点也是贪玩,因此,在学生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组成各种语文兴趣小组,改变枯燥的背成语、写作文,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来进行,不仅丰富了顽童的课余生活,而且很好地激发了顽童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⒋让顽童自己设计作业。学生是人,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尊重他们。让顽童自己设计作业,就是尊重学生。而顽童的又一特点是“不听话”,这“不听话”恰恰说明顽童没有得到教师的尊重。那么,当顽童有了这样的特权,兴致也比之前高,自己布置的作业也有模有样,还新奇好玩。如用手抄报整理知识点、制作书签、写读书笔记等顽童饶有兴趣地给自己布置作业,评价作业,效果也出人意料,他们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通过这些设计使语文作业形式生动活泼,内容贴近生活,顽童容易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完成作业。
  二、作业设计层次化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承认差异是新课程在学习目标制定和进行学习评价过程中非常人本的理念,反映到我们的作业上,就要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程度的作业。分层作业、超市性作业、弹性作业等的而推出,为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余地。
  超市式作业:在设计作业时,根据学生差异给他们开设“自助餐”,让学生自由选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助人。
  如我在教学《月光启蒙》一课,我设计了一下作业:
  A类抄写词语
  B类摘录文中的童谣、民谣
  C类搜集描写月亮的诗句
  D类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幅月下图
  E类是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你也向作者那样,写一写你与母亲之间的故事。
  A类作业着力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巩固;B类作业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C类作业开放式作业,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要完成这类作业,学生需要搜集、诵读描写秋天的诗句。D类作业是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幅图画,学生兴趣浓厚,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形象的图画过程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回顾、加工的过程,等学生把图画好后,也就把自己学习课文的收获表现出来了。E类作文是把阅读和表达融为一体的写作训练,要求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这既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这样的作业由浅到深,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范围,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进行选择,使枯燥的作业融入了一点趣味性。通过这样的实践,发现这样的作业形式对提高作业质量有很大的好处。因为学生往往有一种好强的心理。特别是顽童,他们在这样的作业形式里,在学习语文的路上也有了成就感,从而对学好语文,用好语文也多了一份信心,所以表现欲望也比一般的孩子都要强,他们愿意知难而进。对教师而言,也经常得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收获。
  总之,语文作业有了层次,学生有了选择作业的自由,能力强的学生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比如顽童可选择较简单的,这就真正体现了分层教学,不同程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从而让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
  分层式作业:由于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层次不同的学生能做相同的作业,大部分学生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下”的现象。只有承认这种差异性,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要求有所侧重,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例如顽童,给他们布置的作业可以多以基础题为主。
  弹性作业:指顽童完成作业的时间允许不统一。对有些作业,如作文和阅读,给出一个完成作业的时间段,顽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比较宽松的时间完成作业。这样做的结果,顽童不会因为要交差而草草了事,而会精益求精,把作业做得更好。
  三、作业涉及综合化
  ⒈课内外结合
  语文课本的内容虽然丰富多彩,但知识毕竟有限,因此,只有课内外结合,才能巩固语文知识。例如教学成语故事《画龙点睛》,我们可以让学生搜集成语故事,并在班上交流。学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后让学生去多读《史记》;学了《我和祖父的园子》引导学生读《呼兰河传》;学了《神奇的克隆》,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克隆技术进行系统了解,并找出克隆技术的运用。
  ⒉学科间融合
  把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结合,淡化学课差异,拓展学生视野。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在学完古诗,我常常会让学生根据古诗内容画一幅画,这样作画其实就是一个语言内化的过程,画好了,也就熟悉课文内容了。甚至也可以轻松背诵下来。有的课文让学生唱唱歌如《七律 长征》(毛泽东),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很容易记住课文内容。
  ⒊校内外沟通
  生活处处皆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因此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素养。在平时布置作业时,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顽童观察,培养顽童做生活都有心人。通过看新闻,听广播、上网等各种视听手段扩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通过争当“啄木鸟”到校内外去纠正错别字,从而提醒自己少写错别字。让顽童到公园、街头去摘抄文明警示语,并在班级文化栏张贴自己写的文明警示语。
  通过一段时间有意识、有目的的作业设计,我觉得顽童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了,完成语文作业不再是一种负担,而且还提高了语文课的效率,也解决了顽童课外阅读量少的难题。
  四、作业批改时加入赏识性评语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鼓励是人自尊自爱之本。格拉泽曾经说过:“人都有爱与被爱两种本能的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则可能产生焦虑,抑郁寡欢,自暴自弃等情绪反应。”特别是顽童,他们写作业比较困难,我们在批改作业时,如果发现他们的作业中错误过多,可以先不打分数,改为为他们的作业写激励性评语,来激发顽童的学习动力,让他们自己改正错题,然后再给顽童评分。这样就避免让过低分数打击顽童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了。我们要让顽童认识到,即使作业做得差,通过老师的鼓励和自己的努力同样可以做好,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念。
  顽童的改变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有耐心,有信心,让他们一步一步地转变。我们不能看到顽童某日努力学习了,某天又不遵守纪律了,就以为他的进步是假象,以为他是装的。其实,只要顽童表现进步了,即便是装出来的,那也是一种进步,我们应当给予表扬和鼓励,但在表扬、鼓励的同时还要给他敲敲警钟。
  当然,目前的考试形式还是比较单一,机械记忆的试题还比较多,语文也离不开适当的记忆要求。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还需要更好地把握。随着语文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考试制度不断完善,我会不断挖掘语文作业设计的潜力。我坚信,我们的教育空间会更大,顺应顽童个性特点的学习的天空也会更加广阔,也会有顽童成为优等生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问题学生教育指南小学班主任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郑文信主编)
  [2]《十字路口的顽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灿文/郭志明主编)
  [3]《让学生爱上作业》——小学作业布置、查收和批改的技巧(刘春生著)
  [4]《名师最有效的赏识教育细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慧军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