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在唐诗宋词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 卢燕燕

【机构】 (广西贵港市平南县寺面镇初级中学)


【正文】  摘 要:唐诗宋词本身就是良好的德育教育素材,因此在教学的时候,不仅仅要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和情感,更要以此为契机,有效展开德育教育。为此,文章以“唐诗宋词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分析,就如何切实实现唐诗宋词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提出建议与对策,以供大家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唐诗宋词;教学;德育教育
  唐诗宋词可以说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往往都是情感的真切表达,也正是因为如此,如何教师能够以唐诗宋词的教学为切入点,立足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有效展开德育教育的话,势必产生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一、利用古诗词,对小学生进行爱国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一直是德育教育中亘古不变的永恒话题,也正是因为爱国主义精神,中国民族才得以蓬勃发展。在唐诗宋词的教学中,不乏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就是告诉我们国家的兴衰与每一个炎黄子孙息息相关,虽然文人墨客身处江湖,但始终抱有赤子之心,陆游就是典型的代表。虽然位置卑微,但是忧国忧民之心从来没有改变过,更是用笔墨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篇。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是源于陆游的《书愤》,其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就是虽然壮志在心,但却真正难酬的遗憾与怨恨。“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更是可见虽然已经人到中年,但是忧国之心却从未泯灭,听着大作的风雨,想象着自己率领百万雄兵去收复中原失地,拳拳爱国之心可昭日月
  二、借助古诗词,教育学生热爱农村,热爱乡村田园生活
  乡村生活悠然自得、淳朴闲适;乡村自然风光幽静亲切、恬静自然,是田园众多诗人和大量田园诗词滋生繁衍的乐土。小学生德育教育就应立足乡村生活和乡村自然风光,教育他们热爱乡村生活,热爱哺育自己的家园。义务教育课标版语文教材,选编了众多优美的描绘和赞颂田园生活与田园风光的诗词,这是进行德育渗透与教育的不可多得的素材。
  杜甫“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都描绘了乡村田园风光的美好,读来春意阑珊,亲切自然,情趣盎然;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更是通过对于粗笔勾勒手法的运用,描绘了乡村四月农忙耕作图画,寥寥十数字就把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热爱表露无遗;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乡村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诗句,在意趣横生、意味深远的白描手法下,把农村儿童天真纯朴的情趣和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活脱脱地展现在乡村孩子面前;吟咏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句,为我们呈现的是一幅江南水乡烟雨朦胧的早春垂钓图,如此幽静闲适的环境,如此安闲自在的情趣,谁还去羡慕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呢?
  三、借助古诗词,培养学生关心民生疾苦,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一部中华民族的发祥发展史就是一部劳动人民的奋斗创业史。在勤劳朴实、善良憨厚的劳动人民身上,闪烁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不能摈弃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诵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时,我们在引导学生知道劳动的艰辛,珍惜劳动成果的同时,更要引导他们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种一粒粟,夏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蚕妇》)等诗篇都采用白描手法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同样,白居易的《卖炭翁》、杜甫的《三吏》《三别》等现实主义的力作,更是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心和对统治阶级残酷剥削的无情揭露与鞭挞;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则是对古代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总结和血泪控诉。教学这些诗词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蕴含在字面后面的深刻含义,理解流露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了解民生疾苦,关心民生疾苦,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热爱劳动人民的好孩子。
  四、教育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在古代,祭祀和战争都是国之大事,战争尤为重要。我们在看到战争保境安民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更应看到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反映了战争的旷日持久及出征将士命运的悲惨;“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十五从军征》)通过一个从军六十多年的老兵的凄惨晚景,深刻揭露了古代兵役制度的罪恶;“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则以白描手法揭露了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田园荒芜,家毁人亡,白骨蔽野。在古代冷兵器时代,作为国之凶器的战争对劳动人民造成的伤害尚且如此深重,现代战争给劳动人民造成的生理和心灵的创伤就更加沉重。因此,教学这类诗词时,我们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认识战争机器的罪恶,增强他们对战争的憎恨,增强他们对和平的热爱。
  总的来说,唐诗宋词是瑰宝,是财富,是德育教育的理想素材。当然,要想真正达到预期的德育教育效果,需要教师对素材进行充分挖掘,找到展开德育教育的切入点,采取有效途径,展开教学,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唐诗宋词教学与德育教育渗透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小云;古诗文教学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成功(教育);2008年07期
  [2]胡翠芬;浅谈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J];基础教育研究;2008年10期
  [3]王玲;李振昌;“巧诵妙读”学古诗文[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年11期
  [4]范蓓蕾;古诗文教学有效诵读的求致路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王新光;职业学校古诗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曾荣水;农村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新使命[J];才智;2009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