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作者】 盛兆军
【机构】 (青海省同德县宗日寄宿制小学)
【正文】摘 要:兴趣是一切成功的内因。要让孩子爱阅读,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实践表明,以下几点对于提升学生阅读兴趣,有一定实效:1.语文教师提升个人文学素养和教学技能,让语文课堂“生魅”;2.详细介绍文章作者,了解其更多的作品,引发学生对其作品的阅读兴趣;3.较强的文章时代背景,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新鲜感,对阅读同类文章的兴趣;4.开展家校阅读同步模式;5.将读书交流活动常态化;6.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成果展评活动。
关键词:兴趣;文学素养;家校同步阅读;阅读活动
习近平主席曾说读书可以“三让”: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正气。清朝萧抡《读书有所见作》中写到: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西汉刘向则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可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为历代伟人的共识。
兴趣是关键。如何让学生喜欢阅读,教师如何引领,非常重要。有句名言的意思是“与其把马拉到河边按到河里饮水,不如把马引到河边自己饮水”。这句话道明了被动吸取与主动吸取的关系。被动的行为,会让对方厌恶,效果不好,与马而言甚至会使其窒息。而主动地行为,会让马行动自如,根据自身需要,饮好饮饱。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爱上阅读,是引领学生走上乐读人生的重要渠道。在自身教学和观课导课的课堂实践过程中,我觉得以下几点有一定的实效性。
1.提升语文教师个人文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挖掘汉语语言文字的内在韵味,尽展个人课堂教学特色魅力。
课堂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与能力的主渠道。教师对学生读书兴趣与能力的引导主要还是在课堂。通过课文的学习,通过语文教师的个人教学技能,引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与兴趣。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思维更缜密,更善于思考,让学生愿意在字里行间发现问题,使之喜欢上文字与阅读。尤其是古诗文学习,教师丰富的想象力与语言的表现力可以创设出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情境中,不但有利于对诗文的理解,更有利于引发学生对诗文的喜爱,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探索的兴趣。
2.详细介绍文章作者,通过对作者生活学习等经历,了解其人,了解其更多的作品,引发学生对其作品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对某篇课文的作者的介绍,让学生对作者产生兴趣,继而“爱屋及乌”有兴趣去阅读其其他的作品。
3.不能忽视的课文背景。有些课文具有较强的背景,学生只有对其背景有所了解,才能对文章的情感等有所共鸣。教师不妨可以加大对背景材料的收集介绍,使学生对看不见的历史有新鲜感,有好奇心,也就有了想要阅读的兴趣。在此情况下,教师如果能推荐一些相应的读物,相信学生一定会有阅读的心理需要的。
4.开展家校阅读同步模式
各班级图书管理员每周一次去图书室换领新的书目。所取书目由班主任或者图书管理员根据每次学生调查的阅读意向选取。除阅读课集中阅读,其他时间学生可以自由阅读,可以是课间,也可以午休时间,还可以将书带回家中。同学间一周内可以自由交换。学校要允许学生把书带回家,既为学生阅读需求考虑,也希望家长能够参与阅读,强化学生的家庭阅读效果,营造家庭阅读氛围。班级可以开展学生与家长“共读一本书,同看一篇文”读书体验交流活动,通过家长会、学生读书日记等形式,交流汇报体会。家庭阅读的参与推动全民阅读,全民阅读风气的形成自然也会感染学生的阅读兴趣。
5.将读书交流活动常态化
阅读有了交流,才能使思想活化。经常开展学生读书交流活动,可以让爱读书的学生有可以“炫耀”的机会,通过分享读书收获,激发全体学生的阅读热情,拓宽学生视野,扩展阅读内容,提升内在素养。让班级形成“爱读书,多读书至高荣耀”的氛围。
6.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成果展评活动。
读后感展评、课本剧展演、手抄报展、各种卡片秀、古诗绘画、想象画等丰富多彩的展评活动,是检验和展示学生阅读成果的有效途径。这些通过阅读而产生的连锁能力的培养,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情趣,使阅读不枯燥、不被动,有深度,有拓展。
如今,全民阅读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全民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从总书记的多次讲话,到现行教材的编排意图,都在倡导大量阅读,因此,把阅读兴趣提升上来,才是真正达到有效阅读的关键。充分利用教师自身影响,让孩子们的头脑充实起来,教育者们责无旁贷!
关键词:兴趣;文学素养;家校同步阅读;阅读活动
习近平主席曾说读书可以“三让”: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正气。清朝萧抡《读书有所见作》中写到: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西汉刘向则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可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为历代伟人的共识。
兴趣是关键。如何让学生喜欢阅读,教师如何引领,非常重要。有句名言的意思是“与其把马拉到河边按到河里饮水,不如把马引到河边自己饮水”。这句话道明了被动吸取与主动吸取的关系。被动的行为,会让对方厌恶,效果不好,与马而言甚至会使其窒息。而主动地行为,会让马行动自如,根据自身需要,饮好饮饱。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爱上阅读,是引领学生走上乐读人生的重要渠道。在自身教学和观课导课的课堂实践过程中,我觉得以下几点有一定的实效性。
1.提升语文教师个人文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挖掘汉语语言文字的内在韵味,尽展个人课堂教学特色魅力。
课堂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与能力的主渠道。教师对学生读书兴趣与能力的引导主要还是在课堂。通过课文的学习,通过语文教师的个人教学技能,引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与兴趣。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思维更缜密,更善于思考,让学生愿意在字里行间发现问题,使之喜欢上文字与阅读。尤其是古诗文学习,教师丰富的想象力与语言的表现力可以创设出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情境中,不但有利于对诗文的理解,更有利于引发学生对诗文的喜爱,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探索的兴趣。
2.详细介绍文章作者,通过对作者生活学习等经历,了解其人,了解其更多的作品,引发学生对其作品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对某篇课文的作者的介绍,让学生对作者产生兴趣,继而“爱屋及乌”有兴趣去阅读其其他的作品。
3.不能忽视的课文背景。有些课文具有较强的背景,学生只有对其背景有所了解,才能对文章的情感等有所共鸣。教师不妨可以加大对背景材料的收集介绍,使学生对看不见的历史有新鲜感,有好奇心,也就有了想要阅读的兴趣。在此情况下,教师如果能推荐一些相应的读物,相信学生一定会有阅读的心理需要的。
4.开展家校阅读同步模式
各班级图书管理员每周一次去图书室换领新的书目。所取书目由班主任或者图书管理员根据每次学生调查的阅读意向选取。除阅读课集中阅读,其他时间学生可以自由阅读,可以是课间,也可以午休时间,还可以将书带回家中。同学间一周内可以自由交换。学校要允许学生把书带回家,既为学生阅读需求考虑,也希望家长能够参与阅读,强化学生的家庭阅读效果,营造家庭阅读氛围。班级可以开展学生与家长“共读一本书,同看一篇文”读书体验交流活动,通过家长会、学生读书日记等形式,交流汇报体会。家庭阅读的参与推动全民阅读,全民阅读风气的形成自然也会感染学生的阅读兴趣。
5.将读书交流活动常态化
阅读有了交流,才能使思想活化。经常开展学生读书交流活动,可以让爱读书的学生有可以“炫耀”的机会,通过分享读书收获,激发全体学生的阅读热情,拓宽学生视野,扩展阅读内容,提升内在素养。让班级形成“爱读书,多读书至高荣耀”的氛围。
6.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成果展评活动。
读后感展评、课本剧展演、手抄报展、各种卡片秀、古诗绘画、想象画等丰富多彩的展评活动,是检验和展示学生阅读成果的有效途径。这些通过阅读而产生的连锁能力的培养,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情趣,使阅读不枯燥、不被动,有深度,有拓展。
如今,全民阅读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全民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从总书记的多次讲话,到现行教材的编排意图,都在倡导大量阅读,因此,把阅读兴趣提升上来,才是真正达到有效阅读的关键。充分利用教师自身影响,让孩子们的头脑充实起来,教育者们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