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落实“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
【作者】 郭欣彤
【机构】 (黑龙江省富裕县励志民族中学)
【正文】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自2012年以来,“自主互助”的课堂教学模式就全面发展起来,那么如何打造高效“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笔者在尝试过程中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
首先,设置问题要有梯度。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如果问题设置都过于简单,对于层次高的学生就得不到提高;而如果设置的问题都过于难,又会打消一些层次比较低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设置探究问题时,既要有基础题,也要有拔高题。基础问题用于帮助学生奠定基础,掌握本节课基本知识要点,拔高问题用于拓展学生探究的能力,同时对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以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问题当中的行程问题为例,为了巩固学生对于行程问题当中的典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基本认知,我先设置了两个比较简单易懂的问题。
问题一:甲、乙两地相距1 500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其中吉普车每小时行60千米,是另一辆客车速度的1.5倍.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这是行程问题中的第一类典型问题——相遇问题。问题比较浅显易懂,学生一般都有能够通过自主探究自己总结出相遇问题的关系式,即: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AB两地间的距离.
问题二:甲、乙两名同学练习百米赛跑,甲每秒跑7米,乙每秒跑6.5米,如果甲让乙先跑1秒,那么甲经过几秒可以追上乙?
这是一个典型的追及问题,学生同样可以独立完成并且自主归纳出这类题型的关系式:乙先跑的路程+相距的距离=甲跑的路程。通过以上两个问题,学生们对于行程问题当中的相遇和追及问题有了一个基本认知,并且学会了找等量关系式的方法。
然后再乘胜追击,完成问题三:甲、乙两人从A,B两地同时出发,甲骑自行车,乙开汽车,沿同一条路线相向匀速行驶。出发后经3 时两人相遇。已知在相遇时乙比甲多行了90千米,相遇后经1时乙到达B地。问甲、乙行驶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完成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找出等量关系式,由于这道题比较复杂,这时小组之间的互助学习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小组互助合作共同完成这个问题。
从以上三个问题的设置来看,既让中等生甚至是学困生得到了锻炼,让他们也自主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也让优等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同时,优等生也充分的带动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梯度的设置问题,从而真正的达到创造自主互助的学习型课堂的目的。
其次,教师要掌握好分寸,不要喧宾夺主。很多教师习惯了以往的老师教,学生学的老的教学模式。在转换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部分教师急于求成,对于应该让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他们往往先学生一步讲出来,这样长此以往,又走了原来的老路,“自主互助”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教师又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因此,互助交流,深入探究才是一节课的核心部分。应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究知识,形成能力,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成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学习收获、感想、体会和困惑,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点拨、引导、纠正、强化学生对重点、难点和易错点的理解,以及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这个过程将要二十分钟左右,但是这二十分钟要保证真正花在学生交流上,而不是花在教师的讲解中。这样才能真正的突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最后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科学建组,竞争合作。一般地,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中,学习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各小组自己制定规则,以优带差、以优促差是所有小组共同的规定;一般地,组长带最差的,副组长带稍差的,遇到有全班展示的机会,组长和副组长都是先让给帮扶对象,然后自己再补充。自从实行小组自治,解放了学生头脑,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构建起多元开放、充满合作与交流的小组集体文化,形成了有利于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具有内在凝聚力和群体个性的、生动活泼的良好环境,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益。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给我们教师带来新的气息,给课堂带来了生气,它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满堂问”。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参与学习,自主探究,快乐获取知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素质都得到了提高。由此看来,教育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时代在变迁,学生也在随时代改变。如果我们仍守着老一套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必然不佳。教学方法应该是灵活的,今后我们更应该自觉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实事求是地分析教育教学的观念和行为,查找教育教学思想、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阻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因素,切实改进课堂教学,为创建行之有效的、具有学科特点的课堂而努力。
首先,设置问题要有梯度。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如果问题设置都过于简单,对于层次高的学生就得不到提高;而如果设置的问题都过于难,又会打消一些层次比较低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设置探究问题时,既要有基础题,也要有拔高题。基础问题用于帮助学生奠定基础,掌握本节课基本知识要点,拔高问题用于拓展学生探究的能力,同时对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以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问题当中的行程问题为例,为了巩固学生对于行程问题当中的典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基本认知,我先设置了两个比较简单易懂的问题。
问题一:甲、乙两地相距1 500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其中吉普车每小时行60千米,是另一辆客车速度的1.5倍.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这是行程问题中的第一类典型问题——相遇问题。问题比较浅显易懂,学生一般都有能够通过自主探究自己总结出相遇问题的关系式,即: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AB两地间的距离.
问题二:甲、乙两名同学练习百米赛跑,甲每秒跑7米,乙每秒跑6.5米,如果甲让乙先跑1秒,那么甲经过几秒可以追上乙?
这是一个典型的追及问题,学生同样可以独立完成并且自主归纳出这类题型的关系式:乙先跑的路程+相距的距离=甲跑的路程。通过以上两个问题,学生们对于行程问题当中的相遇和追及问题有了一个基本认知,并且学会了找等量关系式的方法。
然后再乘胜追击,完成问题三:甲、乙两人从A,B两地同时出发,甲骑自行车,乙开汽车,沿同一条路线相向匀速行驶。出发后经3 时两人相遇。已知在相遇时乙比甲多行了90千米,相遇后经1时乙到达B地。问甲、乙行驶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完成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找出等量关系式,由于这道题比较复杂,这时小组之间的互助学习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小组互助合作共同完成这个问题。
从以上三个问题的设置来看,既让中等生甚至是学困生得到了锻炼,让他们也自主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也让优等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同时,优等生也充分的带动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梯度的设置问题,从而真正的达到创造自主互助的学习型课堂的目的。
其次,教师要掌握好分寸,不要喧宾夺主。很多教师习惯了以往的老师教,学生学的老的教学模式。在转换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部分教师急于求成,对于应该让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他们往往先学生一步讲出来,这样长此以往,又走了原来的老路,“自主互助”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教师又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因此,互助交流,深入探究才是一节课的核心部分。应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究知识,形成能力,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成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学习收获、感想、体会和困惑,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点拨、引导、纠正、强化学生对重点、难点和易错点的理解,以及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这个过程将要二十分钟左右,但是这二十分钟要保证真正花在学生交流上,而不是花在教师的讲解中。这样才能真正的突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最后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科学建组,竞争合作。一般地,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中,学习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各小组自己制定规则,以优带差、以优促差是所有小组共同的规定;一般地,组长带最差的,副组长带稍差的,遇到有全班展示的机会,组长和副组长都是先让给帮扶对象,然后自己再补充。自从实行小组自治,解放了学生头脑,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构建起多元开放、充满合作与交流的小组集体文化,形成了有利于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具有内在凝聚力和群体个性的、生动活泼的良好环境,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益。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给我们教师带来新的气息,给课堂带来了生气,它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满堂问”。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参与学习,自主探究,快乐获取知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素质都得到了提高。由此看来,教育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时代在变迁,学生也在随时代改变。如果我们仍守着老一套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必然不佳。教学方法应该是灵活的,今后我们更应该自觉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实事求是地分析教育教学的观念和行为,查找教育教学思想、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阻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因素,切实改进课堂教学,为创建行之有效的、具有学科特点的课堂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