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小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何小明

【机构】 (广西玉林市容县黎村中学)


【正文】摘 要:中小学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困难重重,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方法。换言之,中小学教学要成功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如何引导?可从活动的组织、文本的传达和评价反馈等多个角度来分析研究。而且,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它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组合变化。生发出新的形式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问题导向;能力培养
  一、“研究性学习”定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中小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探究兴趣,促进学生智慧潜能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为着眼点,创设一种适合学生兴趣和自我发展的开放性学习时空,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理解与生活相关的自然问题或社会问题,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初中阶段在中小学已有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提出和研究课题的一般方法,为高中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中小学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实践过程
  1.中小学研究性教学实施目标
  一是应关注学生及其发展。中小学研究性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必须发挥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参与性,把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作为研究性教学的出发点和目标。二是应关注中小学问题及其解决。研究性教学以对中小学问题的研究为切入点,把中小学方法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展渗透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让教学过程成为探究、质疑、思考、设计的开始。
  2.中小学研究性教学内容选择
  中小学研究性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一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要求教学内容选择应体现中小学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重视中小学学的科学性、奇特性、生活性和实用性。二是实施中小学研究性教学的可行性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研究内容的中小学学科背景、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实施研究的条件等。研究性教学选择的具体内容,包括经典性中小学问题、社会性中小学问题、前沿性中小学问题、生活性中小学问题、乡土性中小学问题、时事性中小学问题等。
  3.中小学研究性教学实施要求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研究性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教学过程的有序化:在研究性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按照“问题的提出-引导-准备-指导-实施-展示-评价-理论提升-实践应用”的思路、层次逐步落实完成,使研究性教学过程是有序的、开放的、主动的、互动的、探索的、求真的。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真正实现中小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研究与创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教育。
  4.中小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应协调关系
  中小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应协调好以下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是主导,是问题的激发者、教学过程的策划者、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学效果的反思者;学生是主体,是问题的解决者、教学过程的实施者、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学效果的体现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理论的实践化”到“实践的理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得益彰。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时间安排、信息来源、问题分析与解决。基础与拓展的关系: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实践、应用、拓展。有序与无序的关系:集体组织研究与自主性研究,研究结论形成与研究质量评价。
  三、中小学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教育效应分析
  1.教育教学效应的多元性
  中小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具有多层面、多维度的多元化目标,覆盖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和环节。①基于学生。研究性课堂教学活动的首要目的是培养自主、合作、反思、自我监控的“建构者、探究者”群体,使学生从被动的中小学知识的接受和吸纳转变为主动建构中小学知识和探索客观世界。②基于教师。培养研究性的教学者,在教学观念与思想、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充分显现“组织者、学习者、参与者、研究者”的地位与作用[1]。③基于教学过程。充分渗透中小学学的动态性、空间性、综合性、创新性的教学思想,配合学生研究性教学的认知规律,形成以中小学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多渠道、大数据信息来源、开放情感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确立问题性质-寻找解决信息-反馈认知思路的教学程序。④基于教学环境。创设中小学研究性的课堂情境,在课堂氛围中充分体现平等、自主、合作的教学本质特征,激发学生的积极反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自由空间。
  2.教师引导教学行为的主导性
  中小学实施研究性教学,教师的角色、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中小学教学活动的开展起指导性作用。主要表现为:①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即教师对中小学研究性教学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起组织作用。②教学行为的引领者,即教师在中小学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各个阶段给予学生指导和引导,而不是全程包办、灌输,导致学生失去主体地位、自主权力。③教学实施的参与者,即教师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全过程与学生一起进行研究、探讨,并进行反思和评价。④教学效果的评价者,即教师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教学的研究性内容、教学效果、学生受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估。⑤教学全程的研究者,即教师在参与整个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观念与思想、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反思、研究。
  3.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研究性教学蕴含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人的价值、尊严,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把中小学的学习建立在学生能动性的层面上。学生是研究性教学的中心,通过学生对中小学知、情、意的深层投入与参与,使学习与研究并进,让学生成为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主体。
  4.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性
  中小学实施研究性教学重视学习、研究的过程价值。研究性教学过程中蕴涵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对学生的成长、全面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研究性教学注重学生中小学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社会调查、实地观察、文献检索、文献研究以及运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方法与技能,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独立思考、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在知识探究过程中的各种心理体验,通过心理体验明白中小学知识创造的过程,在体验、内化、生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创造行为的观念体系。学生的中小学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只有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方可形成。
  5.教学系统的开放性
  中小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由管理者、评判者转变为合作者、学习者和服务者,主要为学生创设友好宽松的学习、发展环境。学生之间是合作关系,师生之间是平等关系。思维方式也从单纯的教师思维到复杂、多向、多元的师生共同思维,从封闭走向开放。研究性中小学教学对教学形式的要求是开放的,即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时间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空间上教学的地点可以是多样的,课堂、社会、野外相结合。研究性中小学教学的内容是开放的,表现在教材与其它知识资源的结合。研究性教学的形式与内容是开放的,有弹性的。教学的视野绝不仅限于课堂、教材、考试,而是随时能把师生引向外在的社会与自然界的关注之中,这会大大拓宽教学的空间,师生得以在更广的视野中寻找、发现、把握和研究“问题”。
  6.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得到提高与培养
  研究性学习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它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延长或深化学习过程,相对于简约化的课堂知识学习,它更强调学习过程中深刻的、充实的、探究的经历和体验,体验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立足于对学生学习需要、动机和兴趣的强化,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同时,通过小组学习,促使学生在与他人共同学习、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它有助于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有助于推进根据不同学生不同要求进行教学。
  研究性学习打破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使学生汲取多学科的知识,获得更多新的信息。同时,通过对知识的探究和应用,可以有效解决学科知识割裂整体知识的问题,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研究性学习突出研究性的过程与方法,对于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促进作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绝大多数中中小学生而言,重点并不在于获得多少重大的创新成果,而重要在于使学生从小形成尊重事实、注重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及态度倾向。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习的能力包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沟通与合作分享的能力;学习习惯指具有愿学乐学的态度、掌握研究问题的多种方法、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和问题意识。
  学习重在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培养,能否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学习能力的特征。我们通过对学生进行过程性、多元化综合测试,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对解决问题的影响等,检验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水平和是否具备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7.教师教学观念得到根本性转变
  通过研究性学习,教师摈弃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真正摆正师生关系与位置,从学生实际出发,凸现学生主体观,落实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思想。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观念转变表现在:科学地建构学习中的师生关系,即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监控者。学生则是问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探究的情境,营造自由开放的空间。包括学生学习器官的开放、学习内容的开放、学习空间的开放、学习时间的开放、学习目标的开放等;积极探索评价新方法,给予学生多元的评价,关注过程与发展;
  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教师个案的分析,实际教学活动表现和撰写的论文总结、阶段性研究报告等加以检测与评估。
  参考文献:
  [1]吴攀升. 关于大学中小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实践 [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83-86.
  [2]李虹,梁品文. 21世纪地理教育改革的基本对策 [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 :93-95.
  [3]郭雪翔.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 (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