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轻轻拨动诗人的情弦——浅谈赏析散文诗方略

【作者】 杨雪萍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实验学校)


【正文】  摘 要: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以创设情境巧切入,解读文本谈诗意,品析语言重朗读,拓展延伸抒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散文诗的教学,提高学生对散文诗的赏析能力。 
  关键词:赏析散文诗方略
  散文诗是一种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在本质上看,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的感受和想象的空间。散文诗比散文“内容更精辟,诗情更浓烈,篇幅更短小,语言更优美,意境更深远”;它比诗歌“表现更自由,思维更活泼,联想更丰富,舒展更自如,情感更和谐”。 
  赏析是鉴赏的一个过程,是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读者透过散文诗的语言文字,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鉴于散文诗具有与其他文学样式不同的特点,要赏析散文诗,必须把握好散文诗自身的规律,进行合理的训练。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主要在七年级上册和八年级下册书中集中安排了散文诗的赏析教学。散文诗的课堂教学是教给学生鉴赏方法的教学过程。因此,我尝试以创设情境巧切入,解读文本谈诗意,品析语言重朗读,拓展延伸抒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轻轻拨动诗人的情弦,用直观及形象的方式和学生共同走进散文诗营造的意境中,与诗人真情对话。
  一、创设情境巧切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散文诗由于自身的文体特点,教师更需要在创设情境上多花一些心思。创设教学情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情境不是摆设,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当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如在教学《荷叶 母亲》时,我就特别注重创设情境这一环节。《荷叶 母亲》以花喻人,托物寄情,极其自然地赞颂母亲的爱,母女的情。在导入环节,我就尝试运用多媒体出示了一系列表现母爱的图片,引导学生走进温馨的情境中,并配乐朗诵选自冰心《繁星》、《春水》中有关母爱的诗篇:“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你的春光/ 然而深厚的恩慈/反是他终于沉默/ 母亲啊 /你是那春光么”“我不会弹琴/ 我只静默的听着/ 我不会绘画/ 我只沉寂的看着/我不会表达万全的爱/ 我只虔诚的祷告着”。这样创设情境导入为下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母爱的赞颂提供了导向。
  在教学《海燕》时,引导学生一边欣赏海燕在海上高傲飞翔的图片,一边请学生倾听海燕在海上欢乐叫喊的声音,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并作合理想象,如果你是海燕,你在想什么?这样一来,学生自然走进了本诗的意境中。为进一步理解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做导向。
  在教学巴金的《日》《月》时,我设计了运用多媒体出示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图片,引发学生回忆和讲故事的兴趣,对于这两个民间流传已久的故事,学生早已知道,在讲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学生很容易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总而言之,创设情境导入在散文诗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解读文本谈诗意
  散文诗同诗一样,总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这就需要整体感知,解读文本,准确把握始终要表达的内容。
  首先,从题目着手,了解散文诗的内涵。这是理解作品的基础。题目是反映诗歌内容的窗口,诗歌是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是人想要展现的丰富的内心世界。从题目入手,整体把握文意,也是我教学的习惯,透过题目引导学生思考从题目你明白了什么,如果你来写,你会写些什么?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写的呢?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诗中,在读的过程中寻找答案。如在教学《荷叶 母亲》时,就从题目着眼,提问:“文章的题目叫《荷叶 母亲》,荷叶何以让作者想到母亲呢?文中是怎样说的呢?”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诗歌,在诵读文章结尾的句子的过程中,很容易理解诗歌要表达的主题。又如在教学纪伯伦的《组歌》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歌”的含义,并提出疑问,海浪、雨为谁而歌?为什么而歌?文中是怎么写的呢?总之,引导学生从题目着手,是为了提高学生解读文本,把握文意的能力。 
  其次,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是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选入中学课本的几篇散文诗,如高尔基的《海燕》,巴金的《日》、《月》,鲁迅的《雪》,郭沫若的《雷电颂》等都是作者在特定时期思想情感的反映。因此,在把握文本内涵的时候就需要就是了解作者的生平简历、性格特点,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等相关内容。 以教学《雪》为例:“一九二四年岁暮,北方降雪。作者在日记中写到:‘雨雪, 下午霁。夜复雪。大风吹雪盈空际。’十七天后,题为《雪》的散文诗诞生了。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幅明艳秀丽的江南雪景图,再现了美好童年生活的一幕。对于作者来说,回忆和幻梦中固然有‘美的人和美的事’,但对于作者来说,身处的异常残酷的现实环境更能磨砺生活的意志,激发战斗的豪情。作者写朔方的雪突出其横扫千军、势不可挡的气势,抒发自己战斗的豪情。” 教师适时补充作者的创作背景就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学生自然会想到之前对作者的了解,联想在黑暗的岁月中艰苦卓绝而又令人神往的战斗。
  又如在教学郭沫若的《雷电颂》时,学生对作家的创作背景不是很清楚,就需要及时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他借屈原的独白,鞭挞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了解了文章的创作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要表达的内涵,
  再次,散文诗在写作过程中和诗歌创作一样,作者善于发挥想象,运用象征手法行文,正如高尔基说过:“用象征的形式可以方便和简洁地说出你想说的东西”。无论是鲁迅笔下的“朔方的雪”的那种敢于直面惨淡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的奔放的战斗者的形象,还是郭沫若笔下象征变革的现实力量的“风雷电”,象征人民群众的“洞庭湖、东海、长江”等意象,或有高尔基笔下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海燕”的形象,巴金笔下象征光明、希望的“日”的形象,都是作者把自己对那个特定时代等。因此,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发挥想象,启发和引导学生品评诗歌的意象,把握诗歌中意象的深刻内涵,就成为了理解散文诗内容的关键。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理解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教师也不要在一个意象的理解上过于深究。
  如在教学《雷电颂》时,文中出现的有些意象就不好理解,比如““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类似事物的方法理解意象的深刻含义,讲到这里,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笔下的小岛就像是鲁宾孙漂流记中描写的海中岛屿,那是什么样的地方?学生容易想到没有人烟,无人打扰的地方,我这时再适时启发,作者郭沫若在心中想象出来的这样一个没有人烟,无人打扰的荒岛想寄托什么情思呢?学生能想到是想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是一方净土。
  三、品析语言重朗读
  品析诗文语言,是赏析散文诗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以读代讲是突破难点的不二法门。教师在散文诗鉴赏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讲,通过精讲腾出更多时间来让学生读。 应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感情。每次朗读前,都给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和阅读的要求,学生边读边想, 从读中努力找寻问题的答案。在这过程中,使用多种形式的读,并不断变换朗读形式。如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男女轮读,开火车式读 ,分角色读,默读,轻声读,自由读,配乐朗读等。
  以教学《金色花》为例。这篇散文诗,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整体感知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重读;在小组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金色花在文中是一个什么形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思考:在文中,金色花为妈妈做了什么事?在感受母子深情时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感觉在语气把握上读得好的同学再请他做示范朗读;全班再齐读全诗,感受诗中天真、活泼、机灵的孩子形象和虔诚、善良、慈爱的母亲形象。课程结束前,基本上都能将文章背诵下来了。这样一来,教学的层次分明,教学重点突出,还能调动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感到,我讲得多不如学生读得多,尤其是在教学散文诗时,“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个道理就显得尤为恳切。
  四、拓展延伸抒真情
  散文诗是诗人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而引导初中阶段的学生与诗人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调动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以教学《荷叶 母亲》为例。在突破难点,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时,学生在理解作者将荷叶比作母亲,在描绘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中对母爱地赞颂时,会出现理解不到位的时候,这时,教师适时延伸,补充有关冰心和她母亲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冰心幼时身体孱弱多病,幸亏有母亲细心照顾,才得以存活。母亲的病日重一日,日夜都处在昏迷状态之中。然而,一次当她稍清醒后,竟对冰心说:‘你的衣服太单薄了,不如穿上我的黑驼绒袍子,省得冻着……”冰心泪如雨下’。冰心称她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好母亲中的最好一个。”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爱的表达,母爱可能是一杯热牛奶,可能是出门前的叮咛,可能是丰盛的晚餐,可能是临睡前的问候。引导至此,再次回到诗中,体会作者当时看到荷叶护莲时受到的深深的感动。学生在调动了个人情感体验后,很容易就能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再利用仿句练习,仿照文章最后一段话的句式特点,写出自己对母亲地赞颂之情,拨动诗人的情弦,聆听动人的乐章,和出最动情的诗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上课时一定要先创设情境动情入境,在教学中营造美的情感氛围,拓展延伸书法真情,拨动诗人的情弦,引导学生聆听最动听的心声。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充满感情的教学,才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