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怎样增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效性

【作者】 张红华

【机构】 (新疆伊宁市第二十四小学校)


【正文】摘 要:小学品德与生活2011版课程标准提出要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让孩子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制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可是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活动性课程的开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而本文就针对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品德活动性课程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品德;活动性课程;问题;实效性
  最新人教版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活动性,主张学生通过自己的直接观察获得体验,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更加广阔的环境,需要学校与家长、社区广泛地配合才能真正的实现教学目标。
  一、开展小学品德活动性课程的限制因素
  基于生活性、活动性的教学特点,道德与法治在课程设置上活动性课程课时占的比重就比较多一些,例如在一年级上册美丽的秋天单元中就有让学生秋游、走进田野、采集种子等活动,让学生更加直接的体验和感受到秋天的来临。感悟美丽的秋天的课程在一年级下册的课程中就有春天来了这一单元,让学生将秋天采集来的种子在种回到田野之中,感受春天的魅力。整个的教材设置非常活泼生动、富有童趣,给教师留下了很大的施展空间,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客观性的因素大大降低了活动性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1、活动性课程与课时安排的冲突
  依据新课程标准小学品德课程是每周2个课时,每节课是四十分钟。显然如果要进行大规模地活动性课程例如实地观察、社会体验等活动,单凭每个节课四十分钟远远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调课安排或者利用周末的时间进行拓展。但是很多教师并不愿意在这样的活动上花费太多的时间,花费太多的精力,所以就导致很多的活动性课程只能单纯地在教室里进行。
  2、活动性课程中学生的安全问题
  活动性的课程安排不仅仅是要在教室当中开展,还要走向校园,走进社区,走到市场等地方去观察,去调查。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就牵扯到了学生的安全问题,尤其是对于低年级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在路途中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发生打闹现象,形成一定的安全隐患。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要对学生的自身安全承担着一定的责任,所以学校也害怕在一些活动中学生发生意外,造成家长对学校的追责。从任课老师的角度来说,学生在课堂上的安全问题,任课教师是要负首要责任,所以为了避免承担这方面的责任,教师更愿意选择在安全性较高的室内进行上课,这时候学生就丧失了很多观察、调查和研究的机会,使活动性课程未能达到预设的目标。
  3、家长对学科本身不重视的问题
  活动性课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对于学生自己而言是非常愿意参与到这种类型的课程中来。但是这种类型课程的开展光靠任课老师一个人的力量远远是不够的,它更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例如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天来了当中就有许多活动性内容,结合春游的机会让儿童去野外观察,寻找春天的迹象,还有通过种植农作物感受春天的播种,而这些内容都是需要家长广泛地配合才能得以进行。虽然现在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是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综合能力评价,但是迫于社会的压力,家长还是更加注重主学科的学习,希望孩子能在小升初的阶段就能进入到重点学校的门槛。所以出于品德学科的性质,家长们对此重视程度显然不是很高,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课后也并不会询问学生这门课程的学习成果。
  4、教师对活动性课程的消极态度
  小学品德课程中的活动性课程开展不仅需要学校的支持和家长的配合,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对这门课程有一种积极的态度,愿意花费时间去思考、准备和调节。但是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师分配非常不均匀,年龄出现极端化的现象,一种是刚刚毕业的新教师,另一种是快退休的老教师。对于刚刚毕业的新教师来说还是非常激情和动力的,愿意去创新和开展这类活动性课程,但是由于参加工作时间短,非常欠缺经验,贸然地带学生参加外出活动,一方面是很容易造成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面缺少与学校和家长沟通的经验,所以往往刚毕业的新教师不愿意去实践。而对于即将要退休的老教师来说,大多都是以前从事其他学科的,对于这门学科理解不够透彻,往往是以讲授课的形式为主,并且部分老教师也没有年轻教师那样的精力去投入这样的活动中来。所以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讲,对于活动性课程还是存在一定的消极态度。
  二、增强小学品德活动性课程的实效性
  1、合理安排活动性课程时间
  活动性课程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自然体验、社会体验和文化体验等,而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活动类型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课程安排。自然体验课程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有种植、饲养、郊游等等,而针对这种类型的课程教师可以安排在周末进行,之后再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和记录。四月份正是新疆入春的季节,新疆吐鲁番托克逊县也举办了杏花节,很多家长也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参观,而教师就可以利用这次机会与学生一起去郊游,然后一起观察、记录和拍照,之后在课堂上展示这些照片,让同学自己交流一下所听到的、所看见的,从而感受到春天的到来。社会体验课的内容也很多包括社区服务、劳动体验、交通安全等,而针对这这种类型的课程教师可以安排在学生自己在家中进行。活动课的类型是多样的,而教师上课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必须把某些活动类型的课程安排在课后去进行,但是如何去进行、如何去体验、如何合理安排好时间就需要老师精心的设计和家长的配合。
  2、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
  出于学生安全的考虑,由教师自己组织大规模的活动性课程会大大减少,这时就需要教师能够积极调动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借助学校这样的大平台创设出有意义的活动。小学一年级的课程中涵盖了一些有关节日的知识,包含庆国庆、中秋、元旦、春节、六一等,而在庆祝这些节日之时,学校也会组织大量的活动,这时教师就可以与学校活动联合进行合理的课程安排。教师可以在课上带领学生制作灯笼、窗花、贺卡、邀请卡等,之后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东西用来装饰班级,邀请客人。等活动结束之后再让学生谈一谈自己装饰班级的感受,节日带你的影响,从而真正达到课程预期的目标,体验集体活动的快乐,感受到节日快乐的气氛。
  三、结语
  小学品德课程中的活动性课程能够让学生直接体验到生活的乐趣,感受到社会的力量,将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密切的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增强小学品德活动性课程的实效性对学生的成长发展非常重要。虽然目前小学品徳活动性课程的开展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是只要教师能够积极的去探索,去克服相应的困难,一定能提升活动性课程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