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漫谈

【作者】 陈承超

【机构】 (广西容县六王镇温风小学印底分校)


【正文】摘 要: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观念是几何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探索思维观念培养的策略就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念,帮助儿童理解、探索,把握思维,有利于促使小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的空间,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但“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学生从认识物体到会认识图形的本质特征,需要教师的引领,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空间观念;思维;观察;感知
  一、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知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对图形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丰富的现实原型的直觉观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原型,帮助学生积累几何形体丰富的感性经验,具体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立足生活经验
  学生所接触过的与空间图形有关的生活经验是发展其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在认识图形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唤醒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例如,在教学《射线的认识》时,首先将电筒光射向木板,请学生说一说这束光线的端点在哪儿?接着抽去木板,请学生继续观察,说说现在这束光线的特点。在学生初步感知射线的基础上,又请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哪儿也见过射线?根据学生的回答呈现出以一束束光线为主题的夜景图,每束光线都从地面上的某一点射向天空,射得很远,看不到尽头。具体的生活现象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首次感知时就对射线有了鲜明、准确的把握。
  2.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教学,培养学生想象和空间思维能力。
  利用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观念不可缺少的途径。因为实物、模型能使空间形式在学生头脑中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日积月累,学生逐步做到离开实物、模型,也能进行空间形式的思考了。例如,在体积概念的教学中,首先应该让学生理解“空间”、“空间大小”的实际意义,然后理解体积的意义。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实物的作用,将装得满满的书包塞在课桌里后,用手摸摸课桌里剩余的部分,发现课桌里很难放其他东西了,说明书包占据了一定的空间。然后比较书包与文具盒在课桌中所占空间的大小,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这就是物体的体积。这样借助实物进行感性
  体验,学生获得了深刻的空间知觉,为发展空间观念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多观察物体,并自己动手制作实物,进行有效拼图,形成思维观念
  思维观念的建立一般是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因此,学生在学习认识图形时,要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指导观察活动,积累丰富的表象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
  1.精心设疑,让学生有机会多观察、勤思考。
  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持久的观察,是建立思维观念的基础。在教学话动中,教师要有目的地提供观察对象,组织、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观察图形观察实验。特别是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自然界的物体,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几何图形来自自然,来源于生活,与我们息息相关。观察中,通过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的方位的感知,以及对视图的初步认识,积累丰富的几何知识,理解现实的三维空间,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现实的生活空间和常见的立体与平面图形。例如怎样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没有给长方体下定义,而是通过课木中图形的观察,指出某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但是由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所组成的立体不一定都是长方体,所以在教学时,就要拿出学生热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实物,如装食品的纸盒、铅笔盒、保健箱等,引导学生按面、棱、点的顺序一一观察。然后把作为教具的空纸盒展开成平面图(相对的面和相对的棱课前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让学生观察、比较一下,着重加深对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的认识,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里得到全面的反映,从而使学生对长方体的理解更加深刻。接着再引入正方体的知识,学生通过对实物和平面展开图的观察,突出正方体这一属概念所具有的,区别于其它概念的性质是长、宽、高都相等,并且能了解正方体和长方体之间的关系。
  2.开展操作活动,掌握物体特征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念,只凭观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实物。
  培养学生思维观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话动,设计让学生自己去摸一摸、折一折、量一量、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移一移、比一比、做一做等实验活动,促使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协同话动,从而可以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感知几何形体的特征、大小及其相互位置关系。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下转第77页)(上接第78页)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最后教师水到渠成地指导学生画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简易图。这样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学生把握住物体的特征,形成空间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三、实际应用,发展观念
  在对图形充分感知,形成表象的基础上,学生完成了对图形的建模。但并不能到此为止,还要让学生学会灵活应用。在具体的应用中,学生往往又要把脑中的模型进行再次转换,转化成题目中所描述的立体实物,进而有的放矢地进行解题。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利用实物模型,从不同方位进行观察,并画出平面图形。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再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学生的空间观念就在这一次次想像中得到发展。
  1.拓展练习设计,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观念。
  好好挖掘,常规习题往往也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就要求教师拥有一双慧眼,不就题论题,为完成任务匆匆而过,而是善于发现普通习题中蕴涵着的开放因素,为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有效发展。学生身心愉悦、情意自由、主动积极地进行灵活、创造性地思维,在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有效培养,形象思维逐步提升为抽象思维。
  2.重视实际应用,有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完成数学建模,获取知识后及时安排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可使学生获得的结论、特征、方法更为深刻,进而内化为一种稳定的、清晰的知识结构,成为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广西教育》201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