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农村小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

【作者】 刘晓群

【机构】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博白镇第五小学


【正文】摘 要:课堂提问是课堂得以延续的保证,也是教师启发学生思维的必要手段。如何让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得到提升呢?笔者从提问要紧扣重点、创设情境、促进生成、适时适度、适量密度等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力图找到一条比较切合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方式,从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紧扣重点;创设情境;促进生成;适时适度;适量密度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学习过程,只有当学生有了疑问以后,才会积极主动思考,进而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在阅读教学中该如何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结合自己的语文课教学实践,我认为关键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提问内容要紧扣重点
  洋洋洒洒的一篇文章,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抓住了重点,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以紧扣教学重点为基点精选关键提问,可以改变课堂教学胡子眉毛一把抓,重点不突出的现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鲁迅的《少年闰土》这篇文章时,教学的重点是要体会闰土是个机智、勇敢、能干、见多识广的孩子。紧扣教学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找找闰土主要跟“我”讲了几件新鲜事?选择其中的一件事认真读读,找找最值得研究的词、句、标点,仔细体会:从中你看出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除了文章中写到的四件有趣的事外,闰土心里还有古怪、有趣的事吗?你又体会到了什么?问题不多,却是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学生必须带着问题认真读书,从字里行间去感悟。在此过程中,抓住重点,问得关键,练在实处,课堂效率就大大地提高了。
  二、提问要创设情境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营造良好的氛围,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一部分课文离我们生活实际太遥远,这种遥远有“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学生用自已的生活经历是无法进入到文本的情景中。如《天安门广场》一文中说道“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这要联系开国大典,学生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仅凭自己的理解不可能感受到在开国大典中,人们的那种兴奋与激动,更无法理解天安门的象征意义。在上课前播放《开国大典》电影片段就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再抓住时机提问:“天安门在人们心中意义如何?”学生就能很快地入情入景。
  三、提问要促进生成--有探索性 
  生成是不能预设的美丽,在课堂教学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生成。有的生成对推进教学,达成教学目标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这时候,教师应采用追问的形式,适时引导学生对这类问题进行研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升华文章的思想感情,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夜工作》这节课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当学生读到“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时,情不自禁地加了个“啊”。面对这个生成,教师只是机械地告诉学生:“记住,读书时不能添字。”教师显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极好的生成资源,不懂得追问,所以不能帮学生理清思绪,不能帮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课堂停留在表面,学生的探索不能引向纵深。要是教师这样追问:“你为什么不由自主地加了啊字?你的崇敬之情从何而来?”学生在提问中就能梳理杂乱的思绪,明晰自己内心的情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课堂生成的主体是学生,生成的课堂是要让学生去获得深刻的感受,所以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及时追问,促进生成。 
  四、提问要适时、要适度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实践证明: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思考。所以,课堂提问,教师要选准时机,启于愤悱之际,问于矛盾之时,才能使教学灵活有效。这个时机主要是:一是在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机。一般教学一开始,学生的情绪大多处于平静、期待的状态。要让学生马上进入本节课的情境之中,就有必要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来导入。再是在研究探讨新知识的时候,在学生尚不完全明确或未知的时候,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在这个时候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提得不能太多太杂,要有代表性,能突出重点。三是在学生找不到突破口、思路无头绪时提问。通过提问引起思维。四是在学生自我学习感觉满足的时侯。每当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快要完成或已经完成的时候,学生会有思维活动暂停的状态。此时,教师需要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启示学生知识是无止境的,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得到更好的发展。
  五、提问要有一定的密度,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进行科学的设计
  不少语文课堂不同程度地存在提问不适量的现象:有的教师口若悬河,只顾自己讲,不用提问去引导学生,课堂气氛沉闷;有的教师不停地问,无价值的“问题”满天飞,课堂上问答声此起彼伏,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少。从目前课堂教学的实际来看,后者显得特别突出。多而滥的提问,使教学走入了“牵牛”式教学的误区,学生失去了冷静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提问也因此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所以,提问要适量,要用提问来控制课堂的节奏。需要问则问,能不问则不问。提问的频率分配要合理。有些研究者认为教学的起始阶段、中段、结尾时提问的频率较高。起始阶段用启发式导入教学情境;结尾阶段需要思维的深化或检测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在教学的中段,应让学生多进行教学的实践活动、自主活动。总之,提问要使课堂一张一弛,有快有慢,学生就不会出现疲劳和厌倦。
  总之,提问是一门艺术。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只有问题的提出,才有问题的解决;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新。同样,提问在语文教学中也是相当重要的。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方式,是调动课堂气氛的手段,也是唤醒学生意识、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讲究课堂提问艺术。必须改革课堂提问的方式,这样才能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胡彩霞.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刍议[J].课外语文.2015(07):61;
  [2]徐俊艳.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上旬刊):43-44;
  [3]蔡海燕.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问题及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