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转变学困生
【作者】 蔡玉玲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光华小学)
【正文】摘 要:学困生并不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也不是指智力不足的学生,而是学习成绩不佳,学习态度散漫,且自制力差的学生。这些学生喜欢追求自由,没有约束。因此,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存在问题的。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便成了当前所谓的“学困生”。然而,这些学生只要得到良好的引导,其能力是非常出色的。因此,在当前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困生的关注,结合一定的方式方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变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1. 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不对,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取得明显的进步,通过谈话了解到,死记硬背的方式经常被学困生应用到学习数学当中,没有把知识体系有效的建立起来,学习的知识都是零散的,学生在记忆知识点时感到非常痛苦,学到的数学知识也很容易遗忘,数学基础知识理解的不扎实,导致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能有效调用原有知识,最后逐渐失去的学习数学的动力,以至于对数学学习持一个悲观失望的态度。
2. 教师教学水平的影响
学困生现象是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想有效的解决问题,应及时的对学困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进行规范和补偿,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学困生所存在的现象,将教学重点放在优等生的身上,甚至有些教师对学困生采取不恰当的教学行为,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困生进行批评嘲笑,导致师生交往关系变得紧张,不仅对学生的正常学习产生了影响,还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恐惧感。
二、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1.教师教学模式的改革
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应只将数学知识拘泥于教材,例如,在学习图形的相关性质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迁移到实际生活当中,让学生主动在生活中寻找图形,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2.以学生的兴趣点为主,合理切入课堂教学内容
兴趣是最佳的引导教师,也是驱使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实际的数学课程教学中,为了有效转化学困生,教师应当结合学困生的兴趣点,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将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形象生动的形式予以呈现,通过动画、声音等方式,给予学困生感官上的刺激,从而激发学困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圆的面积”的教学中,学困生始终无法理解圆面积的公式及其应用方法。这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软件技术展示一个圆,并问学生:“这上面是一个什么图形。”很多学生会说:“这是一个圆。”这时,学困生也开始疑惑:上面画的就是一个圆,老师为什么要问呢,不是多此一举吗?教师接着可以描述:“如果将这个圆切成若干份,能否拼成一个长方形呢?”学困生说:“不能,圆怎么能拼成长方形呢,圆的边都是圆的,而长方形的边是直的。”接着,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软件,为学生演示圆形是如何拼凑成一个类似长方形的,并问道:“那么,大家还记得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计算的吗?”这时,学困生逐渐对教师的问题产生了兴趣。他们会回顾学习过的知识,并回答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教师接着问:“那么,这个类似长方形的面积是圆的面积吗?”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逐层引导,层层设问,便能有效调动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转变学困生的学习态度。
3.课程内容的融合
教师在课堂上,应当采用普通话和当地语言相结合的方式传授课程,加强小学数学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关注数学学习的综合性,通过利用多媒体等方式,尽可能的让数学知识与民族文化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重视课程与文化之间的衔接与沟通,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找到数学的价值,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解题思路的培养,敢于对自己知识点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从而逐步对探索数学知识产生乐趣,例如:教师在讲解近似值的知识点时,有一道应用题:一个篮球25元,那么老师给你123元,可以买几个篮球,很多学生按照教材中的解法,求出结果是4.92个,于是便回答说4.92个,教师可以将问题引入到实际问题当中,现实生活中会有4.92个篮球吗?通过近似值的方式,取得整数部分是4,用这种方式不仅起到了将知识点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还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4.对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点,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相关技巧,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有效的树立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例如:在学习多位数乘法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之前所学习的个位数乘法进行回忆,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体系,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对于学困生,教师可以给他们安排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让他们能够取得学好的成就感,在完成基础阶段的任务后,教师再逐步提高对学困生的要求,使他们不断取得进步。
总之,学困生一直是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地区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担任起改变学困生的重任,对这项任务充满耐心,坚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环境,当然,教师应该有着充分的认识,因为改变学困生这项任务本来就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教师应给学困生更多的关爱,了解学困生存在的问题,抓起学困生的教育,从而改善地区的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J]. 李涛.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7,10(22) :65-66.
[2]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J]. 王朝,王春霞.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 2011,11(04): 309-110.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变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1. 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不对,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取得明显的进步,通过谈话了解到,死记硬背的方式经常被学困生应用到学习数学当中,没有把知识体系有效的建立起来,学习的知识都是零散的,学生在记忆知识点时感到非常痛苦,学到的数学知识也很容易遗忘,数学基础知识理解的不扎实,导致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能有效调用原有知识,最后逐渐失去的学习数学的动力,以至于对数学学习持一个悲观失望的态度。
2. 教师教学水平的影响
学困生现象是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想有效的解决问题,应及时的对学困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进行规范和补偿,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学困生所存在的现象,将教学重点放在优等生的身上,甚至有些教师对学困生采取不恰当的教学行为,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困生进行批评嘲笑,导致师生交往关系变得紧张,不仅对学生的正常学习产生了影响,还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恐惧感。
二、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1.教师教学模式的改革
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应只将数学知识拘泥于教材,例如,在学习图形的相关性质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迁移到实际生活当中,让学生主动在生活中寻找图形,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2.以学生的兴趣点为主,合理切入课堂教学内容
兴趣是最佳的引导教师,也是驱使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实际的数学课程教学中,为了有效转化学困生,教师应当结合学困生的兴趣点,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将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形象生动的形式予以呈现,通过动画、声音等方式,给予学困生感官上的刺激,从而激发学困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圆的面积”的教学中,学困生始终无法理解圆面积的公式及其应用方法。这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软件技术展示一个圆,并问学生:“这上面是一个什么图形。”很多学生会说:“这是一个圆。”这时,学困生也开始疑惑:上面画的就是一个圆,老师为什么要问呢,不是多此一举吗?教师接着可以描述:“如果将这个圆切成若干份,能否拼成一个长方形呢?”学困生说:“不能,圆怎么能拼成长方形呢,圆的边都是圆的,而长方形的边是直的。”接着,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软件,为学生演示圆形是如何拼凑成一个类似长方形的,并问道:“那么,大家还记得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计算的吗?”这时,学困生逐渐对教师的问题产生了兴趣。他们会回顾学习过的知识,并回答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教师接着问:“那么,这个类似长方形的面积是圆的面积吗?”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逐层引导,层层设问,便能有效调动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转变学困生的学习态度。
3.课程内容的融合
教师在课堂上,应当采用普通话和当地语言相结合的方式传授课程,加强小学数学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关注数学学习的综合性,通过利用多媒体等方式,尽可能的让数学知识与民族文化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重视课程与文化之间的衔接与沟通,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找到数学的价值,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解题思路的培养,敢于对自己知识点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从而逐步对探索数学知识产生乐趣,例如:教师在讲解近似值的知识点时,有一道应用题:一个篮球25元,那么老师给你123元,可以买几个篮球,很多学生按照教材中的解法,求出结果是4.92个,于是便回答说4.92个,教师可以将问题引入到实际问题当中,现实生活中会有4.92个篮球吗?通过近似值的方式,取得整数部分是4,用这种方式不仅起到了将知识点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还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4.对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点,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相关技巧,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有效的树立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例如:在学习多位数乘法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之前所学习的个位数乘法进行回忆,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体系,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对于学困生,教师可以给他们安排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让他们能够取得学好的成就感,在完成基础阶段的任务后,教师再逐步提高对学困生的要求,使他们不断取得进步。
总之,学困生一直是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地区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担任起改变学困生的重任,对这项任务充满耐心,坚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环境,当然,教师应该有着充分的认识,因为改变学困生这项任务本来就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教师应给学困生更多的关爱,了解学困生存在的问题,抓起学困生的教育,从而改善地区的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J]. 李涛.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7,10(22) :65-66.
[2]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J]. 王朝,王春霞.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 2011,11(04): 3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