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真味”课堂

【作者】 鲁雪梅

【机构】 (新疆第六师五家渠市一0二团学校)


【正文】摘 要: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回归本色,充满着浓浓“语文味”。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儿”,应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精心默读、动情诵读的“读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这样才能把语文的灵动蕴藉、斑斓多彩真正展现在语文课堂中,回归语文课纯纯的本色。
  关键词:语文味;阅读指导;品词赏句;课堂练笔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还语文课堂以生动活泼的气氛,还学生以学习的乐趣。
  近几年来,由于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转变,老师的教法不断创新,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局面。但热闹背后,欠缺语文品味:阅读课堂日益走向繁闹,各类“新”的教学名词纷至沓来,“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开始“乱花渐欲迷人眼”。?其实,不管课堂怎么改革,语文味永远不能改,而且要越改越浓。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回归本色,充满着犹如扑面而来的春风般的“语文味”。
  “一切伟大的真理、伟大的训诫,其实都是最容易明白的;一切好的学习方法,其实都是常规的。”“语文味”的课堂就是立足于文本的言语,符合学生的认知,营造良好的言语氛围,引导学生咀嚼感知言语,激活学生认知的体验,生成学生的言语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接受其负载的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即表现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课文恰到好处的言语。入选课本的文章,文质兼美,特别是他们的言语更具鉴赏性。教师应有意识地将一篇作品的言语推至学生注意力的中心,体会运用——不是分析语言的表面特征(词性、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的神奇效果。品味点可以是文章中的精彩句段,可以是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可以是句式上的有意变化,可以是修辞上的别具一格等凝聚着作者的心血的言浯。品味的方法常用的是比较法,增删补换,和原文对比,显出优劣,再结合感情朗读,”使其言皆出于我口”,“使其意若出于我之心”,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那么言语对象的形态、句式、语调、含义等自然就能够充分地内化为品读主体的语感图式之中。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地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语文味儿”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那么,如何使阅读课具有“语文味儿”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阅读指导——读有“味”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五家渠一小刘钊老师上《伯牙绝弦》一文时,虽然全文只有77字,5句话。但在初读课文时还是非常舍得花时间,从指导读准课题着手,让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然后又聚焦难读的句子,细致指导学生断词断句,扎扎实实把课文读正确。最后让学生分组齐读全文,展示初读的效果。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课文,在顺利落实初读课文目标的同时,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水到渠成地把握住了,这就充分发挥了老师的引导作用。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抑扬顿挫、琅琅书声应该是语文课上所特有的一道风景线。朗诵是一种语言艺术,是把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是把平面语言转化为立体语言的活动。朗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提高自审能力;朗诵还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巩固、系统化;朗诵有助于提高听、说、写及整个阅读能力;朗诵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有利于发展思维力,创造力。
  只有“熟读”才会“精思”。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最直观表现莫过于一个人的语感如何,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多诵读,熟读成颂,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重要,只有让学生有了兴趣,学习才会有主动性,我想只要用心为学生营造阅读氛围,进行精读,用文学的情愫打动学生。同时,尊重童心,强化阅读意识,以写促读提升阅读快感。学生的阅读兴趣定会大大增加。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姑娘》后,教师可介绍《安徒生童话选》;学了《海伦·凯勒》后,教师可介绍《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了《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后,可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爱因斯坦的生平和故事……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4、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阅读教学精读阶段的重要目标。感悟能力,是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
  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朗读的示范作用。有些章节学生读不好,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做示范,“把文本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而又整体的了解”。其次,让学生品味词语使用的精妙。“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也就是说感悟词语要联系语言环境,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要让词语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最后,让学生在读中投入自己的情感和智慧,读出情趣和理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二、品词赏句——品有“味”
  叶澜老师曾经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语文的本色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发展学生的语言。在阅读中,只有让学生不断地触摸语言、品味语言,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和感悟,享受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语言品味能力指的是词语品味能力、句子品析能力和文段品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品味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朗读感悟法、删换对比法、情境体会法、丰富想象法等。方法无所谓好坏,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无论是品词还是赏句最重要的都是抓住关键词,反复的读,就能了解意思。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个道理不假,反复的读,使学生逐渐加深印象,对文章的内容就有所了解。
  课文中的语言就像沙滩上的一颗颗贝壳,是那么丰富;又像一颗颗发光的钻石,是那么精湛,那么引人入胜;还像一杯杯龙井茶,耐人寻味。丰富、精湛、耐人寻味的语言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田?品——品词赏句!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才会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课堂中品词赏句应该要像竹石一样“咬定青山不放松”。
  三、课堂练笔——写有“味”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课堂小练笔,能有效地打通阅读与作文的壁垒,通过激发兴趣,降低难度,化整为零,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学生书面语表达能力训练,将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情趣相融的氛围下不知不觉地形成较强的书面语表达能力,因而深受语文教师的欢迎。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因文而异,拓展学生练笔空间,为孩子广开“写”路,巧妙地练,恰到好处地练。在练笔时能准确把握练的时机,练在当练时,练在理解的深入处,练在情感的共鸣处,练在主题的升华处……教师虽不问一句,不着一语,却能使学生沉浸在情感的波澜里,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飞翔在想像的王国里,自读自悟自写。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写作的历练在乎多练,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的写作——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做不可——”而课堂小练笔恰恰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课文的有关写法或内容,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及想象中的事物用简短的、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灵活、简捷的训练形式,因它具有“小、活、快、多”等特点,并与大作文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和水平,因而成为作文教学的“轻骑兵”。所以,写是语文的灵魂,是语文价值的体现,是最能体现语文特色的一个方面。语文课的“写味”,应该体现三个方面:摘抄积累、模仿练笔、人文创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爱好,以多向思维取代单向思维,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冷静的分析,将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读,去品,从而进入文本。这中间,教师的情感投入至关重要的。语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语文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浪漫主义情怀。语文教师必是一个感情丰富并学会“煽情”的人。语文教师还需要能够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了解教材的同时了解学生,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让语文课堂有滋有味,让“语文味儿”诗意地栖息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
  参考文献:
  [1]王松泉等主编:《语文教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程少堂:《“语文味儿”理论构想》,《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13期
  [3]程少堂:《语文味研究回顾》,《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10
  [4]程少堂:《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第17期。
  [5]吉春亚:《“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中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5年2期
  [6]程少堂《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新起点》《中华读书报》2003.7
  [7]姜国忠《语文味品咂教学与教师修养》《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5.02
  [8]李勇《我理想中的语文味的课堂》网上文章
  [9]秦建新《个性化与语文味》《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