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技巧
【作者】 宁丽德
【机构】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第六小学)
【正文】 摘 要: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学好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本文首先对小学生数学阅读现状进行分析,继而从培养阅读的习惯、教给阅读的方法、引导进行反思等方面进行论述,力求使学生形成数学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现状;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反思交流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学好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可见阅读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阅读理解不只是语文课要解决的学习任务,数学课也要关注数学阅读,要结合学生实际特点,选择与推荐学生需要的数学阅读内容,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数学学习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小学生数学阅读现状分析:
日常教学中,经常听到老师这样感叹:“唉,这么简单的题目,怎么又做错了呢,真是太粗心了!”有家长也这样反映:“我家孩子学习总那么马虎,抄错数字,或加号看成除号,或心里想的是一个答案,写出来却是另一个”……细细思考,真的是学生“粗心”“马虎”的原因吗?那不一定,这应该是与学生某方面的能力欠缺有关系,那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据我观察,有些学生在做题目时,根本没把题读完,只是根据平时做题的经验草草把题目完成了;又或者在读题的过程中,添字漏字,不注意关键性词语,题目意思理解错了,当然题目也就做错了。这种时候,学生做错题目并不是智力因素造成的,而是由阅读习惯不佳造成的。那为什么有些学生的阅读习惯如此不好呢?
在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的老师把教材中的精髓挖掘出来,又通过自己的理解表达给学生,似乎研读数学教材只是老师的事情,特别是在教学电子信息化日益先进的情况下,学校又要求老师紧跟课改,于是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使用”,把所有教学内容都在白板上或用PPT的形式展示,一节课下来,学生根本不需要打开课本,只需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跟着PPT走就可以完成整节课的内容学习。这样日积月累对数学教材的忽略阅读,进而反映的是忽视对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的知识学了一大堆,能力却没见有多大提高,教学效率也提高不了。为了了解本校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情况,本学期,我还在本校的五年级进行了一次数学阅读现状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1%的学生认为阅读是语文的事,数学学习只要能解题就可以了;86%的学生认为数学课本没有阅读的必要,只要课堂上认真听课,掌握老师教的解题技能,会完成相应的作业就可以了;72%的学生做数学题时不是先仔细阅读题目条件,而是先看题目结果求什么;60%的学生一见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就心烦,因为对题目给出的众多条件难以理清关系,不能得心应手地顺畅解决问题。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使学生在不断的数学阅读中逐步领悟数学语言,提升数学素养。我尝试在以下方面做了努力: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阅读是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因此,从小学开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和数学课外书籍是很有必要的。
1.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阅读的习惯
让学生进行课前阅读,一是培养自主阅读习惯,二是培养预习习惯。课前的这种阅读、理解、分析,可以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并能够通过读题排除知识点中自己所存在的疑问,当然,“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要提出一定的要求,如动口读一读新课内容;动手圈一圈知识点;画一画线段图;动手做一做例题中的操作题或推导题;练一练书上的习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答问题;动脑想一想其中不懂的问题并做好记录,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并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样带着问题去课堂,效果肯定会比只是单纯听老师讲好得多。
2.培养学生课上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各种公开课上学生只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课件就可以学到知识,但却严重忽略了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课堂是培养学生阅读的主阵地,数学课本上可阅读的材料很多,我们要精心安排,凡是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读得出的问题一定让学生自己读;在教学中,可以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如板书、演示、图形、实物等,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比较、思考,在观察感知中积极思维,并让学生用清晰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观察过程,不仅能反映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掌握知识的程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除法的教学中,主题图的呈现一般是图文并茂的,有时候只是一个相关的条件,而其他的条件则在图中,需要学生的阅读才能获得。学生要从主题图中“读”出数据信息,那么在此过程中,学生阅读的不仅仅是数字信息、文字信息,更重要的是以图文形式呈现的综合信息,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
又如:学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联系生活中的走近路;认识比时联系黄金分割点;数学史上有著名的祖冲之、华罗庚……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在阅读、交流、讨论中明白了“阅读材料”里的故事,在故事中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3.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外书籍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多读一些数学课外书籍,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由于学生能对所读书籍进行思考,所以就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了,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书籍而激发的学习兴趣越高,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你知道吗”,还通过网络下载一些中外数学小知识或数学家的故事介绍给学生,还给他们推荐了《小学生数学报》《趣味数学》《奇妙的数学王国》《马小跳玩数学》等课外数学读物,并每周给他们保证40分钟的阅读时间,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养成了爱阅读的好习惯。
二、注重教给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方法
1.明确阅读要求,激发阅读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讲:“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就要求学生要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讲比较枯燥,不易理解。老师在提出读的要求之前,要先让学生明白什么原因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只有明白了读的原因后,才会带着问题去读,有意识地在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盲目地莫名其妙地读书。只有老师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才能慢慢地形成“在读的过程中思考”的良好习惯,而不是机械地朗读。
2.巧用语言多样表述,提高阅读水平
语言的灵活性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述问题的能力,也是智力活动灵活程度的体现。在教学中,老师要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问题,这样便于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某学校新买回1200本图书,故事类图书与科技类图书的比是8∶5,故事类图书与科技类图书各有多少本?”其中,关键句“故事类图书与科技类图书的比是8∶5”可以换成“故事类图书是科技类图书的8/5”,“科技类图书是故事类图书的比是62.5%”,“故事类图书是科技类图书的1.6倍”,“故事类图书比科技类图书多3/5”,等等。这样让学生学会把一种数量关系“换句话讲”,能使题目的条件变得更加直接,使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经常这样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分析能力。
3.抓关键词促理解,培养阅读技巧
数学阅读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有重要作用,学生解答数学实际问题时,需要具备相当程度的阅读技巧,这样就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最基本的就在于教会学生找准关键词,读懂关键词。如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通过一个重点词句也就是关键词句就能很快领悟解题思路或方法。例如:16比9大多少?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试着比较三个不同句子的区别:(1)16比9大多少?(2)9比16小多少?(3)16和9相差多少?就这样,抓住关键词“比……大”“比……小”“相差”等来理解,这是比较两个事物或两个数的大小,虽然提法不同,但解题方法是一样的,都是用较大的数减较小的数。又如高年级数学解决分数实际问题中的“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4/5”“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4/5”“男生人数相当于女生人数的4/5”等,其中的“占”“是”“相当于”就是解题中的关键词,抓住了这些个关键词,掌握了此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解决问题也就不是难事了。所以教师必须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从不会读书到会读书、巧读书,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读书的方法和技巧,边读、边想、边划,注意划出关键词,理解其涵义,灵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注重引导阅读后的反思、交流活动
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后,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自己的阅读行为进行反思:是否已经按照阅读方法进行训练,近段时间的阅读有什么收获,要让学生用文字记录的方法整理,撰写数学日记,并组织交流活动,开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的思想能有机会进行碰撞,思维得到开拓发展。长期这样训练,学生的反思能力会有提高,阅读也会更有方向性,阅读方法会更有效。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及时反馈阅读信息,随时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使数学阅读务实高效,不再流于形式。只有数学教师都充分认识到阅读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重视数学阅读教学,才能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可能,才能为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徐颖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3]小学数学阅读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阅读现状;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反思交流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学好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可见阅读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阅读理解不只是语文课要解决的学习任务,数学课也要关注数学阅读,要结合学生实际特点,选择与推荐学生需要的数学阅读内容,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数学学习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小学生数学阅读现状分析:
日常教学中,经常听到老师这样感叹:“唉,这么简单的题目,怎么又做错了呢,真是太粗心了!”有家长也这样反映:“我家孩子学习总那么马虎,抄错数字,或加号看成除号,或心里想的是一个答案,写出来却是另一个”……细细思考,真的是学生“粗心”“马虎”的原因吗?那不一定,这应该是与学生某方面的能力欠缺有关系,那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据我观察,有些学生在做题目时,根本没把题读完,只是根据平时做题的经验草草把题目完成了;又或者在读题的过程中,添字漏字,不注意关键性词语,题目意思理解错了,当然题目也就做错了。这种时候,学生做错题目并不是智力因素造成的,而是由阅读习惯不佳造成的。那为什么有些学生的阅读习惯如此不好呢?
在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的老师把教材中的精髓挖掘出来,又通过自己的理解表达给学生,似乎研读数学教材只是老师的事情,特别是在教学电子信息化日益先进的情况下,学校又要求老师紧跟课改,于是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使用”,把所有教学内容都在白板上或用PPT的形式展示,一节课下来,学生根本不需要打开课本,只需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跟着PPT走就可以完成整节课的内容学习。这样日积月累对数学教材的忽略阅读,进而反映的是忽视对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的知识学了一大堆,能力却没见有多大提高,教学效率也提高不了。为了了解本校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情况,本学期,我还在本校的五年级进行了一次数学阅读现状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1%的学生认为阅读是语文的事,数学学习只要能解题就可以了;86%的学生认为数学课本没有阅读的必要,只要课堂上认真听课,掌握老师教的解题技能,会完成相应的作业就可以了;72%的学生做数学题时不是先仔细阅读题目条件,而是先看题目结果求什么;60%的学生一见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就心烦,因为对题目给出的众多条件难以理清关系,不能得心应手地顺畅解决问题。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使学生在不断的数学阅读中逐步领悟数学语言,提升数学素养。我尝试在以下方面做了努力: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阅读是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因此,从小学开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和数学课外书籍是很有必要的。
1.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阅读的习惯
让学生进行课前阅读,一是培养自主阅读习惯,二是培养预习习惯。课前的这种阅读、理解、分析,可以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并能够通过读题排除知识点中自己所存在的疑问,当然,“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要提出一定的要求,如动口读一读新课内容;动手圈一圈知识点;画一画线段图;动手做一做例题中的操作题或推导题;练一练书上的习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答问题;动脑想一想其中不懂的问题并做好记录,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并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样带着问题去课堂,效果肯定会比只是单纯听老师讲好得多。
2.培养学生课上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各种公开课上学生只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课件就可以学到知识,但却严重忽略了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课堂是培养学生阅读的主阵地,数学课本上可阅读的材料很多,我们要精心安排,凡是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读得出的问题一定让学生自己读;在教学中,可以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如板书、演示、图形、实物等,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比较、思考,在观察感知中积极思维,并让学生用清晰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观察过程,不仅能反映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掌握知识的程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除法的教学中,主题图的呈现一般是图文并茂的,有时候只是一个相关的条件,而其他的条件则在图中,需要学生的阅读才能获得。学生要从主题图中“读”出数据信息,那么在此过程中,学生阅读的不仅仅是数字信息、文字信息,更重要的是以图文形式呈现的综合信息,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
又如:学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联系生活中的走近路;认识比时联系黄金分割点;数学史上有著名的祖冲之、华罗庚……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在阅读、交流、讨论中明白了“阅读材料”里的故事,在故事中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3.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外书籍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多读一些数学课外书籍,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由于学生能对所读书籍进行思考,所以就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了,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书籍而激发的学习兴趣越高,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你知道吗”,还通过网络下载一些中外数学小知识或数学家的故事介绍给学生,还给他们推荐了《小学生数学报》《趣味数学》《奇妙的数学王国》《马小跳玩数学》等课外数学读物,并每周给他们保证40分钟的阅读时间,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养成了爱阅读的好习惯。
二、注重教给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方法
1.明确阅读要求,激发阅读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讲:“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就要求学生要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讲比较枯燥,不易理解。老师在提出读的要求之前,要先让学生明白什么原因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只有明白了读的原因后,才会带着问题去读,有意识地在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盲目地莫名其妙地读书。只有老师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才能慢慢地形成“在读的过程中思考”的良好习惯,而不是机械地朗读。
2.巧用语言多样表述,提高阅读水平
语言的灵活性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述问题的能力,也是智力活动灵活程度的体现。在教学中,老师要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问题,这样便于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某学校新买回1200本图书,故事类图书与科技类图书的比是8∶5,故事类图书与科技类图书各有多少本?”其中,关键句“故事类图书与科技类图书的比是8∶5”可以换成“故事类图书是科技类图书的8/5”,“科技类图书是故事类图书的比是62.5%”,“故事类图书是科技类图书的1.6倍”,“故事类图书比科技类图书多3/5”,等等。这样让学生学会把一种数量关系“换句话讲”,能使题目的条件变得更加直接,使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经常这样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分析能力。
3.抓关键词促理解,培养阅读技巧
数学阅读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有重要作用,学生解答数学实际问题时,需要具备相当程度的阅读技巧,这样就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最基本的就在于教会学生找准关键词,读懂关键词。如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通过一个重点词句也就是关键词句就能很快领悟解题思路或方法。例如:16比9大多少?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试着比较三个不同句子的区别:(1)16比9大多少?(2)9比16小多少?(3)16和9相差多少?就这样,抓住关键词“比……大”“比……小”“相差”等来理解,这是比较两个事物或两个数的大小,虽然提法不同,但解题方法是一样的,都是用较大的数减较小的数。又如高年级数学解决分数实际问题中的“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4/5”“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4/5”“男生人数相当于女生人数的4/5”等,其中的“占”“是”“相当于”就是解题中的关键词,抓住了这些个关键词,掌握了此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解决问题也就不是难事了。所以教师必须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从不会读书到会读书、巧读书,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读书的方法和技巧,边读、边想、边划,注意划出关键词,理解其涵义,灵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注重引导阅读后的反思、交流活动
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后,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自己的阅读行为进行反思:是否已经按照阅读方法进行训练,近段时间的阅读有什么收获,要让学生用文字记录的方法整理,撰写数学日记,并组织交流活动,开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的思想能有机会进行碰撞,思维得到开拓发展。长期这样训练,学生的反思能力会有提高,阅读也会更有方向性,阅读方法会更有效。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及时反馈阅读信息,随时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使数学阅读务实高效,不再流于形式。只有数学教师都充分认识到阅读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重视数学阅读教学,才能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可能,才能为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徐颖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3]小学数学阅读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