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感恩于心,践行于行——浅谈中小学五心德育工作之感恩之心

【作者】 吴思怡

【机构】 (龙泉市第二中学)


【正文】摘 要:步入新时代,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对公共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除了帮助学生丰富学识、构建知识体系、掌握学习能力以外,同时,作为教书育人的“社会缩影”,学校也应让学生体会生活,回归生活,感恩生活。我认为以生活为导向,实施感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一环,因为感恩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更有情感、有爱心、懂得饮水思源。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孩子往往都是家庭的聚焦中心,溺爱和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容易让孩子出现自我主义、享乐主义,将父母的辛苦付出视为理所应当,漠视亲情、友情、师生之情。近年来网上有关师生不和、校园霸凌的事件屡见报端,其实是为我们敲响了感恩教育缺失的警钟。
  关键词:感恩教育;德育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喝水不忘挖井人”的口口相传,到“鸦反哺,羊跪乳”的蒙学世训,再到“报效家国”的品格升华,感恩教育自古有之,传承千年。感恩,延伸释义为“对世间万物给与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于心”。要让学生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懂得感念他人善行,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作为一名班主任,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道德教育,难以使学生感知到道德教育的魅力和获得有效的道德熏陶,而此时感恩教育为德育提供了新思路,它要求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扎根生活,引导学生发挥自身已有的生活认知和道德认知,激发学生对自然、社会以及他人的一种认同感和感恩,继而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可是,如何才能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和德育活动开展中实现感恩教育的价值呢?
  一、“两只手”同心协力
  每个孩子的成长是依靠两只手,一只手是家长,一只手是老师。一只手往上托一只手往下拽是教育不好孩子的,只有两只手同心协力才可以把孩子抬起来。家庭教育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教师需要重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引导家长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而家长要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首先,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其实处处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比如家长可以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用故事叙述的方式述说自己从为人子女到成家立业再到为人父母的身份转变,让孩子逐步有认同感,慢慢树立起感恩意识。再者,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要以身作则,避免“双重标准”。家长应多从自身的言行举止入手,引导学生对自己孝敬父母的行为进行观察,并对其加以模仿。此外,教师除了在学校加强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还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并努力营造感恩教育氛围。平常也可以适当设计一些家庭互动作业,比如让学生记录一天父母花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或时间,帮父母做一次家务等。用这些启发学生从身边小事中学会体察生活,知恩图报,学会回馈社会。
  二、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感恩教育需要教育者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是学生最容易效仿的人。要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教师首先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感恩学生的配合、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邻里的互相照顾等。学生从老师的日常生活的点滴言行中,最能够学会知恩和感恩。教师在生活中要做到和蔼可亲,言行一致,真正使学生尊师信教。在教学中要真心关爱每一个学生,不歧视弱者,做到公平公正,机会平等。我常常用这个故事在我为某某学生这次成绩下滑了或是某某学生又犯错了而苦恼的时候提醒自己:学生的路还很长,我身为中小学教育者,作为他们最初这段路的护航人,发现有的人跑得快、有些人跑的慢其实都是很正常的。若真是齐头并进的话,那岂不是制式教育的悲哀。对于“跑得快”的一部分,应给予肯定,同时提醒细微处与持久韧性;对于“跑得慢”的一部分,要给予更多的帮助支持和信心搭建。我班上有个孩子学习习惯差,学习成绩也不理想,常常在同学面前很自卑,同学们也时常嘲笑他。虽然有时候我也很苦恼,会和其他任课老师抱怨怒其不争,但是美术老师告诉我,这孩子并不是一无是处,他在美术课上很认真、也很有天分,让我甚是惊讶。从那以后,我常常提醒自己用成绩作为看待学生的标尺是极不明智的,机会平等在与学生们相处中是所有教学的基础前提。
  三、丰富教学方法,开展各项集体活动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空洞的理论与直白的说教往往起不到理想的正向作用。想要学生真正认识到感恩,还需要一个契机——认同感。而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让学生有参与感、成就感和认同感。班级是个小集体,每个学生都是其中一份子,班级集体活动能让学生们发挥特长、展现个性、团结合作,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活动的参与者、主持者和实施者,形成主人翁意识。比如定期举办演讲会、辩论会,帮助学生发散思维、融入集体;感恩节组织到社区或者敬老院做义工,培养感恩意识;或者组织学习革命前辈事迹、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让学生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爱和帮助。在今年的感恩节,我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孩子们给不仅老人们带去了新鲜的水果,还表演了精心准备的节目,看得出来老人家们都非常开心,离开时拉着孩子们的手再三嘱咐下次再来。回到学校,我顺势开展了关于此次感恩活动的主题班会,由于是一次实践活动,平时不活跃的孩子也在班会中畅所欲言,有个孩子说:“平时爷爷奶奶他们的子女应该也不会经常去看望他们,我们去敬老院,他们肯定特别开心,我感受到了他们眼里的感激。我想以后就算我工作再忙,我也要常回家看看,用行动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不正是此次活动最大的收获吗?
  感恩教育其实还可以搭载到各个学科当中,授课时将事迹不经意间融入到学科学习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感恩教育不单单是思想品德课的主旋律之一。语文课中朱自清的《背影》表达了对父亲的爱,手工课上制作的康乃馨表达了对母亲的爱,又或是音乐课上《歌唱祖国》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
  总而言之,感恩教育是一条回归生活、回归实践、回归根本的德育之路。感恩家人,感恩社会,感恩生活,能让浮躁的心灵得以沉淀,能够提升事业和生命的高度。加强学校德育,让我们先从感恩开始,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常怀感恩之心,常为感恩之行。
  参考文献:
  [1]吕金远,王建新,刘玉东,徐荣飞.做实“感恩教育” 提高德育实效性[J].辽宁教育,2018(14):26-27.
  [2]王强.让“感恩”教育成为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主题[J].内蒙古教育,2018(08):22-23.
  [3]杨素秋.借美育之风播德育之种[J].艺术评鉴,2018(06):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