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探讨

【作者】 张润祥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第一中学)


【正文】摘 要: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指的是人类自我的关怀,主要表现是尊重人的价值、尊严、关心人类,重视人类遗留的精神文化精神,是对全面发展理想人格的塑造和肯定。在人文素养中,人文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内容。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精神
  众所周知,历史学科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做人道理,如孔子就是古代中国最早的人文主义者,尤其是他提倡“仁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历史人物,他们所表现的都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虽说在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中历史学科有其独特优势,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中,其优势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甚至其给人文精神培养造成了严重的阻碍。最近几年,学生由于家庭教育和关爱的缺失,在校园里,一些学生因某些小事情想不开就跳楼自杀,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令人唏嘘不已。有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而错杀了自己的同学,结果毁掉了两个花样少年,也毁掉了两个家庭。这些事件的存在和发生难道不令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不寒而栗吗?因此,本人秉着教学相长的理念,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就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1. 新课改对学科的要求
  新课改内容中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既要求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又需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同时,通过新课改对历史学科的重新定位,帮助学生以全面的视角从历史中汲取人文价值,理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密切关联,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确立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健全学生人格的要求
  教育本身属于提升、发展与完善学生的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是《标准》中的学科要求,也是未来历史教育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依托历史所具备的独特教育功能,为学生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通过课程教育对历史进行回顾与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健全的人格。
  3. 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快速变革,面向未来的高科技已然实现了对社会的渗透,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但是“以人为本”仍然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人作为社会的基础单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具有良好素质和人文素养依然是最根本的要求。而人才的培养来源于教育,在时代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更需要依托历史学科教育,不断契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使历史学科中的人文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1. 钻研教材内容,挖掘人文内涵
  高中历史教学不仅发挥着历史知识的传递作用,同时还具备了重要的人文教育功能。因此,在历史学科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依托教材中丰富的教学内容,并实施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进行加工,以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特点,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深度学习兴趣,帮助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挖掘人文教育资源时,教师应该对照教学目标形成明确的指向性,大胆取舍,既要突出历史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又要彰显出时代、民族和阶级精神的内容。另外,在实施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环节中,还应该重视不同国家、时代及历史发展阶段中所展现的人性光芒,以便于在教学中贯彻“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原则,使学生的人文素养获得提升。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战前政治、经济、军事等史料的分析,引发学生“勿忘国耻,强国富民”的情怀,让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激发内在的精神发展。
  2. 借鉴人物分析,培养人文精神
  历史是对人类社会的真实反映,其中涉及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人物分析素材。历史教学不能脱离对历史人物的分析,否则将使教学变成空洞乏味的说教。对典型历史人物的分析不仅是教学的需要,更是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样板,其积极的示范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例如,必修1中有倡导仁爱思想的孔子、精忠报国的岳飞、航海先驱郑和、近代禁烟英雄林则徐、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等,通过分析众多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特点,让学生既可以通过人物与历史事件、阶段相衔接,又能够从历史事件中对人物产生深刻的理解。事实上,对历史人物身上的超凡精神的借鉴,或者是坚定的信仰、崇高的价值观等,这些都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发挥重要作用。
  3. 优化教学结构,提升人文素养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应该契合新课改实际,营造平等、和谐、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通过灵感与创造思维的激发,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一方面,要善于在自主学习中提升人文素养。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质疑和思考,真正做到润物无声。例如,在教学“祖国统一大业”时,教师可以借助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另一方面,要善于在问题探究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高中历史学科涉及的层次更深,这就需要教师尝试应用问题教学模式,以逐步引导学生对人文素材进行探究与思考,从而形成人文精神。仍以必修1中的“鸦片战争”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探究性问题:19世纪的帝国主义为何会将魔爪伸向中国?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为何不堪一击?通过问题使历史教学走向深入,克服了学生对史实的浅层认知。
  历史学科是提升学生人文精神的优势学科。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与发展,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充分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并将学习自主权交还到学生手中。只要我们根植新课改精神,着眼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一定会在历史学习中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柱昆.浅议高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2).
  [2]杨俊芳.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教育现代化,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