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架设“读”与“写”的桥梁
【作者】 梁海英
【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实验小学)
【正文】摘 要:叶圣陶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张志公的“带着写的问题上阅读课”都精辟地阐述了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总之,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语文课堂深入思考,用心琢磨,如何有效地在教学中架设“读”与 “写”的桥梁。
关键词:架设;读写;桥梁
在下,每当有人问起:“语文教学中让老师感到最头疼的是什么?”“学生学习语文最怕的是什么?”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说——阅读写作。阅读写作一直是语文方面难以攻破的一关,阅读写作水平高低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成绩。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水平,有专家就提出了“读写结合”教学理念。“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早已被教师们接受,推行也已半个多世纪,尽管一直来从课程层面、教材层面和教学层面一再呼吁,但效果不尽人意。
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国家教育部对全国的语文教科书进行了统一编排,部编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作了重大改革。一是以“内容主题”组织单元;把“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分成若干个“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布在各单元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中。二是在课文类型作了修改,把原“精读”改为“教读”,“略读”改为“自读”,增加了“课外阅读”,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课型体系。三是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让老师能够落实,克服随意性,同时也避免应试式的反复操练。这种单元目标明确,体系清晰,读写同步推进的教材编排体系,为实施“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做好了顶层设计,接下来的关键是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了。
崔峦同志说过:“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那么如何有效地在教学中架设“读”与“写”的桥梁呢?下面结合本人平时的教学来谈谈:
一、关注文本语言,架设“写”的语言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其实只要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也不会感到用时方恨词穷了。
如: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时,当品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个句子时,老师问:“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草原的美?”当学生说出是“翠色欲流”后,再问:“‘翠色欲流’可否变‘绿色欲流’?“翠”比“绿”好在哪儿?等学生说出理由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表示绿颜色词语还有哪些?学生说出了一大堆:郁郁葱葱、青翠欲滴、一碧千里、万古长青……这样就唤醒了学生的词语积累,做到了课内课外相结合,词语在胸,还会怕词穷?
再如:教学《夏天里的成长》里的“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这句话中的“昨天、今天、明天”是真的指昨天、今天、明天吗?学生理解了这是虚指后,你能用上“昨天…今天…明天…”来说一句话吗?当学习谚语“六月六,看谷秀”“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理解意思后,问学生还知道有哪些谚语?学完《夏天里的成长》之后,明白了: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那么表示珍惜时间的名言有哪些?学生一下子说了很多珍惜时间名言,什么“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在语文教学中,其实是一个“教学”与“运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是一个“新知”与“旧知”思维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学”与“运用”、“新知”与“旧知”是相辅相成的,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抓住一个“点”,就可以网开一“面”了,学生在写作时自然会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二、关注文本表达,架设“写”的铺垫写法
《新课标》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在正确理解文本表达情意的基础上,揣摩、学习作者表达情意的基本方式方法,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小学阅读教学只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表达的情意,而忽略了指导学生去体会、学习、运用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表达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关注文本表达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必要条件,语文教师可尝试以下几个方面去架设读写结合:
1.修辞手法
写作不仅要词语、语法正确,而且要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得体。俗话说:“三分资质,七分打扮。”写作也是如此,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会使你的作文语言文采焕然,瑰丽多姿。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多在修辞手法上下功夫。如教学《草原》“草原风光”中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时,当学生理解这句话是个比喻句,把“羊群”比作“大花”,把“草原”比作“绿毯”时,让学生发挥想象,草原上的羊群还像什么呢?学生有的说像绿毯上点缀的珍珠,有的说像碧绿大海上的点点白帆,有的说像碧绿湖面上的朵朵白莲花……“欢迎远客”部分中的“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学生在明白了“彩虹”就是“穿着各色的衣裳的男女老少”时问:“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通过师生交流之后,懂得了蒙古同胞穿着节日的盛装,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是多么热情呀!老舍先生一个“飞”字为我们描绘了诗情画意的画面,更让我们感受到蒙古同胞那种扑面而来的热情。借此基础上,进行读读句子,写一写。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了,如:下课了,孩子们在校园里跳着、闹着,你追我赶,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向我们飞过来。还有在运动场上的、舞台上的……
再如:教学《丁香结》一课时,讲到“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这句话时,教师先问学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说出了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好处是“探着”“窥着”都是人的神态动作,作者将丁香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伸出宅院外墙的半数丁香花娇俏灵动、惹人怜爱的情态。此外,还把枝头的小花比作星星,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目的特点。于是教师就利用好机会进行一次小练笔:你能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描写下你身边的植物吗?学生就不会无从下笔了,如:烈士陵园的柏树像铁塔一样矗立在山上,还像一个个战士一样挺起胸膛。
2.描写方法
俗话说:“细节成就精彩。”阅读教学中教师善于抓住文章中一些细节描写,引导学生懂得运用各种描写方法,让文章更生动、更形象、更具体。如教学《开国大典》阅兵式部分,先让学生自读,找出“点”和“面”。接着让学生汇报,点: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空军;面:气势磅礴、恢弘庄严的场面。这一段堪称场面描写的经典。点面结合,相互映衬。按照“兵”出场的顺序,先“点”后“面”,雄伟壮观。最后分角色朗读这个自然段的“点”和“面”,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庄严和热烈的气氛。当然,教师不能错过这个好机会,来一次小练笔:用场面描写写一段话,可以是游戏、开学典礼、一次活动等。注意既要抓住场景,又要凸显会场人物特点,做到点面结合。再如:《狼牙山五壮士》研读第二自然段——痛击敌人。先让学生默读这个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具体描写五位战士痛击敌人的句子,并圈出句子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语。接着让学生讨论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沉着”体会班长的冷静,感受他的英勇无畏;引导学生抓住“大吼一声”“满腔怒火”读出葛振林对敌人的憎恨;引导学生抓住“抡一个圈”“使出浑身的力气”等词语,感受宋学义把对敌人的仇恨全部化成力量;引导学生抓住“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读出胡德林和胡福才两位小战士战斗的专注。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发现这段的写法特点(1)痛击敌人的情形和战斗场面采用“点面结合”描写。这样描写感觉好像拍电影,镜头从远到近,从整体到个人,有一定顺序。(2)抓住人物细节描写,如神态、动作等。这样描写人物的形象很鲜明,读了让人肃然起敬。最后老师来一句总结:以后我们写作文要学会运用点面结合和细节描写,让你的作文更生动、具体、形象!
3.开头结尾
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做事情如此,写文章也是这样。不少孩子尽管有习作的材料,可往往被文章的第一句话难住,有的冥思苦想无从下笔,有的七改八改耽误时间。恰当、新颖的开头,不仅能使笔下生花,而且能增加文采,吸引读者。如果把开头比作“爆竹”,那么结尾就有如“撞钟”。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地引导。如学完《灯光》之后,教师让学生来回顾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在写作顺序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说出了课文开头先介绍了现在的场景,又回忆了1947年初秋,郝副营长英勇牺牲的事,最后又回到现在的场景。这时引导学生懂得这种写法叫作倒叙。随后让学生试着用倒叙的方法来练习写一段话。
4.围绕中心
中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又是一篇文章的“统帅”,它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是起支配一切的作用。材料选择、详略安排都要围绕中心来写。如《盼》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得到一件新雨衣后,一直盼着穿新雨衣,最后终于穿上了新雨衣。课文围绕“盼”写了作者晴天盼下雨——下雨了盼出去——出不去盼雨停——睡前盼第二天下雨——决心不再盼这几件事。教师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主要是围绕“盼”来组织材料后,可以让学生也来交流交流,初试身手,给他们提供中心意思,如“乐”“累”“寻”……这样学生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思维激活了,自然下笔如有神了!
三、关注文本想象,架设“写”的发散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想象在写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往往有些孩子写不出作文,不是因为书读得少,词汇少,观察少,而是想象力不够。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好“读”“写”与“想”结合,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想象,并加以写下来。如学完《宿建德江》之后,教师问学生:“诗人置身于这样的情景,是什么样的感受?”当学生找到“愁”字时,教师进一步问: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愁”呢?原来是“日暮”。再问: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哪里去了?学生说“家乡”后,教师紧接着问:“是啊!诗人想起了从前,想起了家乡,想到了亲人朋友,那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这时教师相机出示练习:在一个火热的夏夜,
(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 );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 )。又如《穷人》一文中几次写到“沉默”,两次“沉默”桑娜会想些什么?渔夫又会想些什么?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桑娜和渔夫的心理活动。最后当桑娜告诉丈夫自己已经把孩子抱回家后,课文就戛然而止了。孩子的命运会怎样呢?桑娜与渔夫又会带领孩子怎样渡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呢?教师可以安排一次小练笔:续写《穷人》。再如《在柏林》最后一个自然段:“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说话: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人们在想:( )
写作离不开想象,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多创设想象情景,只有善于想象,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在语言艺术的蓝天里遨游!
叶圣陶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张志公的“带着写的问题上阅读课”都精辟地阐述了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总之,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语文课堂深入思考,用心琢磨,如何有效地在教学中架设“读”与 “写”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张洪玲,陈晓波.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关键词:架设;读写;桥梁
在下,每当有人问起:“语文教学中让老师感到最头疼的是什么?”“学生学习语文最怕的是什么?”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说——阅读写作。阅读写作一直是语文方面难以攻破的一关,阅读写作水平高低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成绩。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水平,有专家就提出了“读写结合”教学理念。“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早已被教师们接受,推行也已半个多世纪,尽管一直来从课程层面、教材层面和教学层面一再呼吁,但效果不尽人意。
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国家教育部对全国的语文教科书进行了统一编排,部编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作了重大改革。一是以“内容主题”组织单元;把“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分成若干个“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布在各单元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中。二是在课文类型作了修改,把原“精读”改为“教读”,“略读”改为“自读”,增加了“课外阅读”,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课型体系。三是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让老师能够落实,克服随意性,同时也避免应试式的反复操练。这种单元目标明确,体系清晰,读写同步推进的教材编排体系,为实施“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做好了顶层设计,接下来的关键是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了。
崔峦同志说过:“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那么如何有效地在教学中架设“读”与“写”的桥梁呢?下面结合本人平时的教学来谈谈:
一、关注文本语言,架设“写”的语言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其实只要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也不会感到用时方恨词穷了。
如: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时,当品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个句子时,老师问:“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草原的美?”当学生说出是“翠色欲流”后,再问:“‘翠色欲流’可否变‘绿色欲流’?“翠”比“绿”好在哪儿?等学生说出理由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表示绿颜色词语还有哪些?学生说出了一大堆:郁郁葱葱、青翠欲滴、一碧千里、万古长青……这样就唤醒了学生的词语积累,做到了课内课外相结合,词语在胸,还会怕词穷?
再如:教学《夏天里的成长》里的“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这句话中的“昨天、今天、明天”是真的指昨天、今天、明天吗?学生理解了这是虚指后,你能用上“昨天…今天…明天…”来说一句话吗?当学习谚语“六月六,看谷秀”“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理解意思后,问学生还知道有哪些谚语?学完《夏天里的成长》之后,明白了: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那么表示珍惜时间的名言有哪些?学生一下子说了很多珍惜时间名言,什么“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在语文教学中,其实是一个“教学”与“运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是一个“新知”与“旧知”思维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学”与“运用”、“新知”与“旧知”是相辅相成的,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抓住一个“点”,就可以网开一“面”了,学生在写作时自然会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二、关注文本表达,架设“写”的铺垫写法
《新课标》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在正确理解文本表达情意的基础上,揣摩、学习作者表达情意的基本方式方法,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小学阅读教学只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表达的情意,而忽略了指导学生去体会、学习、运用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表达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关注文本表达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必要条件,语文教师可尝试以下几个方面去架设读写结合:
1.修辞手法
写作不仅要词语、语法正确,而且要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得体。俗话说:“三分资质,七分打扮。”写作也是如此,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会使你的作文语言文采焕然,瑰丽多姿。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多在修辞手法上下功夫。如教学《草原》“草原风光”中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时,当学生理解这句话是个比喻句,把“羊群”比作“大花”,把“草原”比作“绿毯”时,让学生发挥想象,草原上的羊群还像什么呢?学生有的说像绿毯上点缀的珍珠,有的说像碧绿大海上的点点白帆,有的说像碧绿湖面上的朵朵白莲花……“欢迎远客”部分中的“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学生在明白了“彩虹”就是“穿着各色的衣裳的男女老少”时问:“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通过师生交流之后,懂得了蒙古同胞穿着节日的盛装,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是多么热情呀!老舍先生一个“飞”字为我们描绘了诗情画意的画面,更让我们感受到蒙古同胞那种扑面而来的热情。借此基础上,进行读读句子,写一写。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了,如:下课了,孩子们在校园里跳着、闹着,你追我赶,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向我们飞过来。还有在运动场上的、舞台上的……
再如:教学《丁香结》一课时,讲到“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这句话时,教师先问学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说出了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好处是“探着”“窥着”都是人的神态动作,作者将丁香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伸出宅院外墙的半数丁香花娇俏灵动、惹人怜爱的情态。此外,还把枝头的小花比作星星,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目的特点。于是教师就利用好机会进行一次小练笔:你能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描写下你身边的植物吗?学生就不会无从下笔了,如:烈士陵园的柏树像铁塔一样矗立在山上,还像一个个战士一样挺起胸膛。
2.描写方法
俗话说:“细节成就精彩。”阅读教学中教师善于抓住文章中一些细节描写,引导学生懂得运用各种描写方法,让文章更生动、更形象、更具体。如教学《开国大典》阅兵式部分,先让学生自读,找出“点”和“面”。接着让学生汇报,点: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空军;面:气势磅礴、恢弘庄严的场面。这一段堪称场面描写的经典。点面结合,相互映衬。按照“兵”出场的顺序,先“点”后“面”,雄伟壮观。最后分角色朗读这个自然段的“点”和“面”,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庄严和热烈的气氛。当然,教师不能错过这个好机会,来一次小练笔:用场面描写写一段话,可以是游戏、开学典礼、一次活动等。注意既要抓住场景,又要凸显会场人物特点,做到点面结合。再如:《狼牙山五壮士》研读第二自然段——痛击敌人。先让学生默读这个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具体描写五位战士痛击敌人的句子,并圈出句子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语。接着让学生讨论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沉着”体会班长的冷静,感受他的英勇无畏;引导学生抓住“大吼一声”“满腔怒火”读出葛振林对敌人的憎恨;引导学生抓住“抡一个圈”“使出浑身的力气”等词语,感受宋学义把对敌人的仇恨全部化成力量;引导学生抓住“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读出胡德林和胡福才两位小战士战斗的专注。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发现这段的写法特点(1)痛击敌人的情形和战斗场面采用“点面结合”描写。这样描写感觉好像拍电影,镜头从远到近,从整体到个人,有一定顺序。(2)抓住人物细节描写,如神态、动作等。这样描写人物的形象很鲜明,读了让人肃然起敬。最后老师来一句总结:以后我们写作文要学会运用点面结合和细节描写,让你的作文更生动、具体、形象!
3.开头结尾
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做事情如此,写文章也是这样。不少孩子尽管有习作的材料,可往往被文章的第一句话难住,有的冥思苦想无从下笔,有的七改八改耽误时间。恰当、新颖的开头,不仅能使笔下生花,而且能增加文采,吸引读者。如果把开头比作“爆竹”,那么结尾就有如“撞钟”。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地引导。如学完《灯光》之后,教师让学生来回顾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在写作顺序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说出了课文开头先介绍了现在的场景,又回忆了1947年初秋,郝副营长英勇牺牲的事,最后又回到现在的场景。这时引导学生懂得这种写法叫作倒叙。随后让学生试着用倒叙的方法来练习写一段话。
4.围绕中心
中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又是一篇文章的“统帅”,它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是起支配一切的作用。材料选择、详略安排都要围绕中心来写。如《盼》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得到一件新雨衣后,一直盼着穿新雨衣,最后终于穿上了新雨衣。课文围绕“盼”写了作者晴天盼下雨——下雨了盼出去——出不去盼雨停——睡前盼第二天下雨——决心不再盼这几件事。教师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主要是围绕“盼”来组织材料后,可以让学生也来交流交流,初试身手,给他们提供中心意思,如“乐”“累”“寻”……这样学生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思维激活了,自然下笔如有神了!
三、关注文本想象,架设“写”的发散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想象在写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往往有些孩子写不出作文,不是因为书读得少,词汇少,观察少,而是想象力不够。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好“读”“写”与“想”结合,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想象,并加以写下来。如学完《宿建德江》之后,教师问学生:“诗人置身于这样的情景,是什么样的感受?”当学生找到“愁”字时,教师进一步问: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愁”呢?原来是“日暮”。再问: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哪里去了?学生说“家乡”后,教师紧接着问:“是啊!诗人想起了从前,想起了家乡,想到了亲人朋友,那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这时教师相机出示练习:在一个火热的夏夜,
(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 );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 )。又如《穷人》一文中几次写到“沉默”,两次“沉默”桑娜会想些什么?渔夫又会想些什么?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桑娜和渔夫的心理活动。最后当桑娜告诉丈夫自己已经把孩子抱回家后,课文就戛然而止了。孩子的命运会怎样呢?桑娜与渔夫又会带领孩子怎样渡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呢?教师可以安排一次小练笔:续写《穷人》。再如《在柏林》最后一个自然段:“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说话: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人们在想:( )
写作离不开想象,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多创设想象情景,只有善于想象,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在语言艺术的蓝天里遨游!
叶圣陶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张志公的“带着写的问题上阅读课”都精辟地阐述了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总之,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语文课堂深入思考,用心琢磨,如何有效地在教学中架设“读”与 “写”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张洪玲,陈晓波.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