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
【作者】 吕冬凤
【机构】 (广西玉林市陆川县实验中学)
【正文】摘 要:随着我国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不仅只停留在对于基础语文知识的掌握,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多元化思维,使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在传统应试教育中,语文教师往往只以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唯一标准,这使得学校培养的优秀学生,往往只能在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分数,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具备很高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思维培养
一、前言
虽然教育改革工作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但是现代教育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生更是面临着巨大的高考压力,学习语文的时候也往往停留在表面而未能深入发掘语文学科的魅力和内涵。高中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授课环节,一定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强调学生语文思维的发掘,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其综合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什么是语文思维
在平时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环节肯定涉及到思考,这个思考模式就是语文思维。其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有共通之处,指的都是学生在学习环节对于知识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全方位的分析,并且形成独特的观点,对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轻松解决。
三、高中语文思维呈现的基本特征
(一)具有广泛性高中语文思维具有广泛性特征,一般体现在人文性及工具性方面,语文思维同时会映射其他学科。语文也是一门生活性很强的学科,在平时的生活中处处可见语文知识的应用,教师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引导学生正确积极思考。
(二)具有交流性语文学习中,同一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问题也有不同的见解,所以需要展开课堂讨论,在这个讨论环节必须强化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其思维的发散。在这一讨论环节,学生会有不同层面的思考,同时对于问题思考的教育也呈现多元化方向,促进思维局限性的打破,全面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三)具有渗透性高中语文思维还呈现出渗透性特征。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其呈现出来的艺术性往往透过人们的实际生活展示出来,并且在其他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四、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高中语文教学关注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有着明显的现实意义。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深入,当前阶段的教育工作明显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导致学生仅仅是作为语文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的指导优势也难以发挥出来。因此,关注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关键,这样的学习才能够保障学生毕业后不会因为语文知识欠缺而给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不便。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也不端正,往往是为了应付考试,很明显这与我国的基本教育理念不相符,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需要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教育教学中积极落实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保障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顺利培养。
五、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思维教育理念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部分教师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是从语文知识是否丰富的层面上体现的,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显然忽视。课堂教学环节,也没有尊重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知识的传授也是单向的,学生的思维根本没有得到有效训练。
(二)不注重学生语文思维独立性培养对学生语文思维的独立性培养不注重。过分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力,导致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自己想法的表达方面,面对不同的语文问题,无法保障每次都认真思考,对于学生独立性语文思维的养成十分不利。
(三)缺乏完善丰富的语文教学手段高中学生语文思维的有效养成,离不开丰富有效的语文教学手段的支持。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提升学生的考试分数,所以很多教师将考试大纲作为教学指导,教学方法单一机械,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如此一来对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十分不利。
六、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一)教师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必须强化提升教师是学生成长和发展道路上的引导者,教师自身的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此,高中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就必须保障教师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是过硬的。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累积情况,还需要注重自身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保障学生在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提升语文思维。例如学习《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的时候,整篇故事发生在久远的战国时期,再加上文章的生僻字较多,所以想要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顺利培养,教师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好自己的语文思维,并且将其有效地融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全方位了解整篇文章主旨大意的同时也逐步形成自己的语文思维。
(二)将学生隐形分层保护学生自尊心,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有效培养
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由于学生心理以发展相对成熟,内心较为敏感有着较强的自尊心。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时,不应只将试卷分数当作学生分层的唯一标准,以免对个别学生自尊心造成伤害。所以,在在语文教学中将学生分层时,教师应对班级所有学生的语文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征以及语文学习态度等有一个全面的掌握,继而将学生科学的隐形分层。(1)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班级全体同学的语文基础、学习兴趣、态度、认知能力等进行调查,对结果展开从总体到个体的全面总结和分析,这一过程并不是将学生分层的唯一指标,仅是分层的基础依据不向学生公开,教师自己掌握即可。通过隐形分层的形式能够有效保护高中生自尊心,解决以往采用“同质分层”给部分学生带来的心理负担。(2)在分层时应听取学生的想法,教师不能使用强硬的命令学生。但分组也不可能全部听取学生的想法和喜好,教师应对学生展开正确价值的引导从而实现合理分层,让每位同学都能在语文学习中根据自己的能力找准定位,帮助学生消除排异和从众心理,兼顾正确引导和学生的合理化意见,确保分层教学下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目标。(3)应制定动态分层制度,学生被分到一个层次当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是依据学生语文学习情况及具体表现随时变化的,从而确保分层教学更具科学有效性。(4)为了减少“同质分层”对学生以及家长的困扰,防止“标签效应”产生,本研究者采用“隐性分层”的方法。结合学生考试平均成绩、个性特长爱好将学生分成A、B、C三层。此环节不告知学生。然后进行“异质分组”,不同层次、不同特长兴趣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面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面对拥有不同特长、兴趣的学生,合作小组需要调整、重组才能达到真正的优势互补,让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榜样”,让每个学生都发现自身价值与优势。因此,笔者利用学生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中自觉发现本小组缺少什么样的同学来加入,进而提出申请,对原小组进行微调,实现分层动态化。如此,在不断调整分组的过程中,既做到了分层合理化,又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发挥情境教学法优势,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有效培养促进高中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情境教学法是不错的选择。教师应该灵活运用该种教学模式,在全方位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实际教学过程中创设出合理的情景,并且设置好相应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顺利学习整篇课文。在此过程中,学生主体的地位被充分尊重了,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也更加积极地回答,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良好的语文思维。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为学生营造合适的教学情境,播放一些与荷塘月色有关的歌曲或者视频,供学生自由欣赏,在恰当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沉浸在其中,充分感受到《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在教学环节教师还可以引入恰当的提问,例如“荷塘月色最能够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作者希望借助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情感”等,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开放性十足,学生完全可以带着问题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在细细品味文章的同时,找寻问题的答案,这样的学习过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再例如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的时候,作品是诗人晚年所创,饱含着悲愁和凄苦,高中学生缺乏人生经历,难以真正体会诗人的创作情感,为此教师可以向学生详细介绍词人的经历,引导学生阅读这首词的时候把握好主线,明确朗读要求,感受“境由心生”“音容笑貌”促进课堂教学幻境的进一步丰富,学生走进词人的内心,感受其内心的愁苦。
(四)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展开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应用也能够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优势明显,不仅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传统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占据主体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无疑限制了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为此高中语文教学中需要恰当地选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此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
(五)促进语文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语文本身就是一门生活性很强的学科,透过生活讲述语文往往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深入挖掘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契合点,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生活化语文资源,让学生深入观察生活,感受语文知识的现实意义,强化对语文知识的认知,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所在。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教师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深入探讨“如果祥林嫂没有失去儿子,那么她是否会幸福的生活”“如果祥林嫂的丈夫没有去世,那么她的人生又会有不一样吗”。在学生就这些问题探讨之前,教师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现代社会妇女年纪轻轻就失去丈夫,儿子,那么她们的生活会出现什么变化,是否能够继续平静生活,对比显示,学生意识到祥林嫂之所以有着悲惨的人生并不是这些外因所致,而是其处于封建社会,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时代的产物,如此一来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六)关注学生个性,做到因材施教高中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恰当运用鼓励对策,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促进其语文思维高效培养起来,并且提升其综合素养。
七、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中强调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语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广大一线教师一定要积极迎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展开语文教学,运用更多新型有效的手段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提升语文学科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思维培养
一、前言
虽然教育改革工作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但是现代教育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生更是面临着巨大的高考压力,学习语文的时候也往往停留在表面而未能深入发掘语文学科的魅力和内涵。高中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授课环节,一定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强调学生语文思维的发掘,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其综合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什么是语文思维
在平时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环节肯定涉及到思考,这个思考模式就是语文思维。其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有共通之处,指的都是学生在学习环节对于知识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全方位的分析,并且形成独特的观点,对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轻松解决。
三、高中语文思维呈现的基本特征
(一)具有广泛性高中语文思维具有广泛性特征,一般体现在人文性及工具性方面,语文思维同时会映射其他学科。语文也是一门生活性很强的学科,在平时的生活中处处可见语文知识的应用,教师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引导学生正确积极思考。
(二)具有交流性语文学习中,同一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问题也有不同的见解,所以需要展开课堂讨论,在这个讨论环节必须强化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其思维的发散。在这一讨论环节,学生会有不同层面的思考,同时对于问题思考的教育也呈现多元化方向,促进思维局限性的打破,全面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三)具有渗透性高中语文思维还呈现出渗透性特征。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其呈现出来的艺术性往往透过人们的实际生活展示出来,并且在其他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四、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高中语文教学关注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有着明显的现实意义。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深入,当前阶段的教育工作明显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导致学生仅仅是作为语文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的指导优势也难以发挥出来。因此,关注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关键,这样的学习才能够保障学生毕业后不会因为语文知识欠缺而给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不便。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也不端正,往往是为了应付考试,很明显这与我国的基本教育理念不相符,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需要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教育教学中积极落实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保障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顺利培养。
五、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思维教育理念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部分教师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是从语文知识是否丰富的层面上体现的,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显然忽视。课堂教学环节,也没有尊重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知识的传授也是单向的,学生的思维根本没有得到有效训练。
(二)不注重学生语文思维独立性培养对学生语文思维的独立性培养不注重。过分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力,导致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自己想法的表达方面,面对不同的语文问题,无法保障每次都认真思考,对于学生独立性语文思维的养成十分不利。
(三)缺乏完善丰富的语文教学手段高中学生语文思维的有效养成,离不开丰富有效的语文教学手段的支持。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提升学生的考试分数,所以很多教师将考试大纲作为教学指导,教学方法单一机械,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如此一来对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十分不利。
六、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一)教师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必须强化提升教师是学生成长和发展道路上的引导者,教师自身的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此,高中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就必须保障教师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是过硬的。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累积情况,还需要注重自身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保障学生在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提升语文思维。例如学习《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的时候,整篇故事发生在久远的战国时期,再加上文章的生僻字较多,所以想要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顺利培养,教师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好自己的语文思维,并且将其有效地融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全方位了解整篇文章主旨大意的同时也逐步形成自己的语文思维。
(二)将学生隐形分层保护学生自尊心,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有效培养
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由于学生心理以发展相对成熟,内心较为敏感有着较强的自尊心。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时,不应只将试卷分数当作学生分层的唯一标准,以免对个别学生自尊心造成伤害。所以,在在语文教学中将学生分层时,教师应对班级所有学生的语文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征以及语文学习态度等有一个全面的掌握,继而将学生科学的隐形分层。(1)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班级全体同学的语文基础、学习兴趣、态度、认知能力等进行调查,对结果展开从总体到个体的全面总结和分析,这一过程并不是将学生分层的唯一指标,仅是分层的基础依据不向学生公开,教师自己掌握即可。通过隐形分层的形式能够有效保护高中生自尊心,解决以往采用“同质分层”给部分学生带来的心理负担。(2)在分层时应听取学生的想法,教师不能使用强硬的命令学生。但分组也不可能全部听取学生的想法和喜好,教师应对学生展开正确价值的引导从而实现合理分层,让每位同学都能在语文学习中根据自己的能力找准定位,帮助学生消除排异和从众心理,兼顾正确引导和学生的合理化意见,确保分层教学下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目标。(3)应制定动态分层制度,学生被分到一个层次当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是依据学生语文学习情况及具体表现随时变化的,从而确保分层教学更具科学有效性。(4)为了减少“同质分层”对学生以及家长的困扰,防止“标签效应”产生,本研究者采用“隐性分层”的方法。结合学生考试平均成绩、个性特长爱好将学生分成A、B、C三层。此环节不告知学生。然后进行“异质分组”,不同层次、不同特长兴趣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面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面对拥有不同特长、兴趣的学生,合作小组需要调整、重组才能达到真正的优势互补,让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榜样”,让每个学生都发现自身价值与优势。因此,笔者利用学生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中自觉发现本小组缺少什么样的同学来加入,进而提出申请,对原小组进行微调,实现分层动态化。如此,在不断调整分组的过程中,既做到了分层合理化,又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发挥情境教学法优势,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有效培养促进高中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情境教学法是不错的选择。教师应该灵活运用该种教学模式,在全方位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实际教学过程中创设出合理的情景,并且设置好相应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顺利学习整篇课文。在此过程中,学生主体的地位被充分尊重了,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也更加积极地回答,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良好的语文思维。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为学生营造合适的教学情境,播放一些与荷塘月色有关的歌曲或者视频,供学生自由欣赏,在恰当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沉浸在其中,充分感受到《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在教学环节教师还可以引入恰当的提问,例如“荷塘月色最能够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作者希望借助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情感”等,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开放性十足,学生完全可以带着问题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在细细品味文章的同时,找寻问题的答案,这样的学习过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再例如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的时候,作品是诗人晚年所创,饱含着悲愁和凄苦,高中学生缺乏人生经历,难以真正体会诗人的创作情感,为此教师可以向学生详细介绍词人的经历,引导学生阅读这首词的时候把握好主线,明确朗读要求,感受“境由心生”“音容笑貌”促进课堂教学幻境的进一步丰富,学生走进词人的内心,感受其内心的愁苦。
(四)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展开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应用也能够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优势明显,不仅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传统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占据主体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无疑限制了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为此高中语文教学中需要恰当地选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此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
(五)促进语文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语文本身就是一门生活性很强的学科,透过生活讲述语文往往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深入挖掘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契合点,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生活化语文资源,让学生深入观察生活,感受语文知识的现实意义,强化对语文知识的认知,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所在。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教师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深入探讨“如果祥林嫂没有失去儿子,那么她是否会幸福的生活”“如果祥林嫂的丈夫没有去世,那么她的人生又会有不一样吗”。在学生就这些问题探讨之前,教师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现代社会妇女年纪轻轻就失去丈夫,儿子,那么她们的生活会出现什么变化,是否能够继续平静生活,对比显示,学生意识到祥林嫂之所以有着悲惨的人生并不是这些外因所致,而是其处于封建社会,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时代的产物,如此一来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六)关注学生个性,做到因材施教高中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恰当运用鼓励对策,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促进其语文思维高效培养起来,并且提升其综合素养。
七、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中强调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语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广大一线教师一定要积极迎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展开语文教学,运用更多新型有效的手段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提升语文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