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审题方式训练的几点做法
【作者】 付 彬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东城小学)
【正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绝大部分学生是对数学很感兴趣的,但是却有一部分学生在做题时不细心,没有进行认真审题。对于一些完全可以解答正确的问题因为他们的粗心而造成了失误,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缺的。尤其是低年级,阅读理解能力正处在初级的启蒙状态,因此,低年级学生的审题习惯及其能力的培养显得迫在眉睫。
讲到审题习惯,有一部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很片面,做题比较随便,不深思,不懂检查是否合理,可以说完全没有“套路”。其因还是学生没有养成“解决问题”的审题习惯,不能真正理解题意和里面的数量关系。因此,教师在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不但要传授解题方法,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方式与习惯形成。
而解决问题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知道该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并能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因此,建议审题方式的培养可以从“读——品——思”三个套路训练入手,形成审题习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花式读题”——让读题变得更有意思
解决问题往往是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情境,生活化的语言与数学语言差别较大,加上语句长、叙述抽象的特点,使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产生困难。因此,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审题的习惯,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审题首要是“读题”,在教学中采取“花式读题”策略,可让枯燥的读题变得更有意思。
(一)尝试“三声”读题法,营造读题乐趣
1、大声朗读(读准文字,了解具体情境中题目的大意);2、小声细读(注意细化已知条件,可用复述的话说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3、无声阅读(要求学生在关键字词下面“用铅笔画”做标记)。此“三声”读题法的要求实际是“一读动口(建立表象),二读动脑(明确问题),三读动手(找关键,作记号)”层次递进的三次读题。这样有名堂的读题方法,既避免了枯燥乏味,又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二)以讲演的形式生动呈现题目,融入情境加深理解
1、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题目,丰富理解复述是一种理解的方式。因此,面对枯燥的数学题目,应鼓励孩子尝试用编故事的形式复述题目。
2、角色扮演,重组题目,在模拟情境中建立表象
根据题目内容,分角色扮演也是理解题目的一种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尝试教会学生通过精读题目,用分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演绎题目内容。这样能把抽象变形象,帮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建立表象,深化理解。
3、允许用不同的语言读题,让孩子在感受不同方言的特色中寻找读题的乐趣。
二、“咬文嚼字”品信息——把数学信息理解得更透彻
“品”信息是对题目文字的理解,这是审题的难点。因此培养学生学会用推敲的思维方式提高审题能力非常必要。在教学中,训练学生善于抓住关键的字、词、句,“咬文嚼字”地品尝推敲,把数学信息理解更透彻。可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重点读“品”题目中常见的数学术语和简单的数量关系,提高审题质量。例如:低中年级“……比……贵(多)几、……比……便宜(少)几、谁是谁的几倍、谁的几倍是多少、比谁多(少)几”等常见数量关系;高年级:时间、速度、路程;单价、数量、总价等数学术语。还有“原计划、实际生产、打折、税率”等专业性词语以及行程问题的解决问题中常用的“相对、相向、相背、相遇”等专门用语。训练学生在读题时要找准这些体现数量关系的字、词、句,会对相应的数学(专门)术语进行细“品”理解,更有利于审题习惯的养成。
(二)通过读题,学会推敲,“品”出隐藏的已知条件。有部分的解决问题的已知条件会用文字体现,对于审题习惯不好,粗心的学生,经常会忽略,因而造成错题。例如要对“一周、第几季度、半年、往返、来回、原路返回……”等等约定俗成的词语进行分析推敲,理解它们背后隐藏的信息。
(三)对于意思相近的词语或写法相似的量,要“品”出区别。例如,高年级的分数、百分数问题,常出现“增加了”和“增加到”、“上升了”和“上升到”、“4月份”和“4个月”、“1/3”和“1/3千克”?、“再增加”、“还需要”、植树问题中公路“两旁”和“两端”等字、词、量,粗心的学生通常在没有认真审题的情况下出错。平时要多引导学生细心对比分析,准确审题。
(四)对于有多个或多余已知条件的复杂应用题,要“品”得准确。不仅要懂得整理信息并找准相对应的量,还要会根据问题选择正确的已知数量解决问题。思维不够清晰的学生往往遇到这些题目就会无所适从,胡乱搭配。所以在审题时要引导学生找关联词语或对应量理解两个数量存在的内在关系,排除多余的已知条件,正确解决问题。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咬文嚼字”式的品题审题,是对学生细心的训练,也是对学生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提高。只有学会在审题中认真推敲,品味“片言只语”,才能保证解题的准确(下转第85页)(上接第86页)性,从而提高审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化思成图”——让思考过程有效呈现
画图方式是具体呈现数学思维过程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画线段图等方式,把对题目思考的过程转化成图示直观表达出来,让思考过程有效呈现,帮助解决问题。
(一)列表式呈现,分解复杂的语句
可以让学生用列表的形式呈现已知条件,把题目中包含的所有信息及复杂语句清晰地呈现出来,很容易理解。
(二)图示式呈现,用画图方式分析重点语句
“画图策略”是解决问题中常用的一种数学方法,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老师们经常会应用画图策略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但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应用画图策略来帮助自己解决难题。也正是因为学生对画图策略缺少一定的意识,或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才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
1、画简易图(也称“草图”),图文结合促思考
在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学生在枯燥的文字信息面前如果不会想象,就体验不到将抽象的实际问题转化为具体形象的数学问题这一重要环节。如能通过画简易图的方法呈现已知条件,就能加深理解题意,更易找出解题方法。
2、画线段图,把已知条件有机联系,有助于理清数量关系
画线段图目的是利用线段图的形象性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它是审题的有效策略之一。教师可以着重培养学生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线段图的能力,为日后打下良好的画图基础。审题时要思考如何用线段图把数量关系一一对应表示出来,每条线段对应每一句话,这样画成的线段图思路更清晰。
“解决问题”审题方式的习惯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长期进行有套路的训练才会形成解题的良好习惯。教师只有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不断创设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坚持系统学习和训练,才能克服对“解决问题”的畏难情绪,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小学阶段,学生学好知识固然重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必不可少的。让我们共同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准确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努力吧。
讲到审题习惯,有一部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很片面,做题比较随便,不深思,不懂检查是否合理,可以说完全没有“套路”。其因还是学生没有养成“解决问题”的审题习惯,不能真正理解题意和里面的数量关系。因此,教师在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不但要传授解题方法,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方式与习惯形成。
而解决问题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知道该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并能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因此,建议审题方式的培养可以从“读——品——思”三个套路训练入手,形成审题习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花式读题”——让读题变得更有意思
解决问题往往是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情境,生活化的语言与数学语言差别较大,加上语句长、叙述抽象的特点,使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产生困难。因此,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审题的习惯,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审题首要是“读题”,在教学中采取“花式读题”策略,可让枯燥的读题变得更有意思。
(一)尝试“三声”读题法,营造读题乐趣
1、大声朗读(读准文字,了解具体情境中题目的大意);2、小声细读(注意细化已知条件,可用复述的话说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3、无声阅读(要求学生在关键字词下面“用铅笔画”做标记)。此“三声”读题法的要求实际是“一读动口(建立表象),二读动脑(明确问题),三读动手(找关键,作记号)”层次递进的三次读题。这样有名堂的读题方法,既避免了枯燥乏味,又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二)以讲演的形式生动呈现题目,融入情境加深理解
1、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题目,丰富理解复述是一种理解的方式。因此,面对枯燥的数学题目,应鼓励孩子尝试用编故事的形式复述题目。
2、角色扮演,重组题目,在模拟情境中建立表象
根据题目内容,分角色扮演也是理解题目的一种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尝试教会学生通过精读题目,用分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演绎题目内容。这样能把抽象变形象,帮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建立表象,深化理解。
3、允许用不同的语言读题,让孩子在感受不同方言的特色中寻找读题的乐趣。
二、“咬文嚼字”品信息——把数学信息理解得更透彻
“品”信息是对题目文字的理解,这是审题的难点。因此培养学生学会用推敲的思维方式提高审题能力非常必要。在教学中,训练学生善于抓住关键的字、词、句,“咬文嚼字”地品尝推敲,把数学信息理解更透彻。可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重点读“品”题目中常见的数学术语和简单的数量关系,提高审题质量。例如:低中年级“……比……贵(多)几、……比……便宜(少)几、谁是谁的几倍、谁的几倍是多少、比谁多(少)几”等常见数量关系;高年级:时间、速度、路程;单价、数量、总价等数学术语。还有“原计划、实际生产、打折、税率”等专业性词语以及行程问题的解决问题中常用的“相对、相向、相背、相遇”等专门用语。训练学生在读题时要找准这些体现数量关系的字、词、句,会对相应的数学(专门)术语进行细“品”理解,更有利于审题习惯的养成。
(二)通过读题,学会推敲,“品”出隐藏的已知条件。有部分的解决问题的已知条件会用文字体现,对于审题习惯不好,粗心的学生,经常会忽略,因而造成错题。例如要对“一周、第几季度、半年、往返、来回、原路返回……”等等约定俗成的词语进行分析推敲,理解它们背后隐藏的信息。
(三)对于意思相近的词语或写法相似的量,要“品”出区别。例如,高年级的分数、百分数问题,常出现“增加了”和“增加到”、“上升了”和“上升到”、“4月份”和“4个月”、“1/3”和“1/3千克”?、“再增加”、“还需要”、植树问题中公路“两旁”和“两端”等字、词、量,粗心的学生通常在没有认真审题的情况下出错。平时要多引导学生细心对比分析,准确审题。
(四)对于有多个或多余已知条件的复杂应用题,要“品”得准确。不仅要懂得整理信息并找准相对应的量,还要会根据问题选择正确的已知数量解决问题。思维不够清晰的学生往往遇到这些题目就会无所适从,胡乱搭配。所以在审题时要引导学生找关联词语或对应量理解两个数量存在的内在关系,排除多余的已知条件,正确解决问题。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咬文嚼字”式的品题审题,是对学生细心的训练,也是对学生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提高。只有学会在审题中认真推敲,品味“片言只语”,才能保证解题的准确(下转第85页)(上接第86页)性,从而提高审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化思成图”——让思考过程有效呈现
画图方式是具体呈现数学思维过程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画线段图等方式,把对题目思考的过程转化成图示直观表达出来,让思考过程有效呈现,帮助解决问题。
(一)列表式呈现,分解复杂的语句
可以让学生用列表的形式呈现已知条件,把题目中包含的所有信息及复杂语句清晰地呈现出来,很容易理解。
(二)图示式呈现,用画图方式分析重点语句
“画图策略”是解决问题中常用的一种数学方法,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老师们经常会应用画图策略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但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应用画图策略来帮助自己解决难题。也正是因为学生对画图策略缺少一定的意识,或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才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
1、画简易图(也称“草图”),图文结合促思考
在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学生在枯燥的文字信息面前如果不会想象,就体验不到将抽象的实际问题转化为具体形象的数学问题这一重要环节。如能通过画简易图的方法呈现已知条件,就能加深理解题意,更易找出解题方法。
2、画线段图,把已知条件有机联系,有助于理清数量关系
画线段图目的是利用线段图的形象性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它是审题的有效策略之一。教师可以着重培养学生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线段图的能力,为日后打下良好的画图基础。审题时要思考如何用线段图把数量关系一一对应表示出来,每条线段对应每一句话,这样画成的线段图思路更清晰。
“解决问题”审题方式的习惯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长期进行有套路的训练才会形成解题的良好习惯。教师只有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不断创设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坚持系统学习和训练,才能克服对“解决问题”的畏难情绪,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小学阶段,学生学好知识固然重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必不可少的。让我们共同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准确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