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解析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融合
【作者】 潘慧莉
【机构】 (青海省湟源县城关第二小学)
【正文】摘 要:现如今,随着国家教育局颁布的新课程改革,我国的教育模式也在不断改善,对培养小学传统学习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给学生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未来在社会上的发展起着推动和指导的作用。而且国家对新时代学生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德育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阶段,小学低段语文老师就要利用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展开语文教学工作。
关键词: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有效融合
每个小学生都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因此,从小就让学生们学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老师要给每个学生播撒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让学生阅读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不仅可以从小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还可以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智。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还要对自身的教育模式不断地进行升级和创新,提高自身的德育教学质量,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
1、传统文化和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路径和策略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要先明白的是传统文化和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文化价值,要明白为什么要让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发掘小学生的文化精神潜能,而且面对庞大的传统文化应该采取哪些策略进行传统文化教学。
1.1着眼于文字识字教学
(1)小学生在刚入学时,小学语文老师首先要教小学生们应该如何识字,教学生们汉字当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内涵,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中写过“很小的方块字就是一个很大的天地”学生入小学之后,第一个汉字就是“大”字,小学语文老师再教学生学习简单的一个“大”字,这个大子在教材出现在小学一年级部编教材课本第一篇的课文中《秋天》。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的汉字他们只认识还不可以,老师还要让学生们学会如何写字,而且孩子们要想学会写字,老师首先就要让他们学会观察字体的结构。
(2)语文老师还可以通过编顺口溜,让学生们记住这个汉字,比如可以说“大”字就可以编成一横斜平、撇捺伸展、三笔在中间交汇。老师接下来就是要教学生们利用汉字组词汇,通过“大”来组,就可以组成:大小、大人、高大、强大等等。
1.2小学传统文化视角中的课文类型
(1)小学传统文化中课文类型主要包含古诗词、文言文和古典名著,还举例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课文《秋天》这篇课文,其中课文是这样写的,“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桐树上落下来,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啊!秋天来了。”
(2)大多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生们学习这篇课文时,都把它当成一篇写景的课文来教,但是这篇课文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解读,这篇文章的作者写《秋天》这篇文章,其中运用了很具有代表性的两种特别的景物,其中一个是“落叶”,还有一个就是“大雁”,但是我们都知道,秋天的景色、景象、景致不只是大雁和落叶,放眼望去秋天还有很多景致可以写,这就需要老师就要给小学生们分析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两种景物。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大雁不仅仅是一种景色和景物,更是一种文化意象,北雁南飞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经常出现,被诗人和词人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学印象。
2、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渗透
小学阶段是语文老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给学生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时期。所以,每个学校都需要加强对小学语文的传统文化教育,语文作为国学语言文字,只有让学生学生好中国的语言文字,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2.1打好学生语文学习基础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语文老师要首先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把学生的语文的基础打好,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让中华文化传统的知识得以渗透,从而提高小学生个人的文化内涵和素养。而且语文老师在给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讲解时,要发挥学生的自觉性,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帮助小学生掌握语言文化的规律,这样才能帮助小学生更好的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2创新传统文化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老师要创新传统的语文教育的形式,就需要打破以往的语文教学模式,需要尝试如何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来发散学生的语文方面的学习思维,给小学生拓展更多的语文教育空间。例如: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在教学生进行语文课文学习时,老师要让学生边阅读边想象作者所描写的画面,通过这样的要求发散学生们的思维。学完课文之后,老师可以组织小学生对所学习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讨论和思考,然后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语文学习的认识。让学生觉得学习传统文化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老师还可以通过情景演绎更生动地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学习。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日后在进行传统文化学习的讲解时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
2.3培养学生们阅读经典文化的习惯
(1)语文老师们要想培养小学生们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素养,就必须增加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量,学生个人只有进行大量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积累,才可以帮助小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提升。老师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时,可以采用学生听、老师读的方式,要让学生们真正了解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含义,老师在进行传统文化阅读教学时,要给予学生良好的阅读环境,并及时的做好引导,培养小学生的专注力和观察能力,而不能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
(2)小学语文老师在教授给小学生优秀的传统文化时,还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会把自己所学习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切实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语文老师引导小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还给每个学生播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德育品质,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未来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结束语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它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教育方式的不断改变也要求每个小学语文老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念,以规范的管理方式为指导,不断地给学生输入中华优秀传统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老师还要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了解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莉.浅析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融合[J].《时代教育》,2018(12):03.
[2]晏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教育》,2018(06):01.
[3]于洪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传播[J].《新课程(小学)》,2019(08):03.
关键词: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有效融合
每个小学生都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因此,从小就让学生们学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老师要给每个学生播撒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让学生阅读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不仅可以从小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还可以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智。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还要对自身的教育模式不断地进行升级和创新,提高自身的德育教学质量,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
1、传统文化和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路径和策略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要先明白的是传统文化和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文化价值,要明白为什么要让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发掘小学生的文化精神潜能,而且面对庞大的传统文化应该采取哪些策略进行传统文化教学。
1.1着眼于文字识字教学
(1)小学生在刚入学时,小学语文老师首先要教小学生们应该如何识字,教学生们汉字当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内涵,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中写过“很小的方块字就是一个很大的天地”学生入小学之后,第一个汉字就是“大”字,小学语文老师再教学生学习简单的一个“大”字,这个大子在教材出现在小学一年级部编教材课本第一篇的课文中《秋天》。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的汉字他们只认识还不可以,老师还要让学生们学会如何写字,而且孩子们要想学会写字,老师首先就要让他们学会观察字体的结构。
(2)语文老师还可以通过编顺口溜,让学生们记住这个汉字,比如可以说“大”字就可以编成一横斜平、撇捺伸展、三笔在中间交汇。老师接下来就是要教学生们利用汉字组词汇,通过“大”来组,就可以组成:大小、大人、高大、强大等等。
1.2小学传统文化视角中的课文类型
(1)小学传统文化中课文类型主要包含古诗词、文言文和古典名著,还举例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课文《秋天》这篇课文,其中课文是这样写的,“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桐树上落下来,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啊!秋天来了。”
(2)大多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生们学习这篇课文时,都把它当成一篇写景的课文来教,但是这篇课文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解读,这篇文章的作者写《秋天》这篇文章,其中运用了很具有代表性的两种特别的景物,其中一个是“落叶”,还有一个就是“大雁”,但是我们都知道,秋天的景色、景象、景致不只是大雁和落叶,放眼望去秋天还有很多景致可以写,这就需要老师就要给小学生们分析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两种景物。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大雁不仅仅是一种景色和景物,更是一种文化意象,北雁南飞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经常出现,被诗人和词人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学印象。
2、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渗透
小学阶段是语文老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给学生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时期。所以,每个学校都需要加强对小学语文的传统文化教育,语文作为国学语言文字,只有让学生学生好中国的语言文字,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2.1打好学生语文学习基础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语文老师要首先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把学生的语文的基础打好,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让中华文化传统的知识得以渗透,从而提高小学生个人的文化内涵和素养。而且语文老师在给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讲解时,要发挥学生的自觉性,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帮助小学生掌握语言文化的规律,这样才能帮助小学生更好的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2创新传统文化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老师要创新传统的语文教育的形式,就需要打破以往的语文教学模式,需要尝试如何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来发散学生的语文方面的学习思维,给小学生拓展更多的语文教育空间。例如: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在教学生进行语文课文学习时,老师要让学生边阅读边想象作者所描写的画面,通过这样的要求发散学生们的思维。学完课文之后,老师可以组织小学生对所学习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讨论和思考,然后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语文学习的认识。让学生觉得学习传统文化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老师还可以通过情景演绎更生动地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学习。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日后在进行传统文化学习的讲解时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
2.3培养学生们阅读经典文化的习惯
(1)语文老师们要想培养小学生们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素养,就必须增加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量,学生个人只有进行大量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积累,才可以帮助小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提升。老师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时,可以采用学生听、老师读的方式,要让学生们真正了解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含义,老师在进行传统文化阅读教学时,要给予学生良好的阅读环境,并及时的做好引导,培养小学生的专注力和观察能力,而不能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
(2)小学语文老师在教授给小学生优秀的传统文化时,还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会把自己所学习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切实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语文老师引导小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还给每个学生播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德育品质,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未来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结束语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它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教育方式的不断改变也要求每个小学语文老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念,以规范的管理方式为指导,不断地给学生输入中华优秀传统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老师还要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了解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莉.浅析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融合[J].《时代教育》,2018(12):03.
[2]晏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教育》,2018(06):01.
[3]于洪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传播[J].《新课程(小学)》,2019(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