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作者】 张 娜
【机构】 (黑龙江省富裕县实验小学)
【正文】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课堂有效性,就会使原本枯燥的数学理论生动鲜活起来,就会使原本单调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从而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继而更加喜欢学习数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在生活中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需求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关键是如何抓住契机,将生活问题数学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班级有几个调皮的学生,上课经常迟到。在学习“连加、连减”时,我故意在上课铃响后将那几个迟到的学生“拦”在门口,然后先放进4个学生,接着又放进3个学生,最后一个“姗姗来迟”的也进了教室,6个学生站成一排。我先进行了一番上课不要迟到的常规教育,然后我问班上同学:“想不想让他们回座位继续上课?”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想!”
那好,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个帮助他们的机会。谁能根据刚才的情景,只用一道算式,求出今天这堂课一共有几个同学迟到,那么他们就可以回座位了,快,帮帮他们吧!
学生听后,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都想帮助伙伴。我有意地将这几个同学安排在其他小组参加学习。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后,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各抒己见,提出了连加的算式,并且掌握了连加的计算方法。这时我趁势让这几位迟到的同学分别回到自己的座位。这样,我既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常规教育,为学生创造了探索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拓展生活视角,碰撞学生学习的思维火花
带领学生放宽眼界,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要使学生的视角从课内生活拓展到课外生活中,这样更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看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等各种物体的认识时,我先利用教室这个空间,让学生说说教室里有哪些物体形状是我们这节课认识的。在认真观察后,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粉笔盒是长方体,有的说讲台上的墨水盒是正方体,有的说灯是圆柱体,还有很多学生拿出了自己的学具盒、文具盒、铅笔盒等多种形状的物体来予以说明。
接着,我又让他们联系课外生活,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形状的物体是你所认识的。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都抢着发言,举了很多物体例子。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那些原本在学生眼中抽象的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
三、在实践运用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在认识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会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因为单纯的数字是枯燥无味的。
特别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对数字的认识。
这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千方百计触动学生对数学的兴奋点。如果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情入手进行数学教学,学生就会感到自然、有趣,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
例如,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作用,如:你今年几岁,家里有几口人,班里有多少个小朋友?你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这样使抽象的数字具体化、情感化,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体会数字丰富的内涵,从而增强了数感。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之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让生活之水滋润学生的心田,使每一个受教育的孩子得到更多的营养,从而茁壮成长。
数学课堂有效性,就会使原本枯燥的数学理论生动鲜活起来,就会使原本单调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从而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继而更加喜欢学习数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在生活中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需求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关键是如何抓住契机,将生活问题数学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班级有几个调皮的学生,上课经常迟到。在学习“连加、连减”时,我故意在上课铃响后将那几个迟到的学生“拦”在门口,然后先放进4个学生,接着又放进3个学生,最后一个“姗姗来迟”的也进了教室,6个学生站成一排。我先进行了一番上课不要迟到的常规教育,然后我问班上同学:“想不想让他们回座位继续上课?”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想!”
那好,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个帮助他们的机会。谁能根据刚才的情景,只用一道算式,求出今天这堂课一共有几个同学迟到,那么他们就可以回座位了,快,帮帮他们吧!
学生听后,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都想帮助伙伴。我有意地将这几个同学安排在其他小组参加学习。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后,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各抒己见,提出了连加的算式,并且掌握了连加的计算方法。这时我趁势让这几位迟到的同学分别回到自己的座位。这样,我既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常规教育,为学生创造了探索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拓展生活视角,碰撞学生学习的思维火花
带领学生放宽眼界,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要使学生的视角从课内生活拓展到课外生活中,这样更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看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等各种物体的认识时,我先利用教室这个空间,让学生说说教室里有哪些物体形状是我们这节课认识的。在认真观察后,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粉笔盒是长方体,有的说讲台上的墨水盒是正方体,有的说灯是圆柱体,还有很多学生拿出了自己的学具盒、文具盒、铅笔盒等多种形状的物体来予以说明。
接着,我又让他们联系课外生活,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形状的物体是你所认识的。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都抢着发言,举了很多物体例子。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那些原本在学生眼中抽象的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
三、在实践运用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在认识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会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因为单纯的数字是枯燥无味的。
特别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对数字的认识。
这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千方百计触动学生对数学的兴奋点。如果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情入手进行数学教学,学生就会感到自然、有趣,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
例如,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作用,如:你今年几岁,家里有几口人,班里有多少个小朋友?你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这样使抽象的数字具体化、情感化,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体会数字丰富的内涵,从而增强了数感。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之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让生活之水滋润学生的心田,使每一个受教育的孩子得到更多的营养,从而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