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巧设实践操作 激活数学课堂

【作者】 陈雪海

【机构】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第六小学


【正文】摘 要:让学生亲历动手操作过程,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概念、结论的形成过程,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个体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的乐趣,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关键词:动手操作;激活;数学课堂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重点。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教学改革的总趋势,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小学生动手能力差是个突出问题,关键是教师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太多的顾虑,一是认为花费时间长,二是课堂容易混乱因而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动手操作的机会。新世纪的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生活现实出发,加强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让学生有自由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处于积极创新的状态,有进行创造的欲望,才能提高创造能力。实践证明:把“实践活动”渗透于学科之中,能变沉闷呆板、被动的学习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同时也能使学生创新意识得到提高。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实践活动,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数学教学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那么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加强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
  学习是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要教会学生学习,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动作思维——表象思维——抽象思维组织教学。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数学课上,必须加强操作,为学生多设计一些操作性活动和实践性活动,学生在动动手,动动口,画画图,摆摆棒之类的过程中或许就会发现了一些新问题。
  例如,教“得数是8的加法”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出示一道富有思考性的题目:( )+( )=8,接着让学生拿出8个圆片和( )+( )=8在桌上摆,摆一次写一道算式,如摆出OOOOOOO+O,便写出7+1=8,然后把圆片依次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再写算式,直到全班学生把算式7+1=8,1+7=8,6+2=8,2+6=8,5+3=8,3+5=8,4+4=8,0+8=8,8+0=8都摆出来,教师又结合书上的意图,组织学生讨论每题的意义。得数是8的加法的算法算理就在学生地体验操作中生成了。
  再如《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一课,“32-9”的教学时,分组动手操作摆小棒,先摆32根小棒,然后四人一组讨论可以怎样从32根里去掉9根,学生通过动脑、动手,从而想出从一捆里去掉9根,把剩下的1根和22合起来,或者先去掉2根,再从一捆里去掉7根,等几种方法……这样的操作,激活了学生创新灵感,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一语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而创造灵感也来自于儿童的手指尖。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操作时,不仅要着眼于“如何教”,更要着眼于“如何学”,再组织操作中加强学法的指导,指导学生为什么去操作?怎么去操作?此外,我们要保护好学生的创造灵感,多创设自由活动空间,为学生的自主创新性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
  二、加强实践操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
  例如:“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是通过摆一摆、量一量等活动来探究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1)小组合作,用几个1平方厘米担任正方形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并填写表格:





  (2)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下面两个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完成操作后,小组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的关系,从而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摆一摆、量一量的过程中,由浅入深,有具体到抽象,思维得到碰撞,知识技能的形成可谓水到渠成。课堂教学效率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得到结论后,教师及时地给予表扬,同学们得到鼓励,主动探索的劲头更足了。
  三、加强实践操作发展学生思维品质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折、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
  如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个概念时,我通过组织分一分的活动来让学生体验、感悟。四人小组为单位,分一分算一算:
  活动一:把6个圆片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
  活动二:把3个圆片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
  活动三:把0个圆片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
  活动四:把3个圆片平均分给0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
  活动五:把3个圆片平均分给0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
  小组活动后,我叫一组同学上来展示分的过程,小组长负责分给另外的三个同学。活动一、活动二非常顺利完成,活动三时有点迟疑,我鼓励说,把分的动作做一做吧,这样活动三也完成了,到了活动四、活动五,小组长更为难了,人都没有,怎样分呢?我相机引导,没有小朋友的时候,我们能分吗?顿时,学生感悟到除数是0的时候是没有意义的。
  接下来,教学312÷3,百位上“3÷3=1”,而十位上“1÷3”怎么算呢,承载上面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继续分一分,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不够分时,就“分0”,即“商0”让学生体会“1÷3=0……1”。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既突破了教学难点也消除了计算教学的枯燥,还能让学生永记脑海。
  四、加强实践操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
  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一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如教学第一册“数学乐园”时,由于“起立游戏”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在帮助学生复习基数、序数等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又如,在“拼积木”活动中,让学生把几个相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学生对此颇感兴趣,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卡车、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的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
  五、加强实践操作发展学生能力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的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精心组织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理解并建立数学概念,同时灵活运用,使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应该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学生的简单模仿操作转化为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搭一搭等实践活动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的操作,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后,让学生用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做两个不同圆柱的侧面,并另外配上底,比较一下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在制作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把粘贴部分忽略不计,也有的学生先粘上一张长方形纸条粘贴部分,再装米或装沙,从而比较两个圆柱容积的大小。这一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探索到了把长方体的长边作底面周长、短边作高时,圆柱的体积大这一规律,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过程中应遵循这一原则:凡是学生能操作探索的,教师绝不替代,从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操作环境。
  总之,数学实践活动的开设,有利于学生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有利于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研究问题的创新方法,相信学生的创新还会源源不断。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浅谈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3]《广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