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德育升华
【作者】 贾玲玲
【机构】 (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治平中心小学)
【正文】 摘 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因此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
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
一、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热情洋溢的赞美,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充分挖掘德育素材,找准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
课文中有许多佳作,对引导学生如何做人,激发学生树雄心、立壮志有很强的教育功能。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包含在语文词语和句子之中的,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那些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和句子,仔细品味,体会其思想内涵,从而达到教育学生、激发感情的目的。
1、理解词句之中浸透德育。
在教学中,抓住最能表现课文思想内容的词句,指点学生品评词句的表达作用,从而领会词句所包含着的思想感情,使学生感染,这也是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很好方式。如在教学《假如》一文时,抓住作者想象“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画…”从作者要给别人画什么,从而体会作者有颗善良的心。“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苦苦等待,饿得哭泣。”从作者同情弱小,从而体会作者有颗同情的心。“他再也不会只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而是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没有双腿怎么办?如果我们没有腿我们会怎样?从没有双腿会怎样,从而体会作者有一颗体谅别人的心。抓住作者的这些善良品质,把德育教育在理解词句之中贯穿。
2、在阅读训练中渗透思想品质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可以通过阅读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如在进行《小熊住山洞》的阅读训练时,让生从朗读中感悟“美丽的森林”、“长满了绿叶”、“开满了花儿”、“结满了果子”、“许多鸟儿”、“一束束美丽的鲜花”。从而使学生想到我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动物。再如进行《谁和谁好》的阅读训练时,让生朗读“谁和谁好?”“藤和瓜好”、“蜜蜂和花好”、“白云和风好”再到“我和同学好”。在朗读中感悟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互相帮助。把德育教育在阅读中渗透。
二、德育教育要体现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
法国作家拉封丹有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春暖衣厚,始则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从这则寓言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做学生的德育工作不能靠粗暴的批评、简单的说教,而应采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疏导方法,在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进行学科渗透,巧妙地将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生命意识教育、谦虚上进教育、责任感教育、荣誉感教育、爱心教育等等寓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改变思想,学习做人。
1、在课堂导入中创设德育情境
“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好的导入能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前提条件,而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导入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手段。如在学习《称赞》一文时,我先表扬了几位学生的表现,接着我又问学生得到别人的称赞心情怎么样?学生说很开心、很高兴,心情很好!我故作恍然大悟的说原来别人的称赞可以使人心情愉悦!有学生就说那我们要经常称赞别人。我就知道我的导入成功了。
2、在课堂小结中营造德育氛围
小节是对一堂课的总结,可以是知识性的,也可以是思想情感方面的。一个有创意的小节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也能更好的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如在学完《画家乡》这一课文时,我总结到:“家乡是一个人的根,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作者们用自己的笔画下了自己心中的家乡,那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你们,对我们故乡又了解多少?对它你又倾注了多少情感?”接着我给学生放了一组“浦江风景”图片,再让他们画画或者写写自己心中的家乡,让同学们对“家乡”这个词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又重读了自己熟悉而又陌生的家乡,从而加深了他们的家园情感。
三、通过语文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德育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低年级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所以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高年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无论是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已走向成熟,独立判断能力增强。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例如举办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这些听、说、读、写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长久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教师应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使学生做到思想、知识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出版社
[3]《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新课程研究》,王深根、毛建华,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
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
一、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热情洋溢的赞美,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充分挖掘德育素材,找准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
课文中有许多佳作,对引导学生如何做人,激发学生树雄心、立壮志有很强的教育功能。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包含在语文词语和句子之中的,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那些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和句子,仔细品味,体会其思想内涵,从而达到教育学生、激发感情的目的。
1、理解词句之中浸透德育。
在教学中,抓住最能表现课文思想内容的词句,指点学生品评词句的表达作用,从而领会词句所包含着的思想感情,使学生感染,这也是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很好方式。如在教学《假如》一文时,抓住作者想象“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画…”从作者要给别人画什么,从而体会作者有颗善良的心。“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苦苦等待,饿得哭泣。”从作者同情弱小,从而体会作者有颗同情的心。“他再也不会只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而是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没有双腿怎么办?如果我们没有腿我们会怎样?从没有双腿会怎样,从而体会作者有一颗体谅别人的心。抓住作者的这些善良品质,把德育教育在理解词句之中贯穿。
2、在阅读训练中渗透思想品质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可以通过阅读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如在进行《小熊住山洞》的阅读训练时,让生从朗读中感悟“美丽的森林”、“长满了绿叶”、“开满了花儿”、“结满了果子”、“许多鸟儿”、“一束束美丽的鲜花”。从而使学生想到我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动物。再如进行《谁和谁好》的阅读训练时,让生朗读“谁和谁好?”“藤和瓜好”、“蜜蜂和花好”、“白云和风好”再到“我和同学好”。在朗读中感悟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互相帮助。把德育教育在阅读中渗透。
二、德育教育要体现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
法国作家拉封丹有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春暖衣厚,始则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从这则寓言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做学生的德育工作不能靠粗暴的批评、简单的说教,而应采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疏导方法,在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进行学科渗透,巧妙地将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生命意识教育、谦虚上进教育、责任感教育、荣誉感教育、爱心教育等等寓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改变思想,学习做人。
1、在课堂导入中创设德育情境
“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好的导入能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前提条件,而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导入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手段。如在学习《称赞》一文时,我先表扬了几位学生的表现,接着我又问学生得到别人的称赞心情怎么样?学生说很开心、很高兴,心情很好!我故作恍然大悟的说原来别人的称赞可以使人心情愉悦!有学生就说那我们要经常称赞别人。我就知道我的导入成功了。
2、在课堂小结中营造德育氛围
小节是对一堂课的总结,可以是知识性的,也可以是思想情感方面的。一个有创意的小节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也能更好的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如在学完《画家乡》这一课文时,我总结到:“家乡是一个人的根,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作者们用自己的笔画下了自己心中的家乡,那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你们,对我们故乡又了解多少?对它你又倾注了多少情感?”接着我给学生放了一组“浦江风景”图片,再让他们画画或者写写自己心中的家乡,让同学们对“家乡”这个词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又重读了自己熟悉而又陌生的家乡,从而加深了他们的家园情感。
三、通过语文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德育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低年级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所以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高年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无论是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已走向成熟,独立判断能力增强。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例如举办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这些听、说、读、写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长久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教师应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使学生做到思想、知识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出版社
[3]《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新课程研究》,王深根、毛建华,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