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计算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熊永平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梅雨镇小河边小学)
【正文】摘 要: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而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主渠道,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这是现代化教育的基本要求,而检测课堂教学学生主体参与度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数学思维能力,就是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直接影响该活动的效果,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体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思维能力是一切智能活动的核心,它与其它一些能力,如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是紧密联系的,提高思维能力的过程,实际上以思维能力为中心,同其它能力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
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做计算题时差错较多,究其原因,绝大部分不是粗心所致,而是思维水平跟不上,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下功夫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其思维能力。下面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揭示本质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思维的缜密性是指考虑问题时要仔细、严谨、周密、有理有据。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出现抄错数据、符号、四则混合运算漏步或跳级现象。这不能简单的认为是粗心,其实是没有养成缜密的思维习惯。例如计算①2÷2/5-2/5;②8×1/16÷8÷1/16,有的学生一看就写①题等于0,第②题等于1,这两个结果都是不正确的。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有些学生对运算性质,定律等一知半解,只记住表面形式,用时就乱套。在小学教材中,我们讲的许多法则、定律、公式等,这些都是计算的依据。在数学中,我们不但要使学生掌握这些依据,还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沟通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揭示它们的本质规律这样就能避免学生出现以上的错误。
二、提高计算技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过程的灵活。它表现为能够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解决办法。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规算法外,还要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题目,灵活选择算法的能力。例如计算6400×1.25=(6400÷8)×(1.25×8)=800×10=8000,这种算法虽然简便了,但还引导学生这样做,6400×1.25=800×(8×1.25)=800×10=8000这就显得更简便,更灵活了。再如⑴289.6-9.9 根据数据特点,应用恒等变形法可把原式转化后再算,289.6-9.9 =289.6+0.1-9.9+0.1=289.7-10=279.7.⑵0.37×5=3.7÷2=1.85应用的是一个小数乘5,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一位,再除以2的计算方法,这样计算就更显简便了。在教学时,若能根据计算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变式计算,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就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训练计算速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快慢程度。它表现为对问题能够迅速、正确地作出判断,从而很快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教学时不但要要求学生算得对,还要要求学生在正确的基础上提高计算速度。为提高计算速度,就要根据教材特点进行经常性的训练,既要训练学生发现明显的简算因素,还要训练学生善于发现比较隐蔽的简算因素。如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这样算1、加法的速算方法⑴计算加法时,凡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合并在一起,凑整先加,后再计算。如:76+452+224+48=76+224+452+48=300+500=800⑵加数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凑整相加,再减去多加的“补数”,397+86=400+86-3=486-3=483⑶拆数成整,先加整,再加零头数,如:494+4003=494+4000+3=4494+3=4497 2、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除法的速算方法:如:56÷38-76÷38=(456-76)÷38=380÷38=10 175÷25+325÷25+750÷25=(175+325+750)÷25=1250÷25=50 ⒊又如教小数乘法的速算时要掌握的速算要领:想数据,交换、结合、再相乘,如:6.25×(16-12)=6.25×16-6.25×12 =(6+0.25)×16-(6+0.25)×12=(6×16+0.25×4×4 )-(6×12+0.25×4×3)=(96+4)-(72+3)=100-75=25等等,只要经常这样训练,学生的敏捷性就会展现出来。
在计算教学教学中,注意把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说算理、讲算法、找规律,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例如:教学“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时,不仅要让学生正确地口算出得数,而且要掌握算理,找出规律,从而使他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200×7=1400,教学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说出算理:“2个百乘以7是14个百,也就是1400。”进而再让学生找出口算这类题的规律:按表内乘法“2”与“7”相乘得出14,然后看2后面有几个零,就在得数后面补几个零。这样,通过讲道理,找规律,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训练,从而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灵活性、敏捷性,就可以使枯燥无味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促进智力的发展,而且还可以使全体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教师以知识为载体,运用多种方法,有目的,有计划,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因此需要我们每位教师为此付。出艰辛,深入探讨,并不断寻找科学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
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做计算题时差错较多,究其原因,绝大部分不是粗心所致,而是思维水平跟不上,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下功夫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其思维能力。下面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揭示本质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思维的缜密性是指考虑问题时要仔细、严谨、周密、有理有据。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出现抄错数据、符号、四则混合运算漏步或跳级现象。这不能简单的认为是粗心,其实是没有养成缜密的思维习惯。例如计算①2÷2/5-2/5;②8×1/16÷8÷1/16,有的学生一看就写①题等于0,第②题等于1,这两个结果都是不正确的。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有些学生对运算性质,定律等一知半解,只记住表面形式,用时就乱套。在小学教材中,我们讲的许多法则、定律、公式等,这些都是计算的依据。在数学中,我们不但要使学生掌握这些依据,还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沟通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揭示它们的本质规律这样就能避免学生出现以上的错误。
二、提高计算技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过程的灵活。它表现为能够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解决办法。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规算法外,还要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题目,灵活选择算法的能力。例如计算6400×1.25=(6400÷8)×(1.25×8)=800×10=8000,这种算法虽然简便了,但还引导学生这样做,6400×1.25=800×(8×1.25)=800×10=8000这就显得更简便,更灵活了。再如⑴289.6-9.9 根据数据特点,应用恒等变形法可把原式转化后再算,289.6-9.9 =289.6+0.1-9.9+0.1=289.7-10=279.7.⑵0.37×5=3.7÷2=1.85应用的是一个小数乘5,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一位,再除以2的计算方法,这样计算就更显简便了。在教学时,若能根据计算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变式计算,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就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训练计算速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快慢程度。它表现为对问题能够迅速、正确地作出判断,从而很快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教学时不但要要求学生算得对,还要要求学生在正确的基础上提高计算速度。为提高计算速度,就要根据教材特点进行经常性的训练,既要训练学生发现明显的简算因素,还要训练学生善于发现比较隐蔽的简算因素。如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这样算1、加法的速算方法⑴计算加法时,凡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合并在一起,凑整先加,后再计算。如:76+452+224+48=76+224+452+48=300+500=800⑵加数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凑整相加,再减去多加的“补数”,397+86=400+86-3=486-3=483⑶拆数成整,先加整,再加零头数,如:494+4003=494+4000+3=4494+3=4497 2、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除法的速算方法:如:56÷38-76÷38=(456-76)÷38=380÷38=10 175÷25+325÷25+750÷25=(175+325+750)÷25=1250÷25=50 ⒊又如教小数乘法的速算时要掌握的速算要领:想数据,交换、结合、再相乘,如:6.25×(16-12)=6.25×16-6.25×12 =(6+0.25)×16-(6+0.25)×12=(6×16+0.25×4×4 )-(6×12+0.25×4×3)=(96+4)-(72+3)=100-75=25等等,只要经常这样训练,学生的敏捷性就会展现出来。
在计算教学教学中,注意把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说算理、讲算法、找规律,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例如:教学“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时,不仅要让学生正确地口算出得数,而且要掌握算理,找出规律,从而使他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200×7=1400,教学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说出算理:“2个百乘以7是14个百,也就是1400。”进而再让学生找出口算这类题的规律:按表内乘法“2”与“7”相乘得出14,然后看2后面有几个零,就在得数后面补几个零。这样,通过讲道理,找规律,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训练,从而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灵活性、敏捷性,就可以使枯燥无味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促进智力的发展,而且还可以使全体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教师以知识为载体,运用多种方法,有目的,有计划,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因此需要我们每位教师为此付。出艰辛,深入探讨,并不断寻找科学有效的方法。