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究
【作者】 卢贵飞
【机构】 (广西容县自良镇同江中心小学)
【正文】摘 要:要构建语文有效课堂,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应该以课程改革为动力,以新课标为依据,从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出发,把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作为目标,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成长奠定良好的语文基础。
关键词:语文;有效教学;实践;探究
农村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我们的语文课堂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了一阵阵欣喜与激动,理性地思考这几年我们的课改之路,在热闹与自由的背后,折射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某些缺憾,因此,自然会把目光投向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师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下面,笔者就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充分利用教学工具 ,事半功倍
教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工具, 是教师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辅助手段, 恰当地使用教具会化抽象为形象, 化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中, 最好的教具是什么? 大多教师都会首先想到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和手段,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以其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的优越性不断地征服着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多媒体的运用, 可以从视觉转到声觉, 从静止的画面转到动态的画面, 确实给孩子带来美的感受, 尤其对于中低年级学生, 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可是, 实际条件限制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可能每堂课花大力气去做
复杂的课件。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动手制作, 补充丰富教具。一年级除了跟教材配套使用的课文插图就是拼音卡片, 我在教学中自己做了字号不同颜色不同的卡片。这样在上课时, 用卡片可以玩出不同的游戏, 比如找朋友, 摘果子, 捉迷藏等游戏。在游戏中反复让学生认, 反复读, 趣味盎然地认识方块字, 这样比单一地看粉笔字认读要有趣得多。
二、适度拓展,坚持练笔
我们都知道,“语文,语文,语言文字能力是根本。”小学阶段语文的奠基作用说到底就是在掌握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完成的。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时有限,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用在识字、写字、读书、习作、口语交际上,把语文课上得既生动活泼,让每个学生的各种感官特别是头脑真正动起来,又扎实有效,向每个40分钟要效率,要质量。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课堂内的训练量太少,课堂内动笔时间太少。我们要克服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顽症,每篇课文学完后,要腾出8—10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书面语言练习。教师要从检测三维目标综合达成情况和学生思想、情感、语言生成情况的视角,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情境性的语言书面练习题,让学生写一组句群或一个语段。这种练习要具有创造性、开放性和综合性,能激发学生产生情境性和个性化的语言。
三、抓住“文眼”,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朗读、体验、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因此,笔者认为语文学习中的体验与感悟要真切,倡导个性化体验,这一目标的实现只能靠“潜心会文本”。即通过反复地读,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触摸情感的脉搏。读是感悟与体验的前提与基础。不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好,就不能通过语言来认识事物之间、人物之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要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必须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一遍又一遍地读书消化,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后才有独特的、有见地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挖掘时间长,挖掘的艰辛,永不放弃的信念,以及对儿子深深的爱等情感。笔者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领读、引读、组织学生有感情个别读,把学生的感悟、体验不断推向文本,并且适时地设计了一个补充句子的练习: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在这36个小时里,他顾不上( ),顾不上( ),顾不上( ),甚至连( )都顾不上。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他心里反复念叨着的一句话是( )。这样设计引导学生感悟,既是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的,又是对文本的再创造和深加工;既使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学生心灵深处的话语,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样的言语实践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言、思维和精神的同步发展,达到了“训练”和“感悟”比翼齐飞的境界。
四、定位年段要求,在对话互动中生成情感,生成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要在互动中生成思想,生成情感,生成语言。这种对话是基于充分朗读、体验、感悟的对话。
现实教学中,可能是由于考查教学效果方式的缘故,我们常常低估现在学生的水平,到小学中年级仍然将课文“咀嚼得很碎”,“一口一口喂给学生”。笔者认为,到小学四年级下半学期,应该选择一些足以统领全文的大问题,对学生更放手些。在教学《春日偶成》这首诗时,请学生把古诗读准读通以后,笔者就提出一个直奔作者写诗动机的大问题:读读这首诗,你感受到当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一下子就能在短短的四句诗中找到“乐”字。“乐”是这首诗的灵魂,于是在“乐”的笼罩下,学生开始“乐在诗中”地寻找能让诗人“乐”的美景,开始“乐此不疲”地在诗中寻找能让诗人偷着乐的理由,最终体会到原来作者是在美丽的春景中自得其乐。
五、 关注课堂及时反思, 调整教学方式
其实, 教学反思不是做给人看, 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是为了这一茬又一茬的孩子, 是对他们的责任使然。 反思一些什么内容? 1.我们可以反思成功得意之处。 如教学中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做法, 课堂上一些精彩的师生对答、 学生争论等,论文格式 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原则运用的体会。2.我们可以反思失误之处。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等等。3.我们可以反思学生见解。学生的一些独到的见解犹如智慧的火花不仅能启发同伴, 对教师的教学也有开拓思维的良好作用。如课堂上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对世界的独特感受, 是一种丰富的可贵的课程资源, 也都是教师可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料。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要为此搭建平台,做好铺垫,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只有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潜能的开发、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同时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与发展,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第四卷第八期
[2]《语文新课程标准》,2001版
关键词:语文;有效教学;实践;探究
农村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我们的语文课堂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了一阵阵欣喜与激动,理性地思考这几年我们的课改之路,在热闹与自由的背后,折射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某些缺憾,因此,自然会把目光投向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师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下面,笔者就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充分利用教学工具 ,事半功倍
教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工具, 是教师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辅助手段, 恰当地使用教具会化抽象为形象, 化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中, 最好的教具是什么? 大多教师都会首先想到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和手段,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以其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的优越性不断地征服着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多媒体的运用, 可以从视觉转到声觉, 从静止的画面转到动态的画面, 确实给孩子带来美的感受, 尤其对于中低年级学生, 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可是, 实际条件限制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可能每堂课花大力气去做
复杂的课件。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动手制作, 补充丰富教具。一年级除了跟教材配套使用的课文插图就是拼音卡片, 我在教学中自己做了字号不同颜色不同的卡片。这样在上课时, 用卡片可以玩出不同的游戏, 比如找朋友, 摘果子, 捉迷藏等游戏。在游戏中反复让学生认, 反复读, 趣味盎然地认识方块字, 这样比单一地看粉笔字认读要有趣得多。
二、适度拓展,坚持练笔
我们都知道,“语文,语文,语言文字能力是根本。”小学阶段语文的奠基作用说到底就是在掌握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完成的。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时有限,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用在识字、写字、读书、习作、口语交际上,把语文课上得既生动活泼,让每个学生的各种感官特别是头脑真正动起来,又扎实有效,向每个40分钟要效率,要质量。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课堂内的训练量太少,课堂内动笔时间太少。我们要克服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顽症,每篇课文学完后,要腾出8—10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书面语言练习。教师要从检测三维目标综合达成情况和学生思想、情感、语言生成情况的视角,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情境性的语言书面练习题,让学生写一组句群或一个语段。这种练习要具有创造性、开放性和综合性,能激发学生产生情境性和个性化的语言。
三、抓住“文眼”,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朗读、体验、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因此,笔者认为语文学习中的体验与感悟要真切,倡导个性化体验,这一目标的实现只能靠“潜心会文本”。即通过反复地读,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触摸情感的脉搏。读是感悟与体验的前提与基础。不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好,就不能通过语言来认识事物之间、人物之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要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必须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一遍又一遍地读书消化,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后才有独特的、有见地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挖掘时间长,挖掘的艰辛,永不放弃的信念,以及对儿子深深的爱等情感。笔者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领读、引读、组织学生有感情个别读,把学生的感悟、体验不断推向文本,并且适时地设计了一个补充句子的练习: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在这36个小时里,他顾不上( ),顾不上( ),顾不上( ),甚至连( )都顾不上。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他心里反复念叨着的一句话是( )。这样设计引导学生感悟,既是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的,又是对文本的再创造和深加工;既使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学生心灵深处的话语,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样的言语实践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言、思维和精神的同步发展,达到了“训练”和“感悟”比翼齐飞的境界。
四、定位年段要求,在对话互动中生成情感,生成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要在互动中生成思想,生成情感,生成语言。这种对话是基于充分朗读、体验、感悟的对话。
现实教学中,可能是由于考查教学效果方式的缘故,我们常常低估现在学生的水平,到小学中年级仍然将课文“咀嚼得很碎”,“一口一口喂给学生”。笔者认为,到小学四年级下半学期,应该选择一些足以统领全文的大问题,对学生更放手些。在教学《春日偶成》这首诗时,请学生把古诗读准读通以后,笔者就提出一个直奔作者写诗动机的大问题:读读这首诗,你感受到当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一下子就能在短短的四句诗中找到“乐”字。“乐”是这首诗的灵魂,于是在“乐”的笼罩下,学生开始“乐在诗中”地寻找能让诗人“乐”的美景,开始“乐此不疲”地在诗中寻找能让诗人偷着乐的理由,最终体会到原来作者是在美丽的春景中自得其乐。
五、 关注课堂及时反思, 调整教学方式
其实, 教学反思不是做给人看, 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是为了这一茬又一茬的孩子, 是对他们的责任使然。 反思一些什么内容? 1.我们可以反思成功得意之处。 如教学中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做法, 课堂上一些精彩的师生对答、 学生争论等,论文格式 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原则运用的体会。2.我们可以反思失误之处。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等等。3.我们可以反思学生见解。学生的一些独到的见解犹如智慧的火花不仅能启发同伴, 对教师的教学也有开拓思维的良好作用。如课堂上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对世界的独特感受, 是一种丰富的可贵的课程资源, 也都是教师可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料。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要为此搭建平台,做好铺垫,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只有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潜能的开发、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同时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与发展,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第四卷第八期
[2]《语文新课程标准》,20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