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策略初探

【作者】 白雪菲

【机构】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幼儿园


【正文】课程游戏化是利用以幼儿“主动学习”为特征的自由游戏作为幼儿园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自主探究的发现学习活动。确立了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有利于克服把游戏仅仅作为传授知识技能的手段的倾向;能充分发挥游戏活动本身所特有的主体性发展功能,能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有益的经验与发展,更好地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要求。我认为幼儿园要实现课程游戏化,需要我们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为幼儿提供在游戏中体验、创造、发展的空间,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一个良好的环境是一个渗透着教育者意图、充满智慧和儿童情趣的生活活动空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质空间,而是一个布局合理、结构优良、材料丰富、儿童可以充分活动的游戏环境。孩子们在游戏和日常生活实践中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人、事物等互相交往中学习和积累相关的经验,游戏既是课程的内容,又是课程的实施途径。于是,我们充分利用孩子这种独特的认知方式来调整和实践我们的课程,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游戏和实践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也许从头至尾都是在“玩”,但也正是在“玩”的同时引发、支持并促进了孩子的学习活动。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习语言,或许同时也带着想象的翅膀尝试解释科学,或者萌生用歌唱或舞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知……
  1、在游戏中体验
  生活中的某些道理需要以游戏的形式影响孩子。由于家庭环境或个体情况的不同,孩子们中,有的外向,会交往,爱交朋友,善于表现;有的内向而富有内涵,感情细腻,做事细致,让这些孩子在游戏中互相影响,互相吸引,不同的分工,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任务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自身得到相应的发展。“娃娃家”是小班孩子最喜欢的角色游戏内容之一,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了解学会了照顾孩子,做家务,招待客人,充分体验到父母的辛苦,从而激发自己要帮父母做事情,爱父母的美好情感。区域活动“我是小演员”给了不同程度的孩子表现的机会,通过自己化妆、表演等形式极大满足了孩子们的表演欲望,给能力相对弱的孩子锻炼的机会。
  2、在游戏中创造
  游戏是幼儿发挥创造的理想之地。我们经常在游戏中投放废旧的纸盒、彩纸、饮料瓶等别人看作是垃圾的物品,在孩子们的眼中却是会变魔术的“宝贝”而放材料的箱子也被孩子们叫成了“魔术箱”。只要是游戏的需要,我们总是鼓励孩子自己用材料自己制作,果真,这一举动使孩子的创造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可乐瓶“鸭腿”,纸盒“汽车”,月饼盒“小推车”,卷纸“水龙头”都应运而生。在游戏中孩子们充分体验到发明、创造的乐趣以及成功的喜悦。
  3、在游戏中发展
  游戏是幼儿眼中的生活缩影,他们能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体现在游戏中,在游戏中他们需要讲述、交往才能使情节有所拓展,游戏给了孩子发展的天地。只有触手可得的真实生活才能引起幼儿情感的共鸣,激发学习的欲望,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果没有了生活,一切都将成为纸上谈兵,没有任何现实意识,生活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对于幼儿来说生活和游戏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能缺少的部分,作为教师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生活空间,创设更广阔的游戏天地。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明确身份、适时引导实现课程的游戏化
  作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的重要途径,游戏也具有生成课程的重要功能。根据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与需要,教师可以适时引导生成新的课程,使课程自然生成于幼儿的游戏活动之中。
  1、教师应是活动的支持者。
  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教师应当敏感的觉察儿童的需要,并能相应地作出反应,以拓展儿童的思维与行动的范围与能力。如:在玩“超市”的游戏时,“顾客”要买娃娃带的手镯,而售货员又找不到,着急又没有办法时,教师应及时以其他角色出现帮助解决问题,使游戏继续进行。
  2、教师应为幼儿游戏提供干预,丰富游戏所需要的经验
  在游戏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和游戏水平的幼儿提供个性化的游戏干预,引导儿童游戏向纵深层次发展。当然,干预是有限度的,只有在儿童需要帮助时才提供。只有为儿童游戏提供真实世界的经历,扩展其生活经验,游戏才会更充实,更富创造性。
  3、把握时机,正确运用生成策略
  我们知道,由教学活动生成的游戏,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从文学作品活动中生成游戏,另一种是从日常生活活动中生成游戏。
  幼儿常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中角色、情节的理解,从而生成新的游戏。这类游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动作性较强的角色表演,比如幼儿学习《小兔找太阳》后,在游戏时常常模仿小兔的形象;另一种是情节性较强、内容丰富、角色较多的主题游戏,比如大班文学作品《小马过河》中众多角色的对话,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于是围绕小马能否过河的问题,幼儿生成了“遇到问题怎么办”的主题谈话活动。
  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如幼儿在区角活动:医院、超市等,这类教学活动是幼儿生成角色游戏的又一条渠道,他们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对环境和角色的理解,在游戏中表现出来。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生成策略,适时地引发幼儿的创造性游戏,其关键仍然是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一个动态的课程建构过程,它需要寻求有效的整合策略,使课程和游戏自然、有机地融为一体。
  三、正确运用游戏因素实现课程与游戏的有机整合
  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游戏环境,使游戏既成为课程的教学形式,也成为课程的内容,因此以幼儿的自选游戏为特征的活动区活动应成为儿童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只有这样幼儿园课程才能真正实现游戏化。
  (1)通过富有游戏性的语言来组织活动,例如:教师在组织各种活动时使用这样一种语言:“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请来了一个客人—图形宝宝,图形宝宝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
  (2)以假想的方式组织活动。在组织活动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假想。一种是对角色的假想,如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经常以动物妈妈的身份出现,而小朋友们则是动物妈妈的好宝宝。另一种是对情节进行假想,并以此来串联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活动中教师以假想一些情节,吸引幼儿参加活动。如在美术活动“贴画”中,教师以这样一段话引入活动:“我们今天要到熊妈妈家做客,但熊妈妈家的路特别不好走,坑坑洼洼的,我们怎么办呢?”进而引出“帮熊妈妈铺一条路”;还有一种是对情境进行假想。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经常会根据活动的需要,带领幼儿把身边的环境一会儿假想为大海,小鱼在大海里游来游去;一会儿又假想为草地,小鸡在草地上游戏。这种假想的方式适合小班幼儿。在这类活动中,教师较多地利用了表演游戏的因素,因而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提高了集体活动的教育效果。
  (3)以比赛的形式组织活动。以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教育活动,是促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幼儿园活动的组织过程中,用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知识技能方面的活动,比赛可以在个人和个人之间进行,也可以在组和组之间进行。比赛使一些原本枯燥而单调的认知活动具有了游戏性,大大激发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