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文明礼仪教育应从娃娃抓起
【作者】 劳进红
【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实验小学)
【正文】 摘 要: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她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也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礼仪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体道德素质的外在体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应抓住这一时期培养,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使孩子从小学礼、知礼、懂礼、用礼,将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发展及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培养健全人格,塑造完整儿童将起到重要作用。文明礼仪及其习惯的养成对儿童的终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师以身作则;日常贯穿;家庭教育
儿童的礼仪是在其社会性交往和实际操作中养成的,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培养。我们可以从孩子的一日生活礼仪这方面入手,抓住一切机会,为孩子创设条件,吸引孩子积极主动参与到各个活动中,鼓励孩子大胆表现自己,敢说、爱说、多说、会说,主动与人交往,从而使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生活技能、自信心及爱的情感等各方面得到培养和发展,为能成为未来世界的生力军、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打好基为孩子终生发展打好基础。
一、教师力行以身作则,培养孩子健康人格
教师的表率作用是无声的命令,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无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仪表、教态。穿戴要干净整齐,面容要整洁,精神要饱满举止要大方,教态要自然,语言要文明品行要端庄。要求学生做到的地方,教师必须先做到。言传利于学生明理,身教易于学生动情,教师只有施行了言传身教,成为孩子的楷模,才能使孩子情通而理达,发挥教育的强大效力。
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孩子做到与人交往时相互尊敬,相互谦让。教师是孩子模仿的主要对象,所以在孩子与教师之间对话、与小伙伴对话时眼睛要看着对方,并注意认真倾听别人讲话,别人讲话时不随便打断,别人讲完了再讲等尊重别人的礼貌习惯时时都在影响孩子,使之形成尊重他人的形为习惯。因此,教师自己先学礼仪,处处注意以礼待人,时时以身作则是正面实施礼仪教育的重要保证。如在游戏“到小朋友家做客”中,孩子们按意愿自由结合组成小组,在“妈妈”(教师扮演)的陪同下到小朋友家做客,“妈妈”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包括称谓与问候、就餐、接打电话、做客与待客、表演中“妈妈”更是身体力行,做客时应尽的礼仪一丝不苟地完成,使孩子们在玩乐中感受到了礼貌做客和热情待客的友好。
二、狠抓一日常规训练,提升学生道德品质
古代教育家孟子曾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有规矩和行为制度。孩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项活动,每一件事,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以常规训练为主线,进行课堂纪律、礼貌、安全卫生和劳动等方面基本行为准则的教育。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懂礼、明理、有责任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⒈将礼仪教育具体生活化。我们把生活礼仪、学习礼仪,贯穿于孩子的一日活动之中。先让孩子进行系统的“规范”学习,并结合实际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来校时:主动向老师、同学们问早、问好。用学校礼仪小标兵的文明用语以及标准的站姿、手势不仅为刚入学的孩子树立了榜样,而且,也为新生家长做了很好的示范。
⒉礼仪教育与思品教育相融合。我们把礼仪教育的内容设计成孩子喜欢的、易接受的教学内容,如故事、儿歌、小品。让孩子在自己喜闻乐见的环境里,得到礼仪教育;将爱心教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培养孩子的礼仪行为。最初只是出于纯粹的行为模仿,当他的这种行为得到他人的肯定时,孩子会感到高兴,在多次反复和强化,渐渐形成了爱心心理结构。通过讲故事、模仿表演、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献爱心捐款等,让孩子在活动中亲身的情感体验,逐步学会关心人、同情人、尊重人,使他们的礼仪行为,成为内在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真正做到内心美与外在行为美的统一。
⒊丰富孩子礼仪认知,提高孩子道德水平。孩子的思维是直观、具体形象的,通过看录像、念儿歌、玩游戏棋等形式,丰富孩子的礼仪认知,让孩子们明确礼仪规范的要求,激发其内部情感,尤其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讲礼仪的佳话,如“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等《东方小故事》,仍能为孩子提供仿效的榜样。我们还采用讨论纠错的方法,根据社会认知冲突理论,设计了问题和问题情景,利用一日活动中的偶发事件,让孩子讨论“哪个对”、“哪个错”、“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讨论,争辩,建立新认知,提高其道德判断能力。
三、父母榜样力量引导,扎实孩子精神根基
古人云:教不严,父之过。父母日常在家里,应该注意言行举止。孩子从小就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父母所说的、所做的一切,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自身的榜样引导,别人说“孩子的心灵就像是一张白纸”孩子这一张“白纸”画的好还是坏,父母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一言一行,对扎实孩子的精神根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⒈讲究言传注重身教。孩子的文明礼貌行为来自对父母与成人的学习和模仿,所以培养孩子讲礼貌必须由家长做起。家长还要严格要求自己,孝顺老人、尊敬长辈,每天早晨起来向老人请安问好,孩子自然会敬重爷爷奶奶,对爷爷奶奶有礼貌。如果家里有老人,家长可以和老人沟通,告诉老人宠爱孩子的坏处,要有理智的爱孩子,我相信老人会支持年轻父母的教育方法。学会礼让、照顾身边的亲人或朋友;能友好和同伴相处,如:得到别人的帮助会道谢、不小心碰撞了人会道歉等。
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流行歌曲尽量不要放在家中,在家中,最好放些古典而优美的钢琴歌曲,或者一些静心的轻音乐,各种民族乐器演奏的歌曲,这样可以陶冶孩子高尚的艺术的情操。孩子若有说粗话的习惯,不要当他只是小孩子说话什么都不懂。虽然他们是小孩子,甚至不知道粗话的意思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但是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他的坏习惯就会慢慢的形成。如果发现了孩子说粗话,那么就应当进行思想教育,及时阻止孩子继续说下去,不要就只会对孩子进行打骂。对孩子进行打骂,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孩子有很强的叛逆心理。
⒊亲近古圣先贤文化。每天让孩子背诵一些经典诗文,如《三字经》《弟子规》《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所有的礼仪、道德全都在里面了,每天可以教孩子一两句,让他们背诵,并让他们一顶要落实在生活中,时间一长这些孩子显然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他们有礼貌,懂得尊敬人,学习的能力很强,这样不仅让他们学到做人的道理,同时可以增强孩子的记忆力。是一举两得之法。从不用老师担心,让人看了就会生欢喜心。所以说,礼仪教育提高了家庭文明程度,使原来的家庭配合学校教育变为家园共育。这不但对孩子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对改变家长的行为也有积极的影响。孩子与家长在共同生活中互相提醒、互相监督,提高了家庭文明程度。容易形成动力定势,并固定下来形成习惯。家长切记不能用诱惑、强制的手段来要求孩子讲礼貌,例如叫阿姨给你糖吃,不叫叔叔不买玩具等。这样做,只能使孩子一时做出有礼貌的样子而不能持久,更不能使他懂得礼貌的实质。
四、巧用中华传统节日,民族文化植根心中
传统文化是祖国的根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命脉。结合“母亲节”、“五一”劳动节、“三八”妇女节、“端午节”、“六一”儿童节等传统节日对孩子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亲人、爱同伴等感恩教育。通过制作贺卡、插花、做中秋月饼等等,使孩子懂得了怎样热爱祖国,热爱亲人、学会与家人团聚和分享,懂得了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礼仪要求。
总之,文明礼仪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因为一项文明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一个阶段就能实现的,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只有从娃娃着手,不断对儿童、青少年直到社会公民反复教育训练才能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而真正提高一代人的文明文化礼仪和道德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文明礼仪教育常伴我左右 陈帜洁 2011.01
[2]文明礼仪教育——富有魅力的德育 贝新茝 2011.10
[3]礼仪的训练方法 郑凡 2011.05
[4]学文明礼仪,做谦谦君子 王炯 2010.12
[5]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浅谈当代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 张磊 2011.06
[6]家校联系架起文明礼仪桥梁 邱罗 2011.03
关键词:教师以身作则;日常贯穿;家庭教育
儿童的礼仪是在其社会性交往和实际操作中养成的,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培养。我们可以从孩子的一日生活礼仪这方面入手,抓住一切机会,为孩子创设条件,吸引孩子积极主动参与到各个活动中,鼓励孩子大胆表现自己,敢说、爱说、多说、会说,主动与人交往,从而使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生活技能、自信心及爱的情感等各方面得到培养和发展,为能成为未来世界的生力军、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打好基为孩子终生发展打好基础。
一、教师力行以身作则,培养孩子健康人格
教师的表率作用是无声的命令,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无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仪表、教态。穿戴要干净整齐,面容要整洁,精神要饱满举止要大方,教态要自然,语言要文明品行要端庄。要求学生做到的地方,教师必须先做到。言传利于学生明理,身教易于学生动情,教师只有施行了言传身教,成为孩子的楷模,才能使孩子情通而理达,发挥教育的强大效力。
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孩子做到与人交往时相互尊敬,相互谦让。教师是孩子模仿的主要对象,所以在孩子与教师之间对话、与小伙伴对话时眼睛要看着对方,并注意认真倾听别人讲话,别人讲话时不随便打断,别人讲完了再讲等尊重别人的礼貌习惯时时都在影响孩子,使之形成尊重他人的形为习惯。因此,教师自己先学礼仪,处处注意以礼待人,时时以身作则是正面实施礼仪教育的重要保证。如在游戏“到小朋友家做客”中,孩子们按意愿自由结合组成小组,在“妈妈”(教师扮演)的陪同下到小朋友家做客,“妈妈”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包括称谓与问候、就餐、接打电话、做客与待客、表演中“妈妈”更是身体力行,做客时应尽的礼仪一丝不苟地完成,使孩子们在玩乐中感受到了礼貌做客和热情待客的友好。
二、狠抓一日常规训练,提升学生道德品质
古代教育家孟子曾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有规矩和行为制度。孩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项活动,每一件事,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以常规训练为主线,进行课堂纪律、礼貌、安全卫生和劳动等方面基本行为准则的教育。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懂礼、明理、有责任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⒈将礼仪教育具体生活化。我们把生活礼仪、学习礼仪,贯穿于孩子的一日活动之中。先让孩子进行系统的“规范”学习,并结合实际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来校时:主动向老师、同学们问早、问好。用学校礼仪小标兵的文明用语以及标准的站姿、手势不仅为刚入学的孩子树立了榜样,而且,也为新生家长做了很好的示范。
⒉礼仪教育与思品教育相融合。我们把礼仪教育的内容设计成孩子喜欢的、易接受的教学内容,如故事、儿歌、小品。让孩子在自己喜闻乐见的环境里,得到礼仪教育;将爱心教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培养孩子的礼仪行为。最初只是出于纯粹的行为模仿,当他的这种行为得到他人的肯定时,孩子会感到高兴,在多次反复和强化,渐渐形成了爱心心理结构。通过讲故事、模仿表演、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献爱心捐款等,让孩子在活动中亲身的情感体验,逐步学会关心人、同情人、尊重人,使他们的礼仪行为,成为内在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真正做到内心美与外在行为美的统一。
⒊丰富孩子礼仪认知,提高孩子道德水平。孩子的思维是直观、具体形象的,通过看录像、念儿歌、玩游戏棋等形式,丰富孩子的礼仪认知,让孩子们明确礼仪规范的要求,激发其内部情感,尤其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讲礼仪的佳话,如“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等《东方小故事》,仍能为孩子提供仿效的榜样。我们还采用讨论纠错的方法,根据社会认知冲突理论,设计了问题和问题情景,利用一日活动中的偶发事件,让孩子讨论“哪个对”、“哪个错”、“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讨论,争辩,建立新认知,提高其道德判断能力。
三、父母榜样力量引导,扎实孩子精神根基
古人云:教不严,父之过。父母日常在家里,应该注意言行举止。孩子从小就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父母所说的、所做的一切,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自身的榜样引导,别人说“孩子的心灵就像是一张白纸”孩子这一张“白纸”画的好还是坏,父母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一言一行,对扎实孩子的精神根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⒈讲究言传注重身教。孩子的文明礼貌行为来自对父母与成人的学习和模仿,所以培养孩子讲礼貌必须由家长做起。家长还要严格要求自己,孝顺老人、尊敬长辈,每天早晨起来向老人请安问好,孩子自然会敬重爷爷奶奶,对爷爷奶奶有礼貌。如果家里有老人,家长可以和老人沟通,告诉老人宠爱孩子的坏处,要有理智的爱孩子,我相信老人会支持年轻父母的教育方法。学会礼让、照顾身边的亲人或朋友;能友好和同伴相处,如:得到别人的帮助会道谢、不小心碰撞了人会道歉等。
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流行歌曲尽量不要放在家中,在家中,最好放些古典而优美的钢琴歌曲,或者一些静心的轻音乐,各种民族乐器演奏的歌曲,这样可以陶冶孩子高尚的艺术的情操。孩子若有说粗话的习惯,不要当他只是小孩子说话什么都不懂。虽然他们是小孩子,甚至不知道粗话的意思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但是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他的坏习惯就会慢慢的形成。如果发现了孩子说粗话,那么就应当进行思想教育,及时阻止孩子继续说下去,不要就只会对孩子进行打骂。对孩子进行打骂,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孩子有很强的叛逆心理。
⒊亲近古圣先贤文化。每天让孩子背诵一些经典诗文,如《三字经》《弟子规》《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所有的礼仪、道德全都在里面了,每天可以教孩子一两句,让他们背诵,并让他们一顶要落实在生活中,时间一长这些孩子显然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他们有礼貌,懂得尊敬人,学习的能力很强,这样不仅让他们学到做人的道理,同时可以增强孩子的记忆力。是一举两得之法。从不用老师担心,让人看了就会生欢喜心。所以说,礼仪教育提高了家庭文明程度,使原来的家庭配合学校教育变为家园共育。这不但对孩子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对改变家长的行为也有积极的影响。孩子与家长在共同生活中互相提醒、互相监督,提高了家庭文明程度。容易形成动力定势,并固定下来形成习惯。家长切记不能用诱惑、强制的手段来要求孩子讲礼貌,例如叫阿姨给你糖吃,不叫叔叔不买玩具等。这样做,只能使孩子一时做出有礼貌的样子而不能持久,更不能使他懂得礼貌的实质。
四、巧用中华传统节日,民族文化植根心中
传统文化是祖国的根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命脉。结合“母亲节”、“五一”劳动节、“三八”妇女节、“端午节”、“六一”儿童节等传统节日对孩子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亲人、爱同伴等感恩教育。通过制作贺卡、插花、做中秋月饼等等,使孩子懂得了怎样热爱祖国,热爱亲人、学会与家人团聚和分享,懂得了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礼仪要求。
总之,文明礼仪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因为一项文明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一个阶段就能实现的,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只有从娃娃着手,不断对儿童、青少年直到社会公民反复教育训练才能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而真正提高一代人的文明文化礼仪和道德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文明礼仪教育常伴我左右 陈帜洁 2011.01
[2]文明礼仪教育——富有魅力的德育 贝新茝 2011.10
[3]礼仪的训练方法 郑凡 2011.05
[4]学文明礼仪,做谦谦君子 王炯 2010.12
[5]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浅谈当代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 张磊 2011.06
[6]家校联系架起文明礼仪桥梁 邱罗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