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高段数学复习课中如何绘制思维导图
【作者】 苏 云 方 芳
【机构】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朝阳小学
【正文】摘 要:学习本身“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在“温故”时借助思维导图可帮助学生很好的梳理知识体系,并在巩固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本文以此为落足点,就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中的作用,如何引导学生整理思维导图等进行简要分析。借助案例,就思维导图的制作进行归纳总结。受文章篇幅所限,阐述的内容相对肤浅,旨在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教学;高段数学;复习课;思维导图
1、思维导图的基本含义与应用价值
1.1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
思维导图(The Mind MAp),又被称作心智导图,属于发散思维表达的重要思维工具。虽然该工具相对简单,但实用性强。思维导图以颜色、图形、关键词等作为记忆链接,充分发挥了左右脑的技能,借助于阅读、记忆、思维,开发大脑的潜能[1]。进入我们大脑的文字、符号、线条、意象、颜色、音符、气味等,都可以成为主题构成节点,并通过这些节点形成一个中心性的主题,最终构建出自己特有的“数据库”。
1.2思维导图的应用价值
(1) 锻炼学生动手与动脑能力
“温故”和“知新”是学习的两个重要构成部分,复习是“温故”的重要表现形式。高效的复习不仅能快速巩固“知新”,还能起到查漏补缺、避免知识点遗忘的作用。小学高段数学采用思维导图可起到归纳总结、解决当下问题的作用。
传统教学中,思维导图会以具体形式或记忆形式被教师掌握和应用。学生则缺乏思维导图制作与使用的习惯。让学生单独制作并使用思维导图能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学习空间,让学生们去思考、去动手,最终达到有效复习,快速提升学习效果的作用。
(2)小学生之间横向交流的作用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在制作和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反而需突出个性化特征。教师应鼓励小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适当的是够给予指点和启迪,如针对图形制作思维导图时可按照三条线构建,第一,平面几何(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第二,立体几何(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第三,两者的相互关系;在三个主干下,学生尝试画出相应图形并列对应列出公式(周长、面积、表面积、体积)。学生们通过动手,相互交流会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经过多个“小板凳”的制作,提升动手动脑能力。
2、思维导图的制作与相关知识要点
从本质上看,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系统梳理知识层次的过程。根据导图不同知识节点,学生们会重新翻阅教材和习题,这是巩固与查漏补缺的过程。以下就知识导图的制作与使用等进行简要分析:
2.1主题
制作思维导图前必须明确本次复习的主题内容,且划分出主、次关系。在制作思维导图时可将图像、关键词等作为主题,然后提炼出本次复习的重点内容,并推导出关键词。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需考虑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2.2绘图
根据思维导图的主题,延伸出若干个分支(子主题),各分支独立存在又互有联系。借助图像、文字可直观的表达出来,这样能以结构形式体现出数学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自己的视角去绘制、审视导图的应用性和美感,并重新判断自己知识掌握情况,并将“凌乱”的知识点系统的梳理一遍[3]。学生完成绘图后,教师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与大家的“作品”进行对比,达到查漏补缺、共同进步的结果。
2.3改图
经过交流、沟通,学生们对自己的“作品”进一步完善,借助于图形、颜色,以及知识点细化等,对知识导图进行整理修复。
3、小学高段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方法分析
3.1明确中心主题词
中心主题词是思维导图高度提炼的“精髓”。确定中心主题词后,应将其置于纸张正上方(最左/右侧)居中部位,这样不仅突出了中心主题词的作用,还未后续绘图留下足够空间。按照发散思维模式,我们在中心主题词的下方(左/右)设置对应的图画/文字/图形,
要尽量保持思维导图的表现力。
3.2节点词
以中心主题词为核心,在拓展延伸中展示出节点词。在两者之间使用醒目的“→”进行连接,尽量使用彩色线增加思维导图的趣味性,鼓励学生将图形与节点池融合起来,由此直观的体现出节点之间的关系。
3.3主题词与分支
连接中心图形与二级分支,然后推此即彼将二级与三级分支连接起来,直至最后知识点。在连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曲线与分支,避免图形过于冗杂降低视觉效果。过多使用直线也容易引发人们的倦怠感。
3.4修缮与回顾
完成基础绘制后需从整体上重新审视,并进行适当修缮,如:添加生动的词汇,使用恰当的线条连接各个模块。若思维导图中存在两个以上关键词,则需巧妙的加以整合,最终合二为一。
3.5案例
以圆锥体为例来分析思维导图。复习前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圆、圆锥、半径、直径、π、周长、面积、表面积、体积等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学生们可借助圆规等熟练画出圆形、圆锥等图形。此时,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应按照如下步骤加以引导:
(1) 设计情景。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软件,或取一个圆锥形物体作为为演示,并用思维导图呈现出圆锥体的构成部分。
(2) 知识探究。让学生们讲述生活中可见的圆锥体,并借助于主要特征重新认识圆锥体,重新梳理曲面、圆、体积的形态。可让学生用纸张和文具动手制作出一个圆锥体,然后粘结为一体,呈现出立体形状。由此,学生们又能发现,圆锥体的构成的扇形不问外沿与圆的周长一致,圆锥体的顶点与圆的中心构成一个直角边等。
此外,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有关圆的半径(r)、直径(R)、圆周率(π)、圆锥的高(h)等会直观的体现出来。
(3) 制作导图。完成上述任务后,学生们对于圆锥体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相关知识点掌握的“滚瓜烂熟”,此时就可以搭建导图了。引导学生使用各种素材,就能画出类似如下图(鱼骨图)一样的思维导图:
在鱼骨图的不同位置标注出知识体系和各个晓得知识点,从而更直观的理解与圆锥体相
关的所有知识点。通过制作、修缮等一系列工作后,可选学生代表对自己的知识导图加以讲解,若为小组学习可在组内开展讨论,在“吹毛求疵”中互相进步。
结束语
总之,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之中,可最大化的调度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并在实践中重新梳理知识点,构建出独具特色的个人知识树,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倩怡.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20(14):344-346.
[2]柴新萍,马玉祥.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9):242-243.
[3]鲍菲菲.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风,2020(08):68.
关键词:小学教学;高段数学;复习课;思维导图
1、思维导图的基本含义与应用价值
1.1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
思维导图(The Mind MAp),又被称作心智导图,属于发散思维表达的重要思维工具。虽然该工具相对简单,但实用性强。思维导图以颜色、图形、关键词等作为记忆链接,充分发挥了左右脑的技能,借助于阅读、记忆、思维,开发大脑的潜能[1]。进入我们大脑的文字、符号、线条、意象、颜色、音符、气味等,都可以成为主题构成节点,并通过这些节点形成一个中心性的主题,最终构建出自己特有的“数据库”。
1.2思维导图的应用价值
(1) 锻炼学生动手与动脑能力
“温故”和“知新”是学习的两个重要构成部分,复习是“温故”的重要表现形式。高效的复习不仅能快速巩固“知新”,还能起到查漏补缺、避免知识点遗忘的作用。小学高段数学采用思维导图可起到归纳总结、解决当下问题的作用。
传统教学中,思维导图会以具体形式或记忆形式被教师掌握和应用。学生则缺乏思维导图制作与使用的习惯。让学生单独制作并使用思维导图能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学习空间,让学生们去思考、去动手,最终达到有效复习,快速提升学习效果的作用。
(2)小学生之间横向交流的作用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在制作和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反而需突出个性化特征。教师应鼓励小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适当的是够给予指点和启迪,如针对图形制作思维导图时可按照三条线构建,第一,平面几何(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第二,立体几何(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第三,两者的相互关系;在三个主干下,学生尝试画出相应图形并列对应列出公式(周长、面积、表面积、体积)。学生们通过动手,相互交流会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经过多个“小板凳”的制作,提升动手动脑能力。
2、思维导图的制作与相关知识要点
从本质上看,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系统梳理知识层次的过程。根据导图不同知识节点,学生们会重新翻阅教材和习题,这是巩固与查漏补缺的过程。以下就知识导图的制作与使用等进行简要分析:
2.1主题
制作思维导图前必须明确本次复习的主题内容,且划分出主、次关系。在制作思维导图时可将图像、关键词等作为主题,然后提炼出本次复习的重点内容,并推导出关键词。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需考虑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2.2绘图
根据思维导图的主题,延伸出若干个分支(子主题),各分支独立存在又互有联系。借助图像、文字可直观的表达出来,这样能以结构形式体现出数学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自己的视角去绘制、审视导图的应用性和美感,并重新判断自己知识掌握情况,并将“凌乱”的知识点系统的梳理一遍[3]。学生完成绘图后,教师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与大家的“作品”进行对比,达到查漏补缺、共同进步的结果。
2.3改图
经过交流、沟通,学生们对自己的“作品”进一步完善,借助于图形、颜色,以及知识点细化等,对知识导图进行整理修复。
3、小学高段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方法分析
3.1明确中心主题词
中心主题词是思维导图高度提炼的“精髓”。确定中心主题词后,应将其置于纸张正上方(最左/右侧)居中部位,这样不仅突出了中心主题词的作用,还未后续绘图留下足够空间。按照发散思维模式,我们在中心主题词的下方(左/右)设置对应的图画/文字/图形,
要尽量保持思维导图的表现力。
3.2节点词
以中心主题词为核心,在拓展延伸中展示出节点词。在两者之间使用醒目的“→”进行连接,尽量使用彩色线增加思维导图的趣味性,鼓励学生将图形与节点池融合起来,由此直观的体现出节点之间的关系。
3.3主题词与分支
连接中心图形与二级分支,然后推此即彼将二级与三级分支连接起来,直至最后知识点。在连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曲线与分支,避免图形过于冗杂降低视觉效果。过多使用直线也容易引发人们的倦怠感。
3.4修缮与回顾
完成基础绘制后需从整体上重新审视,并进行适当修缮,如:添加生动的词汇,使用恰当的线条连接各个模块。若思维导图中存在两个以上关键词,则需巧妙的加以整合,最终合二为一。
3.5案例
以圆锥体为例来分析思维导图。复习前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圆、圆锥、半径、直径、π、周长、面积、表面积、体积等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学生们可借助圆规等熟练画出圆形、圆锥等图形。此时,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应按照如下步骤加以引导:
(1) 设计情景。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软件,或取一个圆锥形物体作为为演示,并用思维导图呈现出圆锥体的构成部分。
(2) 知识探究。让学生们讲述生活中可见的圆锥体,并借助于主要特征重新认识圆锥体,重新梳理曲面、圆、体积的形态。可让学生用纸张和文具动手制作出一个圆锥体,然后粘结为一体,呈现出立体形状。由此,学生们又能发现,圆锥体的构成的扇形不问外沿与圆的周长一致,圆锥体的顶点与圆的中心构成一个直角边等。
此外,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有关圆的半径(r)、直径(R)、圆周率(π)、圆锥的高(h)等会直观的体现出来。
(3) 制作导图。完成上述任务后,学生们对于圆锥体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相关知识点掌握的“滚瓜烂熟”,此时就可以搭建导图了。引导学生使用各种素材,就能画出类似如下图(鱼骨图)一样的思维导图:
在鱼骨图的不同位置标注出知识体系和各个晓得知识点,从而更直观的理解与圆锥体相
关的所有知识点。通过制作、修缮等一系列工作后,可选学生代表对自己的知识导图加以讲解,若为小组学习可在组内开展讨论,在“吹毛求疵”中互相进步。
结束语
总之,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之中,可最大化的调度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并在实践中重新梳理知识点,构建出独具特色的个人知识树,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倩怡.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20(14):344-346.
[2]柴新萍,马玉祥.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9):242-243.
[3]鲍菲菲.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风,2020(0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