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第1课时) 教学设计及反思
【作者】 张 函
【机构】 (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
【正文】摘 要: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教、学、评一致性”是优质教学的基本规律,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必须紧紧围绕着学习目标展开。即“教师的教,是为了学习目标的教,学生的学,是为了学习目标的学;课堂的评,是对学习目标的评”。教师首先考虑为什么教?学生先考虑为什么学?教师再确定教什么?学生知道自己学什么?接下来教师明确怎么教?学生明白怎么学?最后,教师的教体现哪些学习层面?教到什么程度?学生也通过有效的评价明白自己学到什么程度,这就是教学评三位一体的正确理解。基于“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策略的指导,以“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完成教学设计和反思。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能源资源的开发;开发条件的评价
【目标确定依据】:
课标依据: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表述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说明课标要求为:1、了解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解读如下: 1、通过案例分析,了解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通过案例分析,掌握评价资源开发的一般方法;3、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当我国能源形势。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是通过案例分析,来探讨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案例的选取上,贴切中国现状,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且在很长一段时间不会改变。而煤炭又是非可再生资源,这就使能源开发和资源保护之间形成矛盾。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储量居全国首位,其能源基地的建设对转型期的中国来说具有先驱带头的作用。能否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直接影响着我国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基本知识 学生在学习了《中国地理》和“必修2”后,掌握了影响区域内工业的区位因素,熟悉了选择最优区位的方法,并对资源的分类有所了解。
2、学生已有的基本技能 学生学习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等区域地理,并经过“必修1”和“必修2”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区域分析能力,从材料和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联系、对比、发展、迁移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将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区位条件推演到日本的核电开发的条件,再到“中国内陆能不能建核电站“,从而让学生获得学习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能力、地理空间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与简单预测能力等。(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2、让学生学会阅读图文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提出地理问题,并能通过比较、演绎、归纳、讨论辩论等综合思维能力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养成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空间认知和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通过本节的学习,能逐步养成辩证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态度,形成和谐的人地观,更关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学会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确定具体策略,形成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人地协调观)
【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1: 通过学生阅读图文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归纳出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区位条件。
针对目标2:立足于四个地理核心素养,拓展案例,由山西省煤炭开发到“日本核电利用”再到讨论案例“我国的内陆地区是否适合开发核电”等问题,可以在四大目标上进一步深化与提升,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山西省能源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难点:通过山西省能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引导学生学会用比较、演绎等方法迁移知识点,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
【教学课时】:1课时(本节共2课时 )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课
1、 展示新课标与近年来高考考点分布: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俄罗斯亚马尔天然气开发及其影响。(2018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第36题 )(24分)
(2)、我国能源、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2018年高考地理海南卷第1—3题)(9分)
(3)、博茨瓦纳开发卤水的区位条件及影响。(2018年高考地理全国Ⅲ卷第36题)(22分)
2、展示“央视新闻联播:2020年我国海域可燃冰试采取得重大突破,引申出新的名词“可燃冰”。
3、展示生活中的图片(教室的玻璃、学生桌面上的文具、校园里老师们的汽车),让学生说出生活中有哪些与能源资源有关的现象,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会到生活与能源的关系
4、引导学生总结基础知识:能源的概念、分类;让学生说出身边的能源,并为其分类:可再生能源、非可再生能源。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其思考;通过图片展示,联系生活,让学生对身边的能源产生兴趣,引起话题;通过让学生归纳有关能源的基础知识,巩固基础,为深入分析作铺垫)
二、读图分析 问题引领
1、提出问题:纵观整个中国,你知道哪些地方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让学生寻找:西南地区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华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西北地区天然气资源丰富等等。
2、展示“中国政区图”引导学生思考:假设准备投资山西省某煤炭,你会考虑哪些因素?
3、学生思考分析,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资源状况、自然环境、交通条件、市场条件、社会治安、国家政策、劳动力条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大局观,了解中国能源资源分布情况。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换位思考意识)
三、自学解疑 自学反馈
1、让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山西煤炭资源开发条件。
2、引导学生以投资人的身份,从资源状况、市场、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
投影展示:“山西省主要煤田和煤矿的分布图”,学生分析山西省煤炭资源状况。
学生归纳:资源状况: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品质优良、开采条件好……
教师小结:区域的资源状况应该从资源的分布、种类、品质、组合状况,开采条件等角度来分析和描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课文,从中提取重要知识点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也让学生明确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
四、设疑置问
1、展示““十一五”期间一次能源生产、消费总量图”,提出问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对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有什么意义? 思考:可能带来哪些严重的环境问题?
中国能源消费与生产总量图
教师小结:为山西省煤炭的销售提供了广阔市场,可能会产生大气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
2、展示“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图”、“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图”,让学生对比分析,总结归纳:我国与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有哪些不同?中国可能发生的能源安全危机?
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2013年)
教师小结:我国的煤炭资源占绝对优势,石油的比重较大,天然气比重小;世界上石油资源占绝对优势,煤炭、天然气资源比重都较大,核电比重也占一定比重。
可能发生的能源安全危机:能源的消费量大于生产量,能源需求的对外依存度高,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都存在缺口。其中,石油需求的增加日益成为中国能源安全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表让学生发现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可能带来哪些严重的环境问题;接着再进行区域特征的差异比较(中国与世界),思考中国可能发生的能源安全危机。层层递进,步步追问,引导学生学会深挖材料中反映的地理问题。)
五、综合应用,提升能力
1、案例分析:“日本发展核电的区位条件分析”。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思考、回答问题。
2、辩论活动:中国内陆能不能建核电站
引导学生:请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从地理要素的角度(如市场、资源、技术、环境等)来探讨当前内陆核电站,“建还是不建”
正方:内陆能建核电站
反方:内陆不能建核电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用比较、演绎等方法迁移知识点,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分析能力。通过辨论活动,提升学生迁移应用能力、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学习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路:
【课后反思】:
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将本节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本节课立足于地理核心素养,首先以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条件为例,让学生掌握评价资源开发的一般方法,然后在知识迁移环节,将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区位条件推演到日本的核电开发的条件,再到讨论案例“我国的内陆地区是否适合开发核电”,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对比分析、读图等方法让学生学会比较、演绎等方法迁移知识点,通过图文材料让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主要通过辩论赛的形式,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否一致。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能积极思考、讨论,特别是在辩论活动“中国内陆该不该建核电站”中,学生兴趣高涨,气氛热烈,表达了较强的思维反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对于“中国内陆该不该建核电站”题目的设计还不够明确,如“内陆”的范围太大了,最好有个具体的区域认知,让学生回答思考就更具有针对性。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策略指导下,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最大限度的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黄雅芳.教学评一致:逆向设计中的正向思维 [J].教师,2018(11):85-87.
[2]周杰.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19(07):31-33.
[3]吕碧霞.“教学评一致性”在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20(11):16-18.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能源资源的开发;开发条件的评价
【目标确定依据】:
课标依据: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表述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说明课标要求为:1、了解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解读如下: 1、通过案例分析,了解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通过案例分析,掌握评价资源开发的一般方法;3、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当我国能源形势。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是通过案例分析,来探讨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案例的选取上,贴切中国现状,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且在很长一段时间不会改变。而煤炭又是非可再生资源,这就使能源开发和资源保护之间形成矛盾。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储量居全国首位,其能源基地的建设对转型期的中国来说具有先驱带头的作用。能否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直接影响着我国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基本知识 学生在学习了《中国地理》和“必修2”后,掌握了影响区域内工业的区位因素,熟悉了选择最优区位的方法,并对资源的分类有所了解。
2、学生已有的基本技能 学生学习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等区域地理,并经过“必修1”和“必修2”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区域分析能力,从材料和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联系、对比、发展、迁移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将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区位条件推演到日本的核电开发的条件,再到“中国内陆能不能建核电站“,从而让学生获得学习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能力、地理空间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与简单预测能力等。(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2、让学生学会阅读图文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提出地理问题,并能通过比较、演绎、归纳、讨论辩论等综合思维能力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养成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空间认知和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通过本节的学习,能逐步养成辩证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态度,形成和谐的人地观,更关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学会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确定具体策略,形成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人地协调观)
【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1: 通过学生阅读图文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归纳出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区位条件。
针对目标2:立足于四个地理核心素养,拓展案例,由山西省煤炭开发到“日本核电利用”再到讨论案例“我国的内陆地区是否适合开发核电”等问题,可以在四大目标上进一步深化与提升,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山西省能源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难点:通过山西省能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引导学生学会用比较、演绎等方法迁移知识点,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
【教学课时】:1课时(本节共2课时 )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课
1、 展示新课标与近年来高考考点分布: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俄罗斯亚马尔天然气开发及其影响。(2018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第36题 )(24分)
(2)、我国能源、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2018年高考地理海南卷第1—3题)(9分)
(3)、博茨瓦纳开发卤水的区位条件及影响。(2018年高考地理全国Ⅲ卷第36题)(22分)
2、展示“央视新闻联播:2020年我国海域可燃冰试采取得重大突破,引申出新的名词“可燃冰”。
3、展示生活中的图片(教室的玻璃、学生桌面上的文具、校园里老师们的汽车),让学生说出生活中有哪些与能源资源有关的现象,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会到生活与能源的关系
4、引导学生总结基础知识:能源的概念、分类;让学生说出身边的能源,并为其分类:可再生能源、非可再生能源。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其思考;通过图片展示,联系生活,让学生对身边的能源产生兴趣,引起话题;通过让学生归纳有关能源的基础知识,巩固基础,为深入分析作铺垫)
二、读图分析 问题引领
1、提出问题:纵观整个中国,你知道哪些地方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让学生寻找:西南地区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华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西北地区天然气资源丰富等等。
2、展示“中国政区图”引导学生思考:假设准备投资山西省某煤炭,你会考虑哪些因素?
3、学生思考分析,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资源状况、自然环境、交通条件、市场条件、社会治安、国家政策、劳动力条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大局观,了解中国能源资源分布情况。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换位思考意识)
三、自学解疑 自学反馈
1、让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山西煤炭资源开发条件。
2、引导学生以投资人的身份,从资源状况、市场、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
投影展示:“山西省主要煤田和煤矿的分布图”,学生分析山西省煤炭资源状况。
学生归纳:资源状况: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品质优良、开采条件好……
教师小结:区域的资源状况应该从资源的分布、种类、品质、组合状况,开采条件等角度来分析和描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课文,从中提取重要知识点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也让学生明确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
四、设疑置问
1、展示““十一五”期间一次能源生产、消费总量图”,提出问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对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有什么意义? 思考:可能带来哪些严重的环境问题?
中国能源消费与生产总量图
教师小结:为山西省煤炭的销售提供了广阔市场,可能会产生大气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
2、展示“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图”、“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图”,让学生对比分析,总结归纳:我国与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有哪些不同?中国可能发生的能源安全危机?
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2013年)
教师小结:我国的煤炭资源占绝对优势,石油的比重较大,天然气比重小;世界上石油资源占绝对优势,煤炭、天然气资源比重都较大,核电比重也占一定比重。
可能发生的能源安全危机:能源的消费量大于生产量,能源需求的对外依存度高,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都存在缺口。其中,石油需求的增加日益成为中国能源安全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表让学生发现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可能带来哪些严重的环境问题;接着再进行区域特征的差异比较(中国与世界),思考中国可能发生的能源安全危机。层层递进,步步追问,引导学生学会深挖材料中反映的地理问题。)
五、综合应用,提升能力
1、案例分析:“日本发展核电的区位条件分析”。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思考、回答问题。
2、辩论活动:中国内陆能不能建核电站
引导学生:请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从地理要素的角度(如市场、资源、技术、环境等)来探讨当前内陆核电站,“建还是不建”
正方:内陆能建核电站
反方:内陆不能建核电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用比较、演绎等方法迁移知识点,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分析能力。通过辨论活动,提升学生迁移应用能力、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学习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路:
【课后反思】:
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将本节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本节课立足于地理核心素养,首先以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条件为例,让学生掌握评价资源开发的一般方法,然后在知识迁移环节,将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区位条件推演到日本的核电开发的条件,再到讨论案例“我国的内陆地区是否适合开发核电”,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对比分析、读图等方法让学生学会比较、演绎等方法迁移知识点,通过图文材料让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主要通过辩论赛的形式,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否一致。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能积极思考、讨论,特别是在辩论活动“中国内陆该不该建核电站”中,学生兴趣高涨,气氛热烈,表达了较强的思维反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对于“中国内陆该不该建核电站”题目的设计还不够明确,如“内陆”的范围太大了,最好有个具体的区域认知,让学生回答思考就更具有针对性。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策略指导下,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最大限度的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黄雅芳.教学评一致:逆向设计中的正向思维 [J].教师,2018(11):85-87.
[2]周杰.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19(07):31-33.
[3]吕碧霞.“教学评一致性”在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20(1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