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运用

【作者】 叶承进

【机构】 (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钟鸣中学)


【正文】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提问技巧,通过富有引导性的问题输入,启发学生进入深度学习模式。有效的初中数学教学方式以及问题给与,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保持浓厚的兴趣,还能间接促进学生智力与思考能力的双重开发。本文针对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来进行论证,并进而探讨其实际意义。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式;问题导学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问题导学法教学方式的开展,即在教学时,不单以课本教学内容为主,要致力于课本讲解、问题输入与问题输出双管齐下,全方位保障学生获得成长。创新有效的数学问题提问的方式,要从课本内容的解读中出发,注重挖掘每个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意识,并根据其课堂表现,通过引导性的数学问题给予,促使学生从课本内容的观察与思考中正确理解数学知识点内容,不断收获进步。
  一、教师的提问方式应与学生的思维方式相契合
  初中学生对于数学学科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持久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采用一定的教学方式与之进行互动,适当的问题给予便是其中一种。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多媒体技术与课件的结合使用并未成为教学授课主流,其中占主流地位的教学形式还是以教师讲授数学知识为主,为了改善此类教学方式带来的弊端,课堂可以充分利用数学体验提问式的教学方式,由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对于数学代数、几何学习的兴趣。当然,还要注意的是,课堂主体要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即在进行数学知识的获取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以及兴趣出发,引出一定的问题吸引来学生的关注。
  比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时,教师可直接引用问题导学法,以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求学思维,进而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先设置几个问题进行引导:“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与传统三角形有什么区别?”等问题输出,在课程学习下,学生便可循着教师所给予问题的足迹进行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学习。此时学生亲身思考,教师从旁引导,这种由学生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内容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可以及时发挥学生的思维与求知性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加深学生的理解,并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再比如,在教学“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进行课堂问题的导入。如,教师首先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有仔细地观察过我们生活的世界吗?我们的世界是那么的丰富多彩,我们随时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而后,教师就可以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如地球仪、魔方、金字塔、字典、饮料瓶等图片,并向学生提问:“这些图片中都包含有什么样的图形?”有的学生就回答道:“地球仪是球形的”“魔方是正方体”“金字塔是三棱锥”“字典是长方体”“饮料瓶是圆柱体”等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展开图,而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上述展开图分别对应什么立体图形吗?”学生在思考和回答的过程中,就深入理解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知识。这样,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化情境的导学问题,就有效深化了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知,从而促进了课堂学习效果的提高。
  二、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意识
  初中学生大多缺乏合作学习意识,由于自身数学基础知识薄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意识。课前将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可先进行一个摸底的测试,测试的方式就是关于一些数学基础知识的快问快答,考查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异性。毕竟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是不一样的,基础不一样,在组内发挥的作用也就不同。在进行完摸底测试结束之后,各小组对于自己组内成员们的数学知识掌握水平也就有了大致的了解,根据每个学生基础的不同,在数学习题解答以及其他的任务布置上可做不同程度的区分,总之,几人在数学知识的掌握上要形成一种互补效应。
  教师在具体数学基本任务的布置上,可以按照本堂课的学习主题,充分运用问题导学法教学方式,在学生开始交流之前,教师可以将课程主题任务分发给各小组,小组成员接受课程任务之后,便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提问技巧和思维能力,积极落实。同学之间互相提问,所问所答皆可促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在互相问答中,不仅锻炼了学生们问题的提问技巧方式,而且还直接促使学生查漏补缺,吸收关键知识。当然遇到大家不懂的问题时,可以进行组内的探讨与请教,尽量将课堂知识难点搞清楚并消化吸收。小组成员完成自己的课堂任务后,进行整合,最终将该课程的核心内容、学习经验与小组成员讨论、分享,并提供给老师进行评价和总结。
  例如,在教学“直线、射线、线段”的相关知识时,教师首先可以通过谈话进行课堂启迪,而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讨。如:“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线,而这些线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弯曲的。假如两团毛线中间是一条曲线,我们能不能将他变为一条直线呢?”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小组之间两两同学进行上述问题情境的模拟。再然后,教师还可以提出假设:“如果线球的线是无限长的,这样就形成了一条直线”,而后引导学生在小组范围内讨论直线的性质及它的有关知识,如“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那么它有没有端点呢?”等等,从而深化学生对直线知识的认知。此外,在教学线段和射线之后,教师也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在小组范围内思考:如“射线有几个端点”、“射线的长度是不是固定的”、“能否测量射线的长度”等等。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促进问题导学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教师的提问应与当下的数学教学情境相契合
  为了激发学生对于数学课程内容的兴趣,教师在进行课本内容的有效提问时,问题的内容、提问的方式应该与当下的数学课程内容情境相契合,引发学生聚精会神去思考、去学习。也就是问题的开始,要以当下课本中出现的数学为主,如针对“勾股定理”的问题提出中,尽量与三角形相关知识进行密切联系,避免学生难以理解,甚至混淆。要达成上述目标,首先需要教师读懂教材,在备课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熟悉教学内容,将知识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演绎,并且在教学中教师可直接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交融性与便利性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使得学生在利用相关问题获取知识的过程里,能对当下课本知识了然于心,最后收获更多意想不到的求知新体验。
  例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容教学中,教师首先熟悉教材,做好课件内容,相关课堂问题也应该仔细思考,保证问题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在课堂讲解前,教师可以先给出一条数轴,接着提问问题:“大家想一想要如何确定直线上的点?”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回答,进而由数轴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吸引学生对该内容的关注度,这样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学生能认真思考,加深记忆。教师要从旁鼓励,激发学生的求知自信心。 
  总之,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与开展,能把学生从思维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学生开始重新对待数学课程,对于不懂得的地方先是利用问题,将相关知识串联起来,在思考和实践求解中最终达到心领神会,这样的教学改革不仅方便了学生,而且优质的提问方式助推教学方式传达出更多的课堂信息,可以说,此类教学方式带来的收效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赵英伟,郑琳时.初中数学教育课程与道德教育正确意识的建立和相关发展建议 [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3:68-69. 
  [2]李魏,郑芝琳,冯志.学校对于学生发展所作出的未来计划的现状调研及应对策略[J].教师:课程教育研究,2014(6):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