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作者】 陆文晓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实验中学)


【正文】摘 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个学生养成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力和能力提出新见解、发现新问题。这一点对学生的发展很重要,它有利于学生克服迷信和盲从,树立起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关键词:引领;构想;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就是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数学素材进行具体化的数学构思,进行数学运算,形成数学感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感”,是一种动态的数学思维活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教学中往往为了讲课而讲课,忽略了学生思维的过程,直接将抽象的概念和公式拿出来讲,让学生感觉数学成了空中楼阁,“看不见”也“摸不到”,并认为数学是根本没用的知识。久而久之数学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变成了教室里的“主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呢?
  一、正确引领,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谓发现问题,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自己独立发现和获取知识的过程。问题可以说是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动力。当学生内心产生疑问的时候,会发散思维,开动脑筋,从多方面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平时教学时,我们应尽量采用启发式教学,将要讲解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发现问题的素材,指明探索问题的方向。鼓励学生在探究发现活动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思考、质疑、发现、求证的过程,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数学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合作交流,互相启发
  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由于原有认知水平不同,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和思维方式也不同,因此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也不一样,只有通过合作交流,才能互相启发,共同进步。通过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同学发言,接受别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加上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评价,有利于开阔思路,启迪思维。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升华,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收获。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借助直观,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将抽象性的数学知识变得“实物化”,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进行认知,能够进行实物感触、进行实际操作,在头脑中形成的想象的影像,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初中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图象、声音等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唤起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表象,触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特别是关于立体几何知识内容的学习,如果直白地口述或者板演,既费时费力,又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时就可运用多媒体创设逼真形象的环境,让学生形成立体思维,提高学生的空间立体分析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要灵活地运用教具和学具,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和操作机会,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和现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升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环环相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初中阶段的数学内容主要是通过逻辑论证来展示的,尤其是几何证明和作图都蕴含着逻辑推理过程,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大部分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化抽象理论知识的讲解,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如公式等,多进行例题讲解,以及解题思路方法的讲解,让学生在一种抽象思维的环境下学习。同时,要注重新旧知识的结合,知识内容要环环相扣,不断强化教学内容的逻辑性。
  3、求同存异,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相对于单一刻板、封闭的思维方式而言的,是指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学生经常遇到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的情况。由此我们可以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扩展思维,达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例如,四边形ABCD的两组对边AB、DC延长交于点E,BC、AD延长交于F,BD∥EF,求证:BD被AC平分。仔细分析题干,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该题进行一题多变,如:四边形ABCD的两组对边AB、DC延长交于点E,AC的延长线交EF于点G,且EG=FG,求证:BD∥EF等等,组织学生自主改变题干或者结论,并借助所学的内容进行自主解答,这样不仅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能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小组PK的方式,比一比哪个小组寻求的方法最多,组织学生对试题进行一题多解,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该题进行解答,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自觉思考定理、公式或例题中所省略了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先“猜”后“证”的习惯,鼓励猜想与推测。要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就是证明凡符合题设的所有情况,都能得出结论。要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说明命题不能成立。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在得到正确结论的同时,不断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
  初中生的思维正逐渐走向成熟,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运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打好基础,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数学融入到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